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更多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同时探讨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R)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10月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61例AECOPD患者,根据出院后1年内是否再入院分为再入院组(nHepatic resection=96)和无再入院组(n=165)。对比两组AGR、PLR。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MK-1775体内实验剂量征(ROC)曲线分析AGR、PLR对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预测价值。结果:再入院组的AGR低于无再入院组,PLR高于无再入院组(P<0.05)。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与ADL评分、日均中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家庭氧疗、入院前1年急性加重次数、FEV1%Pred、抗生素使用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均中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间<2 h、入院前1年急性加重次数≥2次、FEV1%Pred<50、AGR偏低、PLR偏高是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GR、PLR联合预测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AGR、PLR单独预测。结论:AGR联合PLR对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预测价值较高。日均中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间<2 h、入院前1年急性加重次数≥2次、FEV1%Pred<50、AGR偏低、PLR偏高是AECOPD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治疗中心静脉置入设备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 分析比较中心静脉置入设备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采取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2月—2021年7月长沙市八医院中存在恶性肿瘤疾病且实施中心静脉置入设备干预后诱发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100例,采用抽签法Entinostat分组,每组50例。考察组应用利伐沙班PLX5622供应商治疗,一般组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导管失用率、导管拔除情况、导管保留率、不同时间段两组D-二聚体指标、用药不良反应(贫血、瘀斑、血小板异常)。结果 考察组导管失用率与一般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察组治疗结束拔除、导管感染拔除、导管移位拔除、导管保留率与一般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7、28、56 d考察组D-二聚体指标与一般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察组用药不良反应(贫血、瘀斑、血小板异常)发生率2.00%低于一般组的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60,P<0.05)。结论 中心静脉置入设备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采取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Community media素均具有一定效果,但利伐沙班的用药不良反应更少,患者更易于接受。
1.5T(GE)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早期前列腺癌患者行1.5T(GE)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行1.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 DWI)检查的88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并诊断,且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计算患者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等,同时对前列腺不同疾病的ADC值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8例病例中,病理诊断前列腺癌52例,前列腺良性病变36例,经MRI诊断前列腺癌55例,前列腺增生23例,前列腺炎症10例。