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交泰丸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大脑皮质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5只)和造模组(45只),高脂饮食喂养8周进行造模,以造模组体质量平均值高出正常组体质量的20%,视为小鼠肥胖模型建立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交泰丸组和阳性药组(二甲双胍),每更多组15只。给药4周后检测体质量及空腹血糖(FBG)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大脑皮质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ZO-1以及血管外渗IgG的表达;分离大脑皮质血管后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RhoA、ROCK2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和FBG水平升高(P<0.01),大脑皮质血脑屏障紧密连接受损Fulvestrant,Claudin-5、ZO-1表达降低(P<0.01),血管外渗IgG表达升高(P<0.01),RhoA、ROCK2蛋白表达升高(P<0.05Biological pacemaker);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和交泰丸组小鼠体质量和FBG水平降低(P<0.05),大脑皮质血脑屏障紧密连接形态改善,且Claudin-5和ZO-1表达升高(P<0.05),血管外渗IgG表达降低(P<0.01),RhoA、ROCK2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交泰丸能够改善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大脑皮质中紧密连接结构和血脑屏障功能,其机制与抑制RhoA/ROCK2信号通路有关。
基于铁稳态代谢探讨铁死亡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心血管疾病是一类涉及心脏及血管病变的循环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种繁多,迁延难愈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铁死亡是一种有别于细胞自噬、凋亡的具有铁依赖性且伴随脂质过氧化物堆积等特点的新型细胞BAY 73-4506临床试验死亡方式。铁死stent graft infection亡发生机制复杂,新近研究表明铁稳态代谢对铁死亡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其可能从铁摄入、利用及输出、铁相关蛋白合成等多方面诱导铁死亡发生。此外铁稳态代谢和铁死亡已被证实参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因此调节心肌细胞铁稳态、改善铁死亡可能成为未来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靶点。中医药疗法是我国特有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xh254.html的治疗方式,其独特的辨证体系、治疗方法等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及临床诊疗当中,具有独特优势。研究表明中药复方、中药单体及活性成分可特异性调节心肌细胞铁稳态影响铁死亡,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效果。该文从铁稳态代谢出发探讨铁稳态代谢调控铁死亡的作用机制,并对铁稳态代谢介导的铁死亡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进行系统综述,同时结合中医药调节铁稳态代谢介导铁死亡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从铁稳态调控铁死亡角度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
目的 分析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IE)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2年1—10月医院收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Taurine.html治的92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IE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IE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组合并糖尿病、手术用时、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低白蛋白血症、术后眼部卫生情况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用时≥60 min、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术后眼部卫生情况较差均为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IE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IE受合并糖尿病、手术用时、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低白蛋白AG-221分子式血症、术后眼部卫生情况等因素影响,可据此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如积极控制血糖、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等,以预防Immunohistochemistry Kits术后发生IE。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火焰无核’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
