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兰花(Brassica oleracea var.italica)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变种,20世纪初从意大利引入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它营养成分丰富,具有“蔬菜皇冠”的美称。然而西兰花往往是在它的萼片开口之前收获的,而此时的西兰花还不成熟。在西兰花的生长过程中,过早采收西兰花可能会加速其衰老,从而导致小花变黄,严重影响了西兰花的视觉质量和商品价值。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氧化能力是氯气的2.5倍。由于其杀菌能力强并且不会产生大量有毒副产品,常用于公共水处理设施和造纸厂的消毒杀菌。然而关于二氧化氯处理对采后西兰花的黄化的影响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采用对照(蒸馏水)及50 mg/L、100 mg/L、150 mg/L二氧化氯对西兰花浸泡处理,在10℃下贮藏,初步探究二氧化氯处理对西兰花表观和营养品质的影响。随后再通过对0 d西兰花鲜样,贮藏3 d对照处理西兰花和贮藏3 d 100mg/L二氧化氯处理西兰花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二氧化氯延缓西兰花黄化的关键通路和差异基因,为二氧化氯延缓西兰花黄化提供依据。最后探究二氧化氯处理对西兰花叶绿素降解的影响,深入研究二氧化氯处理延缓西兰花黄化的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二氧化氯处理可以有效抑制失重率、L~*值、a~*值、b~*值和电导率的上升,防止丙二醛的积累,同时有效维持其可溶性固形物、Vc、总酚、类黄酮和叶绿素含量,提高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更好地保持西兰花的采后品质和营养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00 mg/L二氧化氯处理保持西兰花品质、延缓西兰花黄化效果最佳。(2)转录组测序获得了69.09 Gb高质量数据集,在贮藏3 d的对照西兰花和贮藏3 d的二氧化氯处理西兰确认细节花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统计结果中,产生了571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有2692个基因表达上调,3018个基因表达下调。对其进行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的途径是细胞部分、结合和细胞过程等。此外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三组(CK-3 vs Cl Biostatistics & BioinformaticsO_2-3)中鉴定出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核糖体、光合作用-触角蛋白、光合作用、MAPK信号通路-植物和真核生物中的核糖体生物发生通路上。接着对色素相关的叶绿素代谢、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通路和富集大量差异基因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和挖掘。在叶绿素代谢过程中,二氧化氯处理下调了编码叶绿素b还原酶、叶绿素酶、脱镁螯合酶、脱镁叶绿酸a加氧酶、红色叶绿素代谢产物还原酶基因的表达。在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过程中,二氧化氯处理下调了编码15-顺式八氢番茄红素合酶、β-胡萝卜素羟化酶、番茄红素ε-环化酶和玉米黄质环氧酶的基因。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过程中,二氧化氯处理上调AUX1、ARF、B-ARR、CTR1、EIN3、EBF1/2、ERF1/2、BSK、NPR1蛋白调控的基因表达,下调TIR1、AHP、PP2C、Sn RK2、BAK1、BIN2、TGA蛋白调控的基因表达。由此,初步证明二氧化氯处理通过调控西兰花叶绿素代谢、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上差异表达基因,进而延缓西兰花的黄化。(3)二氧化氯处理维持了西兰花的表观质量,降低了贮藏期间的黄化指数、L~*值、a~*值和b~*值,并保持较高的总Panobinostat研究购买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这说明二氧化氯处理可以通过延缓西兰花中叶绿素降解来延缓黄化。其次,在贮藏期间,二氧化氯处理抑制了采后西兰花中的叶绿素酶、脱镁螯合酶、脱镁叶绿素酶、脱镁叶绿酸a加氧酶和红色叶绿素分解还原酶活性,因此,通过进一步研究验证,二氧化氯处理可以通过抑制西兰花的叶绿素降解相关酶活性来延缓西兰花黄化。
基于细胞体系糖胺聚糖合酶活性高通量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