MRI诊断的准确度为85.23%,灵敏度为90.38%,特异性为84.85%,漏诊率为9.62%,误诊率为22.22%。早期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症病灶的ADC值分别为(0LY2157299溶解度.92±0.23)×10~(-3)、(1.54±monoterpenoid biosynthesis0.25)×10~(-3)、(0.81±0.21)×10~(-3) mm~2/s,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症的ADC值有部分交叉与重叠。结论 1.5(GE)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可用于鉴别早期前列腺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Dibutyryl-cAMP抑制剂度与特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长非编码RNA预后分子标志物在癌症中的识别和预后预测模型研究
腹部肿瘤是指生长在身体腹部区域的肿瘤,发生部位包括结直肠、卵巢、肾脏、小肠、腹膜、肝、胃等一系列位于人体腹部的组织和器官。腹部肿瘤中,卵巢癌和结直肠癌分别是死亡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和发病率最高的消化道肿瘤。由于缺乏典型症状,大多数卵巢癌患者被诊断为晚期,导致预后较差;而结直肠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癌症,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结直肠癌预后较差,可能是由于其进展迅速和目前现代临床治疗具有局限性。因此本研究期望寻找更为合适的肿瘤预后标志物,以改善肿瘤患者寻找更多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癌症免疫贯穿于癌症的各个时期,在其产生演变中起着重大影响。作为肿瘤生物学的关键过程,其实现依赖于种类繁多的免疫细胞。此外,一些研究揭示了不同细胞死亡机制和抗肿瘤免疫之间的串扰,如铁死亡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和影响肿瘤免疫,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诱导铁死亡联合免疫治疗显示出协同增强的抗肿瘤活性。长非编码RNA(lncRNA)已被发现参与广泛的生物过程,许多研究发现lncRNA参与调控肿瘤细胞铁死亡和免疫细胞浸润。基于lncRNA的重要作用,从铁死亡以及肿瘤免疫浸润相关lncRNA中筛选肿瘤预后标志物将是一个具有潜力以及可行性的研究思路。首先,本研究利用了 FerrDb数据库中的铁死亡相关mRNA,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筛选出铁死亡相关lncRNA。利用Cox回归和LASSO回归等机器学习方法从中筛选出卵巢癌的预后标志物。在利用细胞试验对标志物进行验证之后,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构建卵巢癌的预后预测签名。同时,本研究还利用纯化的免疫细胞系和结直肠癌细胞系的基因芯片数据,对免疫细胞管家lncRNA进行探索,并筛选出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相关lncRNA。利用Cox回归和LASSO回归等机器学习方法筛选出结直肠癌的预后标志物。在利用细胞试验对标志物进行验证之后,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构建结直肠癌预后预测签名。最后,本研究所构建的两组预测签名在各自训练集以及验证集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以及预测性列线图中都表现出良好的cultural and biological practices预测性能。后续的生物信息学分点击此处析也进一步证实了签名的可靠性,表明本研究构建的结直肠癌和卵巢癌预后签名能够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转ZmSQD2s拟南芥及转TsVP棉花耐低磷研究
在农业生产中,磷是植物生长需要的大量营养素,土壤中速效磷的不足是限制植物生长和产量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植物遭受低磷胁迫时,根系构型的改变有利于增强从环境中获取磷素的能力,膜脂重塑将有助于增强细胞内磷素的再利用能力。ZmSQD2.1、ZmSQD2.2可提高拟南芥的耐低磷能力低磷胁迫下植物可通过膜脂重塑,例如利用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SQDG)、双半乳糖甘油二脂(DGDG)等非磷甘油脂替代膜磷脂,提高细胞内部Pi的利用。在植物叶绿体中,SQD2是合成SQDG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催化UDP-SQ与DAG形成SQDG。本研究以来自玉米的ZmSQD2.1、ZmSQD2.2、ZmSQD2.4为研究对象,对其耐低磷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究。拟南芥在低磷条件下生长至50 d,过表达ZmSQD2.1、ZmSQD2.2拟南芥植株具有比野生型对照及Atsqd2突变体更大面积的莲座叶,其中Atsqd2突变体的莲座叶面积最小。