为了探究S-ABA、MeJA、COR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火焰无核’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筛选出促进葡萄果实着色和品质提升的最佳处理,设置100 mg/L S-ABA、60 mg/L MeJA、2 000倍COR稀释液3个处理,于转色初期蘸穗,处理后至成熟期分7次采样,对果实粒重、纵横径以及可溶性固形物、总酸、花色苷、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酚类物质含量等进行连续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S-ABA、MeJA、COR处理均可以促进果实着色,显著提高果面色泽参数a~*、红色葡萄果实颜色指数(CIRG),并降低色泽参数L~*、b~*和色度角h;3个处理花色苷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169.09%、31.55%、142.27%。(2)S-ABA、MeJA、COR处理均可以提高果实品质,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9.17%、7.45%、9.7点击此处4%,总酸含量分别降低6.81%、4.14%、9.25%,固酸比分别提高17.90%、12.16%、20.82%。(3)S-ABA、MeJA、COR处理的果实粒重、纵径、横径增大,类黄酮、黄酮、黄烷醇、总酚含量增加,总酸和单宁含量下降,但其果形指数和果柄拉力无显著变化。biomimetic robotics(4)花色苷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a~*、CIRG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h、L~*、b~*、总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同时,花色苷含量与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类黄酮含量、黄烷醇含量、黄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发现,100 mg/L S-ABA和2 000倍COR在转色初期蘸穗处理均能有效促进‘火焰无核’葡萄果实着色,改善果实品质;果面色泽参数a~*和CIRG值与花色苷含量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果实Trichostatin A MW着色情况量化的参考指标。
依折麦布联合尼可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及sICAM-1、VEGF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折麦布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NSC125066化学结构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尼可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折麦布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6toxicohypoxic encephalopathy%,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具有统计学确认细节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血小板聚集率(PAR)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I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折麦布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显著,可改善血小板活化功能,调节sICAM-1、VEGF水平。
常规疗法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常规疗法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效果。方法 120例感冒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60例。selleck抑制剂常规组采取常规疗法治疗,联合组采用常规疗法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同时段体温、退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反复发热发生情Antioxidant and immune response况。结果 联合组退热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0.5、1及3 h,联合组体温分别为(38.65±0.58)、(38.01±0.47)、(36.72±0.31)℃,均低于常规组的(39.24±0.63)、(38.76±0.59)、(37.54±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退热时间(3.17±0.54)h短于常规组的(5.41±0.63)h,差异Galunisertib使用方法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反复发热发生率为3.33%,均低于常规组的11.67%、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感冒发热采取常规疗法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的临床效果可靠,有利于在更短时间内退热,降低患儿反复发热风险,且安全性满意。
血细胞多参数指标联合检测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血细胞多参数指标联合检测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selleckchem Colforsin)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某院95例ITP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95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入组时血细胞参数指标[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更多板平均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大血小板比例(P-LCR)],比较研究组不同预后ITP患儿入组时病情程度、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前后血细胞参数指标的差异,分析治疗后血细胞参数指标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及预测ITP患儿疾病转归的价值。结果:入组时,研究组MPV、PDW、P-LCR[(11.45±1.75)fL、(17.15±2.38)%、(42.45±6.74)%]水平高于对照组[(9.49±1.55)fL、(14.37±2.09)%、(23.10±4.57)%],PLT[(45.62±8.83)×10~9/L]低于对照组[(228.97±48.2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预后良好患儿MPV、PDW、P-LCR低于预后不良患儿,Cardiac biopsyPLT高于预后不良患儿(P<0.05);治疗1、2个月后,MPV、PDW、P-LCR与疾病转归呈负相关(1个月r=-0.481、-0.550、-0.579;2个月r=-0.541、-0.583、-0.645,P均<0.05),PLT与疾病转归呈正相关(1个月r=0.530;2个月r=0.582,P均<0.05);治疗1、2个月后,MPV、PLT、PDW、P-LCR联合预测患儿疾病转归的AUC分别为0.830、0.871,敏感度分别为77.78%、83.33%,特异度分别为88.31%、90.91%,均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联合检测MPV、PLT、PDW、P-LCR可辅助评估ITP病情,且在预测患儿疾病转归方面具有较高效能。
