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单用和联合曲美他嗪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单独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片联合曲美他嗪片治疗慢性INCB28060采购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方法选取酒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vaginal microbiome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曲美他嗪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炎症指标、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 S)、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脑钠肽(BNP)水平,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30%)高于对照组(8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指标、Cat S、TSP-1及BNP水平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BI 10773浓度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727)。结论 单硝酸异山梨酯片联合曲美他嗪片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减轻其炎症反应,改善血清Cat S、TSP-1及BNP水平,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及预后

目的:探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6月至2023年2月期间13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其中19例进展为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AML)。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MDS疾病相关基因突变类型并绘制突变谱,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之间相关性及预后。结果:131例MDS患者中位年龄58(17-86)岁,男女比例约为1.3∶1。131例中共检测出148个基因突变、25种突变类型,其中U2AF1、ASXL1常与其它基因发生共突变,且分别与20q-和正常核型伴随出现。SETBP1和SRSF2多见于60岁以上患者,NPM1和WT1常见于Erdafitinib抑制剂60岁以下患者,老年患者的基因突变数目多于年轻患者。男性SF3B1和RUNX1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女性,女性DNMT3A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男性。MDS进展为sAML患者组的基因突变数目高于MDS组(1.8 vs 1.0个,P=0.006)。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SS-R预后评分≥3.5分和TP53是MD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单等位基因TP53突变和野生型TP53患者OS优于双等位基因突变型(P=0.003);未转白患者此网站OS优于sAML患者(P=0.01);移植患者OS明显优于未移植患者(P=0.036)。结论:基因突变与细胞cryptococcal infection遗传学指标和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数、性别、年龄)密切相关。IPSS-R预后评分、TP53是影响MDS患者OS的危险因素。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引起的最主要不良事件,其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风险甚至死亡风险密切相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内源性造血生长因子,可刺激中性粒细胞前体的增殖和分化,并增加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存活率和活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LBH589配制stimulating factor,rhG-CSF)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G-CSF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临床用于细胞毒类化疗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和治疗,但其半衰期短,应用过程中需多次用药,反复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Tezacaftor分子量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genetic correlationhG-CSF)是其长效剂型,患者化疗每周期仅需1次给药,因其稳定、方便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对PEG-rhG-CSF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旨在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ZmPrx5在玉米茎腐病抗性中的功能及初步机制研究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秸秆还田和免耕少耕等栽培模式的推广,导致GSKJ4供应商田间玉米茎腐病病原不断积累,致使我国各玉米产区茎腐病呈逐年加重的趋势,茎腐病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中的重大难题。同时,玉米茎腐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产量损失,其病原菌分泌的真菌毒素还严重危害人畜健康。此外,玉米茎腐病还会引起茎秆强度变弱,导致后期倒伏等问题,严重影响机械化收获。由于茎腐病是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的土传性病害,具有突发性强、防治困难等特点。因此,进一步挖掘玉米茎腐病的抗性分子,并解析其抗性Exogenous microbiota机制,将为培育抗病玉米品种奠定重要基础。过氧化物酶(Peroxiredoxin,Prx)属于抗氧化酶家族,是生物体活性氧清除系统的重要成员,广泛参与生物体的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rx亚家族蛋白能够参与生物体抗病反应,然而,Prx在玉米茎腐病中的抗病功能尚不清楚。实验室前期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禾谷镰刀菌侵染前后的玉米蛋白质组进行了研究,鉴定到其中一个差异蛋白ZmPrx5与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相关。本研究在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鉴定了ZmPrx5的纯合突变体株系,通过对突变体株系的抗病性鉴定和石蜡切片分析,证实了ZmPrx5能够提高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接着对接种后的ZmPrx5纯合突变体和野生型株系进行转录组学研究,并结合过表达株系的防御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表明了ZmPrx5可能通过玉米防御相关代谢途径来提高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通过PCR的方法筛选鉴定到了ZmPrx5的Mu转座子插入纯合突变体。接着对筛选得到的ZmPrx5纯合突变体株系进行了qRT-PCR分析,结果发现:纯合突变体株系ZmPrx5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株系;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对纯合突变体和野生型株系中的ZmPrx5蛋白积累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ZmPrx5纯合突变体中检测不到ZmPrx5蛋白的表达。上述结果说明我们鉴定到了ZmPrx5纯合突变体,可以用于后续研究。2、接着对ZmPrx5纯合突变体和野生型株系进行了玉米茎腐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ZmPrx5纯合突变体株系的病斑长度Decitabine抑制剂和病斑发展速度显著高于野生型株系;对接种后的茎秆进行石蜡切片分析,结果发现:ZmPrx5纯合突变体株系中的禾谷镰刀菌菌丝明显多于野生型株系。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了ZmPrx5正向调控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3、进一步对ZmPrx5调控玉米茎腐病的抗性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对ZmPrx5纯合突变体及野生型株系的过氧化氢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ZmPrx5纯合突变体株系的过氧化氢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株系;后续对接种禾谷镰刀菌第20天后的ZmPrx5纯合突变体和野生型株系进行转录组学研究,共鉴定到388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1795个,下调表达2089个,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发现:植物-病原体互作、苯丙氨酸代谢、苯并噁唑嗪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等防御相关代谢通路显著富集。上述结果暗示了ZmPrx5介导的茎腐病抗性与防御相关代谢途径密切相关。4、最后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ZmPrx5的过表达株系和鉴定到的ZmPrx5纯合突变体株系,对防御相关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相比阴性对照株系,防御相关基因WRKY33、Cytochrome P450等在过表达株系中显著上调表达,在突变体株系中显著下调表达。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了ZmPrx5可能通过防御相关途径来提高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综上所述,该研究筛选鉴定到了ZmPrx5的纯合突变体株系,并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了纯合突变体株系中ZmPrx5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株系。接着对筛选鉴定到的ZmPrx5纯合突变体及野生型株系进行了茎腐病抗性鉴定以及病理学研究,证实了ZmPrx5能够提高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后续通过生理生化和转录组学分析,表明ZmPrx5可能通过防御相关途径来提高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该研究为Prx5亚家族蛋白在抗真菌病害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玉米茎腐病抗性育种提供了潜在的遗传资源。