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又称粘多糖,是由已糖醛酸和N-乙酰基葡萄糖胺或N-乙酰基半乳糖胺的重复二糖单元组成的一种长线形杂多糖。根据单糖残基种类,糖苷键类型以及硫酸基的数目与分布,糖胺聚糖可分为: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硫酸皮肤素(dermatan sulfate,DS)、硫酸角质素(keratin sulfate,KS)、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和肝素(heparin,HP)。糖胺聚糖与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等生物信号分子相互作用,在抗肿瘤、抗凝血、抗炎症和抗衰老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糖胺聚糖合酶(glycosaminoglycan polymerase)是催化GAGs生物合成的糖基转移酶的统称。在细胞内,糖胺聚糖合酶通过将单糖从单糖供体上转移到糖链末端,合成各类GAGs骨架。糖胺聚糖合酶作为糖工程中重要的工具酶分子,已广泛应用于肝素、软骨素和透明质酸的体外酶法合成及细胞工厂selleck抑制剂的构建等。然而目前被发掘且完成了催化特性表征的糖胺聚糖合酶数量非常有限(仅有大约40余种),加之天然酶分子严格的底物特异性,较低的催化活性和异源表达水平表达,使得发掘新来源的糖胺聚糖合酶元件,或通过改造现有的酶分子获得可以高效合成特定结构的低聚糖的糖胺聚糖合酶具有深刻的意义。蛋白质定向进化是指利用人工驱动的进化来改造蛋白质的功能和性质的方法。通过构建突变蛋白质库,结合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新功能的蛋白质。更“聪明”的突变文库及更高效的活性筛选方法,是提升定向进化成功率的两个关键因素。筛选获得理想表型的突变蛋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随机过程,突变文库丰度的提升可以增加获得理想表型的机率,但也增加了筛选的难度和成本。因此,开发高通量的筛选方法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定向进化的成功率,而且直接决定了从大型突变库中获取理想表型的效率,减少时间和成本。但是囿于与糖苷键的形成相关的荧光和吸光度没有显著变化,导致高通量分析糖胺聚糖骨架合成过程中转糖基的反应极具挑战性,严重阻碍了利用定向进化提升相关糖基转移酶催化活性,拓宽其surgical site infection底物范围等相关研究。因此开发高通量的糖胺聚糖合成酶活性分析方法并应用于糖链合成关键酶的发掘与定向进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基于以上背景展开,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68,B.subtilis 168)的软骨素合酶活性快速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软骨素合酶发掘中的应用。(1)基于枯草芽孢杆菌的软骨素合酶活性快速分析方法的建立:课题组前期通过代谢工程改造,已构建完成可利用培养基中叠氮单糖合成携带叠氮软骨素骨架的工程枯草芽孢杆菌:BS168SSAC。该菌株经诱导表达双功能软骨素合酶(E.coli K4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polymerase,KfoC)后,利用外源的 N-(4-戊炔基)-叠氮乙酰氨基半乳糖(N-(4-pentynoyl)-azidoacetyl-galactosamine,Ac4GalNAz)合成叠氮基团修饰的软骨素骨架多糖。利用叠氮基团易与炔基基团发生点击化学反应的特点,可以实现含炔基的荧光标记物与细菌携带的叠氮荚膜多糖共价结合。本论文以该工程菌株出发,经过一系列尝试,成功将软骨素合酶的酶活与叠氮软骨素的荧光强度相关联,建立了基于枯草芽孢杆菌的软骨素合酶活性快速分析方法。(2)基于枯草芽孢杆菌的软骨素合酶活性快速分析方法的优化:本论文在探究了筛选过程中的最适诱导时间及非天然可点击标记单糖Ac4GalNAz的浓度后,对宿主细胞内软骨素骨架合成路径进行了优化。在最优筛选条件下,携带叠氮多糖菌体的荧光数据分析与对照菌株比较表现出更显著的统计学差异。(3)基于枯草芽孢杆菌的软骨素合酶活性快速分析方法在新型软骨素合酶发掘中的应用:绘制软骨素合酶的蛋白序列进化树,根据其中亲缘关系的远近,建立软骨素合酶筛选文库(10种与软骨素合酶编码基因相似度较高的基因)。利用优化完成的活性快速分析方法对文库进行高效筛选,确定6个疑似软骨素合酶编码基因。随后,借助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征这些重组酶分子的确具有软骨素合酶活性。至此,我们利用代谢工程改造的枯草芽孢杆菌,通过点击化学反应标记非天然基团的多糖,建立了一种高效的软骨素合酶筛选方法,并筛选获得6个软骨素合酶家族新成员。2.基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O10:K5(L):H4,E.coli K5)的肝素合酶活性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肝素合酶定向进化中的应用。(1)基于大肠杆菌的肝素合酶活性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基于枯草芽孢杆菌的软骨素合酶活性快速分析方法成功发掘6个新型软骨素合酶后,我们尝试基于类似原理进一步提高筛选效率以适应更高样本量突变文库,进而实现肝素合酶的随机定向进化。课题组通过一系列代谢工程改造已构建完成可利用培养基中叠氮单糖合成携带叠氮肝素骨架的工程E.coli K5,并命名为K5SSAH。该菌株在诱导表达巴斯德氏杆菌双功能肝素合酶2(Pasteurella multocida heparosan synthases 2,PmHS2)后,利用外源的N-(4-戊炔基)叠氮基乙酰基氨基葡萄糖(N-(4-pentynoyl)-azidoacetyl-glucosamine,Ac4GlcNAz)可产生叠氮基团修饰的肝素骨架,炔基荧光标记物可与细菌携带的叠氮肝素多糖共价结合。本论文以该工程菌株出发,经过一系列尝试,成功将肝素合酶活性与菌体荧光强度相关联,建立了基于大肠杆菌的肝素合酶活性高通量筛选方法。(2)基于大肠杆菌的肝素合酶活性高通量筛选方法的优化:本论文探究了筛选过程中的最适诱导时间及非天然可点击标记单糖AC4GlcNAz浓度,以提高携带叠氮多糖菌株与对照菌株之间的荧光数据差异。(3)基于大肠杆菌的肝素合酶活性高通量筛选方法在肝素合酶定向进化中的应用:以PmHS2为定向进化出发蛋白,通过多序列比对、丙氨酸扫描并结合PmHS2的高级结构,建立肝素合酶筛选文库(8000种不同氨基酸组合的PmHS2突变序列)。