低磷条件下,过表达ZmSQD2.1、ZmSQD2.2拟南芥与野生型对照或Atsqd2突变体相比,主根长度、侧根数目、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及植株生物量显著提高,过表达ZmSQD2.1、ZmSQD2.2拟南芥表现出更好的低磷耐Inflammatory biomarker受性。过表达ZmSQD2.4拟南芥与野生型对照相比,主根长度、侧根数目、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及植株生物量无差异,在低磷胁迫下没有表现出耐低磷特性的提高。在不同浓度NaCl和甘露醇处理下,过表达ZmSQD2.1、ZmSQD2.2、ZmSQD2.4拟南芥与野生型相比,种子的萌发率、绿苗率、主根长度及生物量无差异。实验结果初步提示,ZmSQD2.1、ZmSQD2.2、ZmSQD2.4在种子萌发阶段不能提高拟南芥的耐盐抗旱性。综上,低磷下过表达ZmSQD2.1、ZmSQD2.2提高了拟南芥对低磷的耐受性,ZmSQD2.1、ZmSQD2.2可以作为植物耐低磷基因工程的候选基因。在低磷胁迫下过表达盐芥TsVP基因的棉花提高了根系生物量和籽棉产量受到低磷胁迫的植物其根构型会发生变化,表现出初生根生长受阻,促进侧根和根毛的形成来增加其在土壤中的吸收表面积从而增强养分吸收,改善矿质营养胁迫下的生产性能。本研究以过表达来自盐芥的H+-PPase基因(TsVP)棉花为材料,利用水培、沙培及土培盆栽的方法探究了过表达TsVP棉花的耐低磷特征,为培育耐低磷植物提供了候选基因,并为培育耐低磷棉花提供新材料。测定了土培盆栽棉花的籽棉产量,低磷条件下转TsVP棉花的籽棉产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其增幅最高可达34.68%,过表达TsVP棉花应对低磷胁迫的能力高于野生型对照。测定了土培盆栽花铃期棉花在低磷条件下的叶片光合性能和PSII性能,与足磷条件下生长的棉花相比,低磷条件下棉花叶片的碳同化能力(Pn)和PSII性能显著下降。低磷条件下,过表达TsVP棉花比野生型对照具有更高的光合性能及PSII性能,表现在其具有更高的Pn、Fv/Fm和PI abs,且Rubisco的羧化酶活性、ATP含量、NADPH含量、RuBP含量更高,转基因棉花表现出更高的暗反应性能。因此,在低磷条件下,转基因棉花叶片比野生型对照具有更高的ATP和NADPH合成能力、RuBP再生能力及二氧化碳同化能力,转基因棉花表现出更高的低磷耐受性。测定了水培、沙培、土培实验中棉花长到五叶一心期的叶片Pi浓度。在足磷或低磷条件下,转基因棉花都比野生型对照具有更高的Pi浓度。在盆栽棉花中,足磷条件下转基因棉花叶片Pi增幅最高可达11.33%,低磷条件下转基因棉花叶片Pi增幅最高可达32.59%。棉花叶片Pi浓度测定结果表明,在棉花中过表达TsVP改进了棉花对环境中磷的吸收,提高了叶片中Pi水平。测定了水培、沙培、土培实验中棉花根系的生物量。在足磷或低磷条件下,过表达TsVP棉花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具有更为发达的根系,表现在转基因棉花的根系生物量、侧根数目等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在盆栽棉花中,足磷条件下转基因棉花根系干重增幅最高可达27.54%,低磷条件下根系干重增幅最高可达41.15%。结果表明过表达Ts VP棉花改善了根系构型。在低磷条件下,转基因棉花与野生型对照相比,转运蛋白对Pi亲和力无差异(Km、Cmin),但Pi流入细胞的速度更快,即转基因棉花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表明转基因棉花植株拥有更发达的根系这一优势,有利于植物从环境中获取磷素,与野生型植株相比对低磷胁迫的耐受性更强。测定了沙培棉花根尖中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根尖干细胞维持及侧根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足磷或低磷条件下,过表达TsVP棉花与野生型对照相比,根尖中与生长素运输相关的基因GhAUX3、GhPINa、GhPIN1c表达上调;与根尖干细胞维持相关的基因GhPLT2、GhRGF2、GhTPST、GhSCR、GhSHR等表达上调;与侧根发育相关的基因GhARF19、GhEIN3、GhLPR1、GhPDR2、GhTIR1表达上调,说明FG-4592分子式转基因植株具有更为发达的根系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根尖干细胞的维持和侧根发育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有关。综上,在低磷胁迫下,TsVP的过表达导致转基因棉花生长素极性运输、根尖干细胞维持和侧根发育的一些相关基因的高水平表达,转基因棉花拥有更发达的根系,从而增强了转基因棉花从环境中Pi的吸收性能,改善了叶片无机磷水平和光合作用能力,提高了转基因棉花在点击此处低磷下的籽棉产量,转基因棉花表现出高的耐低磷特性。
华北克拉通冀东杂岩内新太古代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球动力学启示