肺泡灌洗液外泌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检测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外泌体、血液和肺癌组织3种标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情况,评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外泌体标本是否适合应用于临床靶向治疗前的患者筛检,为晚期NSCLC患者尽早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筛检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贵州航天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78例晚期NSCLC患者利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法(ARMS)检测支气管泡灌洗液外泌体、血液、肺癌组织标本EGFR基因Translational biomarker突变的结果并以肺癌组织标本结果为标准进行相互比较。结果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外泌体、血液、肺癌组织标本分别检出EGFR突变型33、25、38例,EGFR基因野生型分别42、53、40例,检测突变率分别为42.3%(33/78)、32.1%(25/78)、48.7%(38/78)。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无结果3例,假阴性率6.4%(5/78),血液检测假阴性率16.7%(13/78)。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外泌体标本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符合率86.8%(33/38),血液标本检测符合率65.8%(25/38)。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外泌体标本检测EGFR基因突变与血液、肺癌组织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orsomorphin-2hcl.html标本检测具有一致性(P> 0.05),优于血液标本,适用于临床靶向治疗前的患者筛选,为晚期NSCLC患者尽早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筛selleck LY-188011检方法。

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目的 分析影响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妊娠合并SLE患者314例,使用电脑随机分组法按照7∶3的比例,将220例患者作为建模组,剩余94例作为验证组,根据建模组妊娠合并SLE患者的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结局不良组(73例)和妊娠结局良好组(147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妊娠合并SLE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再利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H-L拟合优度检验对已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狼疮性肾炎、子痫前期、雷诺现象、抗SSA抗体+、SLE疾病活动评分(SLEDAI)低、血小板减少、肾功能不全为妊娠合并SLE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PSingle Cell Analysis均<0.05)。以此7项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PF-6463922溶解度型,建模组验证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Angiogenesis抑制剂面积为0.893(95%CI:0.844~0.930),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区分度良好,H-L检验χ2=8.877,P=0.342;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95%CI:0.740~0.901),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L检验结果提示已构建的预测模型与实际结局具有较高一致性(χ2=6.436,P=0.599)。结论 狼疮性肾炎、子痫前期、雷诺现象、抗SSA抗体+、SLEDAI低、血小板减少、肾功能不全为妊娠合并SLE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的7项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妊娠合并SLE患者的妊娠结局有较高预测价值。