利用优化完成的活性高通量筛选方法对文库进行高通量筛选。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技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 technology,FACS)富集相对荧光强度较高的细胞,完成初筛;通过酶标仪分析富集后的重组细胞的荧光强度完成复筛。成功筛选获得2个疑似活性提高的肝素合酶突变基因。随后,借助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分别重组表达该疑似基因,表征这些突变酶分子确定其GlcNAc转移酶活性较野生型PmHS2分别提升了 4.48倍和2.63倍。随后,设计和构建了其组合突变MG132 MW体中对应的单位点突变体以确定单个位点突变后对于PmHS2活性提高的贡献程度。至此,我们利用代谢工程改造的E.coli K5,通过点击化学反应标记非天然基团的多糖,建立了一种高通量的肝素合酶筛选方法,筛选获得2个活性提高的肝素合酶突变体并发现影响PmHS2活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上述高活性突变体的获得,证明了我们建立的筛选方法有效应用于肝素合酶高通量筛选的潜力。
不同封管液对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效果的循证研究
目的:本研究收集国内外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CPG),分析比较CPG推荐的封管液种类、浓度。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封管液对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效果,进行相对优劣排序,得到相对最优封管液。方法:(1)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封管液相关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对比分析:Pub Med、Web Medical tourismof science、EMBASE、Cochrane、CINAHL、Sino Med、知网、万方,补充检索GIN、WHO、BMJ、Up To Date、美国国立指南文库(NGC)、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以及肾脏医学会、中心静脉导管通路相关网站。纳入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相关的CPG,分析比较不同CPG的推荐意见。(2)不同封管液对中心静脉导管血LXH254配制液透析效果评估-基于网状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2年10月31日,按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采用Ro B 2评估纳入RCTs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6.0和R 4.1.2软件对不同封管液对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一)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封管液相关CPG推荐意见对比分析:纳入6篇CPG分别来自中国(3篇CPG)、美国(1篇CPG)、西班牙(2篇CPG),发表时间分别为2022年、2021年、2019年(2篇)、2018年、2017年。6篇CPG有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的封管液种类浓度,3篇CPG为弱推荐,其余没有推荐,表明CPG推荐意见不一致。(二)不同封管液对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效果评估-基于网状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方法(1)透析血流量封管液在对透析血流量影响上从优至次为:5000U/m L尿激酶1次/2周,其余6250U/m L肝素>3125U/m L肝素+5000U/m L尿激酶>25000U/m L尿激酶1次/2周,其余使用3125U/m L肝素>1万U/m L尿激酶1次/2周,其余6250U/m L肝素>尿激酶5000U/m L>50000U/m L尿激酶1次/1周,其余6250U/m L肝素>6250U/m L肝素>3125U/m L肝素>500U/m L肝素。(2)尿素清除指数封管液在尿素清除指数上从优至次为:5000U/m L尿激酶1次/2周,其余6250 U/m L肝素>1万U/m L尿激酶1次/2周,其余6250 U/m L肝素>50000U/m L尿激酶1次/周,其余6250 U/m L肝素>6250 U/m L肝素。(3)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封管液在预防CRI发生率从优至次为:10000U/m L尿激酶1次/1周,其余5000 U/m L肝素>4%EDTA四钠>30%枸橼酸钠>C-MB-P>4%枸橼酸钠)>rt-PA(每腔1 mg)1次/1周,其余5000 U/m L肝素>70%乙醇1次/1周,其余5000U/m L肝素>4.67%枸橼酸钠>5000U/m L肝素>1.35%牛磺罗定和4%枸橼酸钠>26%Na Cl和500U/m L肝素。(4)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率封管液在预防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率从优至次为:12500U/m L尿激酶>1万U/m L尿激酶1次/2周,其余6250 U/m L肝素>5000U/m L尿激酶1次/2周,其余6250U/m L肝素>500U/m L肝素>6250U/m L肝素>3125U/m L肝素>1250U/m L肝素>2500U/m L尿激酶>2500U/m LVP-16肝素。结论:1.目前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推荐意见的CPG数量少,且推荐意见不一致。2.5000U/m L尿激酶1次/2周,其余6250 U/m L肝素封管液对于提高尿素清除指数相对最优和维持透析血流量效果相对最优。3.10000U/m L尿激酶1次/1周,其余5000 U/m L肝素封管液对CRI预防效果相对最优。12500U/m L尿激酶封管液预防导管功能障碍的效果最优。