p53或Kras突变伴mTOR过度活化促进肝细胞肝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
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90%以上。由于HCC分子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仅对部分HCC患者有作用。因此,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探讨HCC的生物学特性,进一步揭示HCC发病的分子机制,针对不同基因背景的HCC患者采取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将是进一步提高HCC预后的重要策略。mTOR(The mechanistic/mammBerzosertib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通路调节细胞内多种代谢,参与调控恶性肿瘤的细胞增殖、存活和转移。mTOR分为mTORC1和mTORC2两种复合体。mTORC1主要参与代谢的调节,而mTORC2主要参与细胞骨架的调节。研究表明50%以上的HCC患者存在mTOR的异常过度活化。在调控mTOR的众多分子中,Tsc1/2的突变率最高。当Tsc1或Tsc2缺失或突变后,能影响Tsc复合体(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的形成,从而导致mTOR的过度活化。p53在应对细胞内外各种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DNA损伤、癌基因激活、代谢失调、核糖体应激、端粒侵蚀、细胞衰老、诱导细胞死亡和细胞周期阻滞。正常情况下,体内外各种应激信号趋于稳定地激活p53,活化后的p53发挥关键的肿瘤抑制作用,从而避免了各种肿瘤的发生。p53的功能性缺失是多数肿瘤发生和增殖的先决条件,在我国的HCC中,p53突变率达58%。虽然Kras在HCC中的突变率仅为5%,但Ras/raf/Mek/Erk通路在HCC中的活化率却达50-100%。Kras基因编码一种小的与胞膜结合的GTPase,它的功能是参与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s)的信号转导,以促进细胞增殖、细胞分化或细胞生存。Kras突变后会导致下游信号通路的持续活化,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虽然既往的研究已分别深入探讨了mTOR活化、p53突变和Kras突变促进HCC的作用及机制,但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尚不明确。第一部分:p53突变伴mTOR过度活化促进肝细胞肝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目的1.明确p53突变与mTOR活化在促HCC增殖和转移过程中是否有协同作用。2.明确p53突变能否进一步活化mTOR,并明确其具体的分子机制。3.明确p53突变伴mTOR过度活化HCC潜在的治疗靶点。方法1.构建转基因小鼠:构建mTOR过度活化(Tsc1敲除)的转基因小鼠。由于p53完全敲除的小鼠无法存活,因此通过突变p53基因的单链来构建p53单倍体不足的转基因小鼠。再通过相互交配获取同时具备p53突变和Tsc1敲除的转基因小鼠。2.构建HCC模型:(1)自发成瘤模型:不作任何处理,持续观察转基因小鼠320天后再处死,统计转基因小鼠肝脏肿瘤的大小、数目、肝脏体重比及肺部转移灶的大小和数目。(2)诱导成瘤模型:在转基因小鼠15日时腹腔注射0.5mg/kg的二乙基亚硝胺(N-nitrosodiethylamine,DEN),并从小鼠21日起,连续17周,每周腹腔注射一次CCl4(0.5ml/kg),最后再观察4周。处死小鼠,统计肝脏肿瘤的大小、数目和肝脏体重比。3.利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天狼猩红染色、Western blot、q PCR、原代细胞提取、药物抑制试验及CCK-8明确p53突变与mTOR过度活化在促进HCC增殖和转移过程中是否存在协同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协同作用。4.通过RNA-seq明确p53突变伴mTOR过度活化激活的下游底物。5.结合临床病例标本及公共数据库,分析上述底物与HCC的临床相关性。6.通过CCK-8和Transwell实验明确上述底物在HCC中的功能。7.通过转基因小鼠,明确mTOR是否作为p53突变伴mTOR过度活化HCC的治疗靶点。结果1.p53单倍体不足能进一步活化Tsc1缺失引起的mTOR活化,从而促进HCC的增殖和转移。2.p53单倍体不足主要通过Pten/PI3K/Akt通路进一步活化mTOR。同时使用PI3K和mTOR的抑制剂,能显著抑制p53突变伴Tsc1敲除转基因小鼠肝原代细胞mTOR通路的活性,及其增殖能力。3.p53单倍体不足协同Tsc1/mTOR活化下游分子ABCC4发挥促HCC增殖和转移的作用。4.ABCC4与p53突变HCC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且ABCC4与HCC患者肿瘤的大小、分化、TNM分期和血管血栓形成密切相关。5.抑制ABCC4表达能显著抑制p53突变HCC细胞的增殖和转移。6.mTOR抑制剂能显著抑制p53突变伴Tsc1敲除转基因小鼠HCC的增殖。结论1.p53突变主要通过Pten/PI3K/Akt/mTOR轴与Tsc1/mTOR发挥协同作用,二者共同激活下游底物ABCC4,促进HCC的增殖和转移。2.mTOR可能是p53突变伴mTOR过度活化HCC临床有效的治疗靶点。第二部分:Kras突变伴mTOR过度活化促进肝细胞肝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目的1.明确Kras突变与mTOR活化在促HCC增殖和转移过程中是否有协同作用。2.明确Kras突变能否进一步活化mTOR及其具体的分子机制。3.明确Kras突变伴mTOR过度活化HCC潜在的治疗靶点。方法1.构建转基因小鼠:构建mTOR过度活化(Tsc1敲除)的BMS-354825转基因小鼠。由于Kras G12D突变的纯合子无法存活,因此只构建Kras G12D突变的杂合子转基因小鼠。通过相互交配获取同时具备Kras G12D突变和Tsc1敲除的转基因小鼠。2.构建HCC模型:不作任何处理,持续观察转基因小鼠280天,待小鼠肝脏自发成瘤后处死后,统计转基因小鼠肝脏肿瘤的大小、数目、肝脏体重比及肺部转移灶大小和数目。3.利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天狼猩红染色、Western blot、q PCR、原代细胞提取技术、药物抑制试验、CCK-8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Kras突变与mTOR过度活化在促进HCC增殖和转移过程中是否存在协同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协同作用。4.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荧光显色、流式细胞学检测等实验明确在Tsc1完全缺失的情况下,Kras突变如何与mTOR发挥协同作用。5.通过RNA-seq明确Kras突变伴mTOR过度活化激活的下游底物分子。6.通过结合临床病例标本及公共数据库,分析上述底物与HCC的临床相关性。