猪链球菌2型转座子文库构建及毒力基因筛选

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SS2)毒力因子众多,致病性强弱与其毒力因子有关,但单个或多个毒力因子缺失对selleck Trichostatin A某些菌株的毒力影响并不明显,新的毒力因子仍有待发现。为挖掘新的毒力相关因子,用携带转座子TnYLB-1的穿梭载体pMar4S转化SSGDC-0973配制2 SC-19菌株,通过高温诱变构建SC-19菌株的突变体文库,筛选了450个转座子插入突变的单克隆。对随机挑选的18个突变体采用PCR验证,并通过大腊螟攻毒试验筛选毒力变化基因,利用反向PCR鉴定相关基因,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SUT2基因敲除株、回补株,测定生长曲线,并进行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转座子TnYLB-1以单拷贝、随机方式插入到SC-19菌株的基因组;经过大腊螟攻毒试验筛选和反向PCR鉴定发现包含SUT2基因在内的8个毒力致弱基因。生长曲线测定表明,SUT2基因敲除株的生长速率比野生型菌株慢。小鼠致病性试验进一步表明,野生SC-19菌株小鼠组的死亡率为100%,SUT2基因敲除株小鼠组的存活率为100%。综上,本研究发现并鉴定了一个新的毒力相关因子SUT2,为进一Transjugular liver biopsy步阐明SS2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EMS诱变创制水稻抗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种质

创制非转基因抗除草剂水Biomass digestibility稻种质资源对于稻田杂草防控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甲基磺酸乙酯(EMS)水溶液诱变镇糯19水稻种子,获得1株能稳定遗传的可耐受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高效盖草能的M_3代水稻幼苗(突确认细节变体)。分别扩增镇糯19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基因组DNA并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发现突变体ACCase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的第5 374位碱基发生了点突变,导致编码的第1 792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为亮氨酸。镇糯19野生型和突变体分蘖盛期大田喷施3种田间推荐剂量的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后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突变体对高效盖草能、精喹禾selleckchem PS-341灵和唑啉草酯抗性明显高于野生型。本研究获得了能稳定遗传的非转基因抗ACCase抑制剂类水稻新种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抗除草剂水稻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对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阿扎胞苷注射后不良反应及疼痛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对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阿扎胞苷注射后不良反应及疼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Ferrostatin-1半抑制浓度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均皮下注射阿扎胞苷,对照组注射后局部湿敷,观察组注射后加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比较两组注射不良反应、疼痛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注射部位硬结、红斑、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Lapatinib价格有统计学意义(PCR ReagentsP<0.05);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可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阿扎胞苷注射后不良反应及疼痛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及依从性。

BRAF V600E野生型甲状腺乳头状癌303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目的 探讨BRAF V600E野生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1 564例PTC临床资料(最大径均﹥1 cm),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判定BRAF V600E状态(阴性者判定为BRAF V600E野生型,阳性者为突变型);分析BRAF V600E野生型PTC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比较BRAF V600E野生型PTC与突变型PTC的差异;采用靶向基因二代测序技术筛选15例BRAF V600E野KPT-330生型PTC中的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PTC中BRAF V600E阳性率80.6%(1 261例),阴性率为19.4%(303例)。BRAF V600E野生型PTC中,男性67例,女性236例,男女比为1∶3.5;年龄11~70岁,平均42岁;病灶最大径1~7.5 cm,平均1.8 cm; 198例有被膜侵犯,207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120例伴桥本甲状腺炎。与BRAF Vrare genetic disease600E突变型PTC相比,BRAF V600E野生型更常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区域淋巴结转移率更高;BRAF V600E野生型PTC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经典型。13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期内仅有3例复发。二代测序筛选到9个癌症驱动基因的外显子区域突变。结论 PLX4032 IC50BRAF V600E野生型PTC具有高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有必要根据基因表型等进行进一步的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