多模态成像指导下多模态协同治疗的高分子纳米诊疗剂的研究
癌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易复发、易转移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众所周知,化疗仍然是目前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例如卵巢癌、结直肠癌、肺癌等。然而,化疗药物通常存在水溶性差、毒副作用大以及癌细胞获得的耐药性等问题,限制了化疗药物的疗效。光热治疗是新兴的肿瘤治疗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光热试剂聚集到肿瘤部位后用激光照射肿瘤组织,光热试剂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从而产生局部高热,杀死肿瘤细胞。癌症的早期诊断对其治疗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医学成像技术具有对人体损害小、可实时成像和长期跟踪等优势,其中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CT成像以及光学成像等已经广泛用于肿瘤的诊断,然而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成像试剂。现代纳米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化疗药物和成像试剂的纳米共递送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是,化疗药物和成像试剂的一体化纳米共递送往往存在化疗药物/成像试剂负载量小、药物比例不可控、批次差异显著等问题。因此,开发诊疗一体化高分子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实现化疗药物和成像试剂的大量、高效递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本论文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设计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的诊疗一体化聚氨酯聚合型前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PUCPt NPs。L-赖氨酸二异氰酸酯(LDI)、Cis,cis,trans-[Pt(NH_3)_2Cl_2(OH)_2](DHP)、花菁染料HOCy OH通过加成聚合反应合成疏水性的聚氨酯链段,进而以亲水性的m PEG_(5k)-NCO封端合成两亲性、三嵌段聚合物PUCPt。通过自组装制备了PUCPt NPs。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的结果表明PUCPtselleckchem Belnacasan NPLaboratory Servicess的平均粒径和PDI分别约为103 nm和0.177,形貌为球形。体外实验研究了PUCPt NPs在模拟生理环境、肿瘤酸性和还原性微环境、808 nm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药物释放性能和光热转化性能。动物实验研究了PUCPt NPs在H22荷瘤小鼠体内的近红外成像性能、热成像性能、光声和CT成像的能力,以及抗肿瘤效果和毒副作用。PUCPt NPs作为诊疗一体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抗肿瘤的化疗-光疗联合治疗及成像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2)设计制备了一种化疗-光热治疗一体化的高分子纳米药物PCP@DOX NPs体系。将HOCy OH、环丁烷四甲酸二酐(CBDA)简单地开环聚合得到PF-03084014疏水性聚酯,并以亲水性链段m PEG_(5k)-OH进行封端,得到两亲性聚合物PCP。通过共组装,将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封装到PCP NPs中,得到PCP@DOX NPs。通过DLS和TEM研究了PCP NPs和PCP@DOX NPs的粒径、PDI和形貌。通过模拟生理环境和肿瘤微环境研究了PCP@DOX NPs的稳定性和响应性。通过体外光热实验研究了PCP@DOX NPs的光热转化性能和热成像能力。研究表明这种多功能聚合型高分子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多模态成像指导下的化疗-光热联合治疗癌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基于UPLC-Q-Exactive MS技术3种核桃类种仁中甘油酯组成比较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PLC-Q-Exactive MS)技术比较分析了山核桃(Carya caBiodata miningthayensis Sarg.)