7.通过CCK-8和Transwellimmune cytokine profile实验明确上述底物在HCC中的功能。8.通过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明确与下游底物直接结合的其它蛋白,并探索分子机制。9.通过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和尾静脉注射肺转移模型,明确上述底物在体内条件下对HCC增殖和转移的作用。10.通过原位种植瘤模型,明确mTOR是否能作为Kras突变伴mTOR过度活化HCC的治疗靶点。结果1.Kras突变能进一步活化Tsc1缺失引起的mTOR活化,从而促进HCC的增殖和转移。2.Kras突变主要通过Mek/Erk轴进一步活化mTOR。同时应用Mek和mTOR的抑制剂,能显著抑制Kras突变伴Tsc1敲除转基因小鼠肝原代细胞mTOR通路的活性,及其增殖能力。3.Kras突变会导致ROS的累积,高水平的ROS能介导Kras/Mek/Erk轴进一步活化Tsc1缺失引起的mTOR活化。4.Kras突变协同Tsc1/mTOR会活化下游分子PEG3。5.PEG3与Mek/Erk/mTOR轴活化的HCC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且PEG3与HCC患者肿瘤的大小和UICC分期密切相关。6.在体内和体外抑制PEG3表达后都能显著抑制Kras突变伴Tsc1敲除HCC细胞的增殖和转移。7.PEG3与STAT3直接结合,促进p-STAT3Tyr705磷酸化激活,从而促进BEX2的表达增加,最终促使HCC的增殖和转移。8.mTOR抑制剂能显著抑制Kras突变伴Tsc1敲除HCC的增殖和转移。结论1.Kras突变通过Mek/Erk/ROS/mTOR轴与Tsc1/mTOR发挥协同作用,二者共同激活下游底物PEG3。PEG3与STAT3结合,促使p-STAT3Tyr705磷酸化激活,从而促进BEX2基因的表达,最终导致HCC的增殖和转移。2.mTOR可能是Kras突变伴mTOR过度活化HCC临床有效的治疗靶点。
不同产地及品种牡丹籽油脂肪酸和角鲨烯含量的分析
为探明不同产地及品种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分及角鲨烯含量与其品种、产地及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来自油用牡丹主产地(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安徽亳州和甘肃兰州)的凤丹和紫斑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进行了检测及对比分析,发现牡丹籽油中含Imaging antibiotics有11种脂肪酸,以α-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为主;8种牡丹籽油样品中的脂肪酸及角鲨烯含量存在差异,其中相同产地的凤丹牡丹籽油中的油酸和角鲨烯含量均显著低于紫斑牡丹籽油(P<0.05),亚油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紫斑牡丹籽油(P<0.05);甘肃兰州产地的亚油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地区(P<0.05);牡丹籽油中角鲨烯、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会随着年降雨量、年平均温度selleck FUT-175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且牡丹籽油中的角鲨烯含量会随着油酸、α-亚麻酸含量增加而增加,随着亚油酸含量的增加而减少。本研究可为牡丹更多籽油的产地及品种鉴别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
360°Schlemm’s管切开术与小梁切开术对青光眼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和视力的影响比较
目的 比较房角镜辅助的360°Schlemm’selleck抑制剂s管切开术(gonioscopy assisted transluminal trabeculotomy, GATT)与外路微导管引导的小梁切开术(microcatheter assisted trabeculotomy, MAT)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和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www.selleck.cn/products/plx562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POAG患者90例(9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行GATT治疗的患者56例(56眼),行MAT治疗的患者34例(34眼),所有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根据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GATT组和MAT组各30例(30眼)入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成功率和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第一压平时间(A1T)、第二压平时间(A2T)、最大压陷时间(HCT)、最大形变幅度(DA)、最大压陷屈膝峰间距(PD)]、视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两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A1T均较术前下降,A2T、DA、PD、视力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GATT组和MAT组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A1T、A2T、DA、PD、视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84、0.318、1.187;0.289、1.933、0.687;0.610、0.197、0.279;0.062、0.856、0.046;0.369、0.899、0.125;0.310、0.619、0.643;0.264、0.089、0.273;0.701、1.879、1.519;P=0.703、0.751、0.066;0.774、0.058、0.495;0.544、0.844、0.782;0.951、0.396、0.963;0.71Biomarkers (tumour)4、0.373、0.901;0.758、0.538、0.523;0.793、0.929、0.786;0.486、0.065、0.134)。GATT组和MAT组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39、1.456,P=0.390、0.228)。GATT组和MAT组术后均有出血,两组术后睫状体脱离、浅前房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17、1.107,P=0.573、0.313)。结论 GATT和MAT治疗POAG的疗效相当,可作为POAG患者的有效手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