板块构造理论是早期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通过岩浆活动和板块俯冲控制着地球表面与内部的物质循环,影响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演化,是宜居地球形成演化的关键地质过程。关于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及样式演化,一直是地质学的国际前沿和热点话题。但由于对板块构造起始的判别标志理解不同,且地球早期历史的地质记录少且大多被改造,不同学者提出的板块构造起始时间大相径庭。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现代范式的板块构造(现代板块构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核心要素:1、存在刚性岩石圈板块;2、刚性岩石圈板块之间能不断发生离散汇聚,形成新的洋壳同时能使洋壳消失,即存在大洋岩石圈的生死循环;3、必须有大规模联通的板块边界。实际上,太古宙末期大量克拉通,超级克拉通的存在表明当时的岩石圈已足够刚性。因此只要我们能在太古宙的岩石记录中找到后面两种证据,就有足够的证据链支持现代板块构造起始于太古宙的某个时期。蛇绿岩是汇聚板块边缘的典型产物,其初始是一套理想的大洋岩石圈。完整的蛇绿岩序列包括时间上和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岩石组合,即远洋沉积物、枕状玄武岩、席状岩墙、辉长岩杂岩、基性-超基性堆晶岩以及超基性构造岩(方辉橄榄岩或二辉橄榄岩)。然而,在古洋盆的闭合过程中,大洋岩石圈常被构造肢解,而与其他岩石(如陆源物质)混杂在一起,构成增生或碰撞造山带中的蛇绿质混杂岩。蛇绿混杂岩是识别古汇聚板块边界或不同增生地体边界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记录了板块汇聚过程的重要地质信息。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大的克拉通,经历过始太古代以来长期的构造演化。本文选取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COB)北部的冀东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新近识别出的遵化蛇绿混杂岩和上营蛇绿混杂岩开展详细的野外填图及构造解析,对混杂岩内的超基性-基性岩石团块进行详细的矿物化学、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变质岩石学研究,厘定和评估了冀东地体内新太古代蛇绿混杂岩的就位过程,如俯冲-碰撞持续时间、俯冲深度、蛇绿混杂岩就位机制等,进而探讨冀东杂岩和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末的大地构造演化,同时为现代板块构造起始时间及早期地球动力学过程Tethered cord提供启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概述如下:(1)遵化蛇绿混杂岩的岩块主要由变质的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含豆荚状铬铁矿的纯橄岩、辉石岩、斜长角闪岩、变基性岩和少量中性火山岩、燧石和透镜状条带状含铁建造组成,其分布在强烈剪切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基质中。根据野外构造特征、岩相学、锆石形貌学及年代学特征,认为遵化地区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原岩为杂砂岩,夹少量互层的火山岩与变泥质岩。详细的野外区域填图及构造解析表明,这套岩石组合具备典型的“基质夹岩块(block-in-matrix)”构造特征,与显生宙混杂岩类似。对混杂岩的变辉绿岩团块、黑云斜长片麻岩基质及切穿混杂岩单元的基性岩脉进行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遵化蛇绿质混杂岩形成于2.55–2.52 Ga。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群的加权平均年龄(~2.52 Ga)和基性岩脉的年龄(2.50 Ga)限定了遵化蛇绿混杂岩就位于2.52–2.50 Ga。对遵化蛇绿混杂岩中超基性-基性岩块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亏损的地幔岩块与由亏损地幔部分熔融及交代产生的基性岩块之间具有紧密的地球化学、岩石成因与时空联系,表明它们代表同一新生的新太古代弧前(SSZ)蛇绿岩的一部分。变质的中-基性火山岩块具有系统性连续的地球化学序列:从N-MORB到岛弧岩浆特征,这些具N-MORB地化特征的变玄武岩与公认的俯冲起始阶段形成的弧前玄武岩(如伊苏-博宁-马里亚纳弧前玄武岩)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此外,对混杂岩内橄榄岩岩块内的铬铁矿进行详细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铬铁矿具有高Cr值(80.82–86.29)和低Ti O_2含量(0.09–0.23 wt.%),与典型SSZ型铬铁矿特征相似。而且铬铁矿核部的成分显示与玻安质岩浆的亲和性,说明遵化铬铁矿的形成与亏损的SSZ型橄榄岩和玻安质岩浆的反应有关,该反应发生于俯冲起始的弧前区域。综合以上证据,遵化蛇绿混杂岩记录了一期新太古代末期的俯冲起始事件。此外冀东杂岩内还存在有大量岛弧钙碱性火山岩及俯冲极性反转的地质记录。本研究认为冀东杂岩记录了从俯冲起始(出生)到成熟岛弧岩浆作用(成熟)再到弧陆碰撞(死亡)和俯冲极性反转(重生)这一持续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即存在一个太古宙俯冲带的生命周期。(2)上营蛇绿混杂岩的岩石团块主要包括变辉长岩、斜长角闪岩、辉石岩、角闪石岩、石榴单斜辉石岩和辉石/角闪石磁铁石英岩,分布在强烈变形的辉石/角闪石斜长片麻岩为主的基质中。片麻岩基质的原岩主要是泥质岩,夹少量的变火山岩和变杂砂岩。通过对上营地区野外区域填图及典型露头的无人机高精度填图,发现该区变辉长岩团块大小不一,且具有层状和均质两种产状,类似于典型大洋辉长岩杂岩。