、胡桃(Juglans regia Linn.LEE011抑制剂)和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Wangenh.) K. Koch]3种木本油料作物种仁中甘油酯的组成及差异,结合LipidSearch软件和混合脂质内标对脂质分子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3种核桃类种仁中均鉴定到298个甘油酯,包括245个甘油三酯、38个甘油二酯、1个单半乳糖甘油二酯、9个双半乳糖甘油二酯和5个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得到104个变量投影重要度(VIP)大于1的脂质分子。山核桃和薄壳selleck合成山核桃种仁中甘油三酯的主要脂肪酸为油酸,胡桃种仁中甘油三酯的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3种核桃类种仁中甘油二酯的主要脂肪酸均为亚油酸,其次为油酸。山核桃和薄壳山核桃种仁的甘油酯组成更为相近。UPLC-Q-Exactive MS可作为鉴别这3种木本油料作物种仁中甘油酯组成的有效方式。
不同贮藏环境和时间对大米质量影响的研究
为研究龙粳31大米在高温高湿普通米桶、高温高湿负压米桶、室温普通米桶和BLZ945生产商室温负压米桶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规律,探究贮藏环境和时间对大米质量状况的影响。检测和分析大米外观、脂肪酸值、食味值、直链淀粉、蛋白质、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米粉糊化特性等指标,并在贮藏环境和贮藏时间两个维度上对数据进行可视化雷达图分析。结果表明高温高湿和贮藏时间的延长能加速大米品质的劣化,不同贮藏环境和时间对峰值黏度(1 991~2 859 cP)、最终黏度(2 650~3 334 cP)、最低黏度(1 459~2 182 cP)、脂肪酸值(2.74~32.58 mg/100 MDV3100g)、油酸(1.12~1.81 mg/g)、亚油酸(2.68~3.53 mg/g)和食味值(68.72~80.30分)等指标具有显著的影响(P <0.05)。雷达图分析表明,高温高湿普通米桶贮藏大米品质劣化的品质指标主要为脂肪酸值、油酸和亚油酸;高温高湿负压米桶贮藏大米品质劣化的指标主要为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室温普通米桶和室温负压米桶贮藏大米品质劣化的指标为峰值黏度和最低黏度。不同贮藏时间上,峰值黏度和最低黏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脂肪酸值持续升高,油酸和Oncologic emergency亚油酸含量在贮藏到15天后急剧下降,食味值逐渐降低。综上,短时间(15天)的大米贮藏,负压米桶能更好地保持大米的品质状况;长时间(15天以上)的大米贮藏,普通米桶和负压米桶差异不显著。
多组学揭示魔芋响应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侵染的机制研究
魔芋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由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Pcc)侵染引起的魔芋软腐病,是制约我国魔芋产业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研究是病害防治的基础,目前,魔芋对Pcc侵染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多组学技术对感病花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和抗病珠芽金魔芋(Amorphophallus muelleri)响应Pcc侵染时的基因表达、代谢产物积累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揭示抗感魔芋响应Pcc胁迫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RNA-Seq测序平台构建了抗感两种魔芋材料不同Pcc侵染阶段的基因表达谱,通过与相对应的样品对照基因表达谱进行比较,A.konjac和A.muelleri叶柄内分别有23799个和17125个基因表达水平在Pcc侵染后发生显著变化,AK_PC48S比较组有3834个差异表达基因(1987个上调,1847个下调),AM_PC48S比较组有4601个差异表达基因(2179个上调,2422个下调)。通过对差异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两种魔芋材料在转录水平对Pcc侵染的响应差异主要体现在植物激素信号转gut-originated microbiota导、植物-病原菌互作(抗病相关基因等)以及抗病物质代谢等方面;对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整理发现茉莉酸(JA)和乙烯(ETH)信号途径、MAPK信号转导、病程相关蛋白如PR1等可能是两种魔芋分子抗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WGCNA分析筛选到A.konjac和A.muelleri防御相关的41个和25个hub基因,其中MAPK4、MYC2、RTE1等hub基因在两种魔芋受侵染后均被诱导显著上调表达。进一步利用q RT-PCR对15个候选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RNA-Seq和q RT-PCR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较为一致,尤其是表达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其中MAPK4的表达量在侵染前(对照)、侵染48h和96h时A.konjac均低于A.muelleri,由此表明MAPK信号转导在A.muelleri免疫反应的激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JA信号通路也同时参与了两种魔芋对软腐病的防御反应,外源Me JA预处理试验证实,其可以减轻魔芋球茎软腐病的发病程度,Me JA预处理的病情指数较对照降低约13.75%。2.利用LC-MS/MS非靶代谢组技术检测了不同Pcc侵染阶段两种魔芋叶柄、根及根际土壤中的代谢物,通过采用OPLS-DA分析和student’s t检验发现A.konjac和A.muelleri组织中391个和280个代谢物在Pcc侵染后呈现差异积累。差异代谢物的KEGG富集分析显示,叶柄、根的差异代谢物均主要涉及“苯丙烷生物合成”、“α-亚麻酸代谢”和“类黄酮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根际土壤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植物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通路”。植物组织内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的整合分析表明,苯丙烷途径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对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 CL)和咖啡酸-3-O甲基转移酶(COMT)等关键酶基因在Pcc侵染后显著上调表达,同时激活了下游代谢产物中阿魏酸、芥子酸以及丁香苷等的累积;其次,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中羟基肉桂酰转移酶(HCT)、肉桂奎尼酸3单氧加酶(C3’H)等酶基因可能在调控绿原酸、槲皮素等类黄酮化合物合成上起到关键作用,侵染48h和96h时,绿原酸在A.konjac叶柄中较对照呈下调积累趋势(0.88倍和0.90倍),相反,在A.muelleri中呈持续上调积累趋势(1.13倍和1.30倍);α-亚麻酸代谢通路中编码细胞内脂氧合酶(LOX2S)的基因被诱导显著上调表达,参与α-亚麻酸的转化,促进了Me JA的合成,侵染96h时,Me JA在A.konjac和A.muelleri叶柄组织内的积累量分别是对照的1.36倍和1.27倍。苯丙烷和黄类酮生物合成通路中4种代谢物的体外抑菌试验验Lapatinib半抑制浓度证结果显示,浓度为25μg/ml的绿原酸、槲皮素、山奈酚均对Pcc生长表现出抑制效应,表明黄酮类物质是魔芋响应Pcc胁迫的重要抗性物质之一。3.利用Illumina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Pcc胁迫下两种魔芋叶柄、根以及根际土壤相关微生物群落变化进行了评价。1)叶柄组织内,细菌群落共生网络分析显示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与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均呈显著负相关;Pcc胁迫下,两种魔芋的Sphingomonas和Micr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均较对照呈降低趋势,但A.muelleri中二者相对丰度在侵染前和侵染后均高于A.konjac;A.konjac侵染前二者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4.24%、0.52%,侵染48h和96h时相对丰度均降为0;A.muelleri侵染前的相对丰度分别为63.30%、4.26%,侵染48h时为0.11%、0.01%,侵染96h时为0.75%、0.05%。关于真菌群落,枝孢菌属(Cladosporium)相对丰度在两种魔芋受侵染后均较对照呈增加趋势,但A.konjac侵染前和侵染后的相对丰度均低于A.muelleri。2)根组织内,A.konjac侵染前、侵染48h和侵染96h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相对丰度分别为3.33%、37.71%和8.18%,A.muelleri分别为1.73%、1.42%和4.72%,A.konjac的相对丰度表现为侵染前和侵染后均高于A.muelleri。真菌群落中,双核丝核菌属(Ceratobasidium)相对丰度在A.konjac受侵染后呈持续降低趋势,相反,在A.muelleri受侵染后呈持续增获悉更多加趋势。3)根际土壤中,高山被孢霉(M.alpina)、青霉菌属(Penicill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溶杆菌属(Lysobacter)等有益微生物相对丰度在A.konjac受侵染过程中呈降低趋势;相反的,在A.muelleri受侵染过程中呈增加趋势。内生微生物和根际微生物的分离验证结果显示,内生微生物中的枝孢菌属菌株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的高山被孢霉均对Pcc表现出良好的拮抗作用,平均抑菌谱带分别为1.08cm和1.12cm。以上结果表明,魔芋相关微生物群落(内生微生物、根际微生物)动态的变化和组装参与了对Pcc胁迫的响应,A.muelleri倾向于招募更多的有益微生物来参与Pcc胁迫的应答。4.代谢组和微生物组的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叶柄和根组织内的苯丙烷类和黄酮类代谢物、土壤中的植物次生代谢物与两种魔芋相关微生物群落呈正/负相关性。1)叶柄组织内,Pectobacterium与5-羟基松柏醇、圣草酚、柚皮素查尔酮等呈显著负相关;Cladosporium与丁香苷、阿魏酸、芥子酸以及圣草酚查尔酮等呈显著正相关;Filobasidium与槲皮素、绿原酸等呈显著正相关。2)根组织内,Flavobacterium与香豆素以及圣草酚、柚皮素等均呈显著正相关。3)根际微生物群落中,Bacillus与亚麻酸显著负相关,与辛酸盐、柠檬酸、苯丙酮酸显著正相关,Lysobacter与Bacillus完全相反;Mortierella与辛酸盐、哌可酸、苯丙酮酸等呈显著正相关。结果显示植物次生代谢物参与介导了微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综上所述,魔芋对Pcc的胁迫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性响应过程,植物自身抗病基因的诱导,次生代谢物的生成,微生物群落的调控共同参与魔芋对Pcc胁迫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为植物对病原菌胁迫的“植物-代谢物-微生物群落”综合响应模式提供了新的见解。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焦虑、抑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临床病例调查,探究POAG患者焦虑、抑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评估POAG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因子特点,探寻影响POAG患Biotoxicity reduction者焦虑、抑郁的主要情绪因子,为防治POAG患者焦虑、抑郁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排标准,收集2022年01月-2023年02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就诊的POAG患者215例,均行一般临床资料收集、中医体质selleckchem量表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SPSS(Version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215例POAG患者,伴发焦虑79例(36.74%),伴发抑郁67例(31.16%)。2.POAG患者中医体质分布:215例POAG患者,以气郁质最多(83例、38.60%),其后依次为痰湿质(28例、13.02%),湿热质(27例、12.56%),气虚质(24例、11.16%),血瘀质(19例、8.84%),平和质(15例、6.98%),阳虚质(9例、4.19%),阴虚质(8例、3.72%),特禀质(2例、0.93%)。3.POAG患者伴发焦虑、抑郁中医体质分布特点:215例患者,伴发焦虑79例,其中气郁质46例(58.23%),痰湿质14例(17.72%),气虚质7例(8.86%),湿热质4例(5.06%),阳虚质3例(3.80%),血瘀质和平和质均2例(2.53%),阴虚质1例(1.27%),特禀质0例(0%);伴发抑郁67例,其中气郁质36例(53.73%),气虚质12例(17.91%),痰湿质9例(13.43%),湿热质5例(7.46%),阳虚质2例(2.99%),血瘀质、阴虚质、平和质均1例(1.49%),特禀质0例(0%)。4.POAG患者伴发焦虑、抑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1)焦虑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1)单因素分析:气郁质(p=0.000)、湿热质(p=0.011)、血瘀质(p=0.013),均与焦虑相关;(2)logistic回归分析:气郁质[OR=2.717(95%CI:1.449~5.092,p=0.002)]与焦虑独立相关。(2)抑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1)单因素分析:气郁质(p=0.002)、气虚质(p=0.035)、血瘀质(p=0.011)、平和质(p=0.034)与抑郁相关;(2)logistic回归分析:气郁质[OR=2.568(95%CI:1.283~5.141,p=0.008)]、气虚质[OR=3.353(95%CI:1.276~8.812,p=0.014)],均与抑郁独立相关。5.不同影响因素与POAG患者焦虑、抑郁的关系:年龄(p=0.043)、工作强度(p=0.000)、个人月收入(p=0.005)与焦虑发生有相关性,年龄(p=0.000)、工作强度(p=0.028)、运动习惯(p=0.001)与抑郁发生有相关性。6.POAG患者焦虑、抑郁主要情绪因子及权重值:POAG伴焦虑状态患者,精神性焦虑为主要因子,权重值最大者为失眠;POAG伴抑郁状态患者,焦虑躯体化为主要因子,权重值最大者为早醒。结论:(1)215例POAG,焦虑发生率为36.74%、气郁质者更易焦虑,而抑郁发生率为31.16%、气郁质和气虚质者更容易抑郁。(2)215例POAG患者的中医体质以偏颇体质为主、占比93.02%,其中以气郁质为最多,其次为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血瘀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特禀质。(3)年龄、工作强度和个人月收入是可能影响POAG患者焦虑的因素,而影响POAG患者抑郁的可能关键原因则是年龄、工作强度和运动习惯。(4)关注POAG伴焦虑患者精神寻找更多性焦虑,缓解POAG伴抑郁患者焦虑躯体化,提高两者睡眠质量可能减少POAG患者焦虑或抑郁,降低工作强度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适度运动可能减轻抑郁,疏肝解郁为POAG伴焦虑及抑郁患者共同主要治法,而对POAG抑郁者还需益气。
激光楔形切除法在小阴唇肥大整形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激光楔形切除法在小阴唇肥大整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10月~2022年1月我们对13例小阴唇肥大采用CO_2激光楔形切除法行小阴唇缩小整形术,双侧肥大者遵循双侧对称原则设计切口,单侧肥大者以健侧为参考设计切口。结果 手术时间38~96 min,(55.4±16.1)min。13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摩擦疼痛等症状消失,4例尿流方向异常者恢复正常,6例有性生活史者无性生活不适。13例随访1~6个月,平均此网站3.5月,患侧小阴唇外观形态流畅,色点击此处泽变化自然,单侧肥大者与健侧外观基本一致,双侧肥大者两侧基本一致,测量患侧小阴唇宽度均正常,(14.13±1.18)mm。结论 CO_2楔形切除法行小阴唇缩小整形术,激光创面损伤小,止血效果好,术后小阴唇外形流畅自然,是一种安全new infections有效、较为理想的小阴唇整形方法。
NAMPT调控DNA损伤应答影响TP53突变套细胞淋巴瘤化疗敏感性机制研究
背景: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具有侵袭性淋巴瘤的生物学特征及惰性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特点。本病预后差且易复发,高危患者5年生存率仅34%。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克服耐药,提高MCL的疗效尤为重要。既往对于套细胞淋巴瘤的基因测序发现,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DDR)通路可能在MCL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P53作为DNA损伤应答通路的重要蛋白是MCL独立预后因素。相较于TP53野生型患者,TP53突变的患者具有更高危的临床特征,更短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更是临床治疗难点。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NAMPT)作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补救途径的限速酶,参与调节恶性肿瘤Fulvestrant纯度细胞代谢和NAD合成,近年来被认为是一个理想的抗癌作用靶点。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NAMPT在惰性淋巴瘤中高表达,并且可通过调控DDR通路影响烷化剂的敏感性。NAMPT是否在MCL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是否对MCL患者的预后及临床治疗效果有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TP53突变的MCL患者不仅有更短的PFS与OS,较差的预后,目前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进一步提高MCL疗效显的显得尤为重要。方法:本课题选用四种MCL细胞系,TP53突变型细胞Mino和Jeko-1,TP53野生型细胞Granta-519和Z138。具体研究通过以下实验开展:1.通过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及GEPIA数据库探究NAMPT蛋白在淋巴瘤病理组织中的表达,并探究NAMPT的表达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2.收集近10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肿瘤科16名MCL患者临床数据,免疫组化检测MCL病理组织中NAMPT及P53的表达,回顾性分析NAMPT与P53表达的相关性,探究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生存预后的相关性。3.细胞增殖试验检测NAMPT抑制剂KPT-9274对四种MCL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组中细胞凋亡百分比。Western blot分析凋亡通路相关蛋白在不同处理组的变化。4.选取TP53突变细胞Mino及TP53野生型细胞Z138,经NAMPT抑制剂处理48h后进行定量蛋白组学检测,对差异蛋白进行功能聚类分析。Western blot分析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蛋白在不同处理组的水平。5.细胞增殖试验检测NAMPT抑制剂KPT-9274同烷化剂联合对TP53突变的Mino细胞、TP53野生的Z138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通过凋亡实验检测凋亡细胞百分比,Western blot分析DDR通路相关蛋白的变化水平。6.细胞增殖试验检测NAMPT抑制剂KPT-9274同DDR通路靶向药物联合对TP53突变的Mino细胞的增殖影响。urine microbiome结果:1.NAMPT在套细胞淋巴瘤中高表达,且NAMPT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抑制NAMPT功能能够显著抑制MCL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2.在TP53突变MCL细胞中抑制NAMPT功能诱发DNA损伤累积,下调DNA损伤修复功能。在TP53野生型MCL细胞中抑制NAMPT功能主要影响BCR及免疫相关通路。3.抑制NAMPT功能在MCL细胞中能够下调DNA同源重组修复功能增强苯达莫司汀的敏感性。4.抑制NAMPT功能在TP53突变的MCL细胞中,能够增强DDR通路靶向药物AZD2281(PARPi)、AZD7762(CHK1i)、AZD1775(Wee1i)的敏感性。结论:1.NAMPT可能成为套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新靶点。2.NAMPT在不同TP53突变状态的套细胞淋巴瘤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3.抑制NAMPQ-VD-Oph半抑制浓度T功能能够增强苯达莫司汀的敏感性。与DDR通路小分子抑制剂的联合也有望成为TP53突变MCL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