对该混杂岩中变辉长岩团块及其包裹的石榴单斜辉石岩进行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具有N-MORB(正常洋中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此外,变辉长岩中锆石Hf同位素显示出亏损地幔的源区特征,石榴单斜辉石岩的Mg O、Si O_2、Al_2O_3和Ni等主微量元素成分也与变质的大洋辉长岩类似。对变辉长岩团块及切穿变辉长岩面理的花岗质岩脉进行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混杂岩团块形成于2.53–2.52 Ga之间,并经历过新太古代末变质事件改造。花岗质岩脉中锆石结晶年龄为2468±23 Ma,限定该期变质作用主要发生于2.47 Ga之前,即混杂岩就位于2.52–2.47 Ga之间。综上,上营蛇绿混杂岩中的这些岩石团块是太古宙洋壳残留,它们在洋中脊处形成,随后进入俯冲带,在俯冲隧道内与变沉积岩混杂在一起并差异性折返,构成上营MOR型蛇绿混杂岩。岩相学观察表明石榴单斜辉石岩主要由石榴子石(35–40 vol.%)和单斜辉石(50–55 vol.%)组成,并保留了从进变质、峰期到峰期后退变质的多期矿物组合。通过矿物学和变质岩石学分析,限定其峰期矿物组合(石榴子石核部+单斜辉石核部)的变质温压条件为792–890°C/1.98–2.45 GPa,达到榴辉岩相变质级别。此外,石榴单斜辉石岩的岩相学显微结构同样支持UHP-HP的峰期变质条件,如石榴子石表面出溶针状金红石、单斜辉石表面出溶带状石榴子石以及自形钛铁矿中部被富Al榍石分离等现象。综合以上证据,本研究认为上营MOR型蛇绿混杂岩中的变辉长岩和石榴单斜辉石岩代表了俯冲的太古宙洋壳,该洋壳曾深俯冲至至少65–70 km深度并能够发生折返。这也是首例太古宙榴辉岩相变质洋壳的报道,将之前学界公认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时间提前400 Ma。结合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COB)东缘的一系列新太古代汇聚板块边界典型及判别性地质证据,包括:北部建平-遵化蛇绿混杂岩、中部赞皇杂岩内的构造混杂岩和大型逆冲Adezmapimod MW推覆体-鞘褶皱构造及南部登封杂岩内的俯冲-增生杂岩及双变质带,表明新太古代末期地球已存在大规模的不对称俯冲,俯冲带可长达1600 km,且局部存在洋壳深俯冲。(3)冀东杂岩中遵化-上营构造带内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蛇绿混杂岩:西部出露的遵化蛇绿混杂岩主要包含一套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弧前SSZ型超基性-基性岩石(橄榄岩、豆荚状铬铁矿,辉石岩,变辉长岩,变玄武岩等)组合,记录了新太古代俯冲起始阶段弧前大洋岩石圈扩张的岩石学证据;而东部出露的上营蛇绿混杂岩主要包含N-MORB地球化学特征的变辉长岩和石榴辉石岩团块,代表了形成于洋中脊的大洋岩石圈,后经历俯冲作用AZD6738试剂并发生差异性折返,记录了俯冲隧道中岩块俯冲-折返的地质信息。这种在缝合带中同时保存SSZ型和MOR型蛇绿混杂岩的实例与现代东地中海蛇绿岩带的塞浦路斯、北祁连造山带及中亚造山带等均较为相似。遵化SSZ型蛇绿混杂岩通过增生逆冲构造(仰冲)就位于俯冲带的弧前区域,而东部的上营MOR型蛇绿混杂岩主要以俯冲隧道形式就位于弧前增生楔前端靠近海沟处。遵化和上营蛇绿混杂岩的这种空间配置关系揭示了一个西-北西倾向的太古宙俯冲带,与蛇绿混杂岩内的运动学组构分析一致。这种大地构造相的分布表明遵化-上营构造带是一个新太古代弧前增生楔,同样表明冀东杂岩及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末期处于汇聚大陆边缘(俯冲带)的构造背景。(4)对遵化及上营蛇绿混杂岩内岩石团块及其他岩石构造单元系统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太古宙俯冲带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包括洋底扩张、俯冲起始、弧陆碰撞、弧前逆冲推覆、俯冲隧道折返均发生于<80 Myr(百万年)(2.55–2.47 Ga)的时间范围内,这与显生宙俯冲-碰撞带记录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持续时间可对比。如中生代阿曼(Oman)弧前蛇绿岩记录的俯冲起始时间为105–95 Ma,到蛇绿岩就位、弧陆碰撞(75–70 Ma)这一过程的持续时间为~35 Myr,与遵化SSZ型蛇绿混杂岩记录的相同地球动力学过程(2.55–2.50 Ga)的持续时间可对比。而西阿尔卑斯Piemonte洋的俯冲起始时间为95–85 Ma,而洋盆闭合、N-MORB榴辉岩相变质岩沿俯冲隧道折返的时间通常认为是33 Ma,此持续时间(62–52 Myr)也可类比于上营MOR蛇绿混杂岩揭示的相同地质过程时限(2.55–2.47 Ma)。以上特征均表明新太古代末的板块构造样式及产物与现代并无二致,现代板块构造至少在新太古代末已局部启动。
共轭亚油酸(CLA)对乳脂肪球粒径和磷脂酰胆碱含量的影响
selleck抑制剂随机选取16头处于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分为2组。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00 g/d共轭亚油酸(CLA)微囊粉,试验为期8 d,对第8天采集乳样进行乳成分分析,重力法分层后分析牛乳脂肪球粒径大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大粒PCR Primers径和小粒径乳脂肪球的磷脂酰胆碱(PC)含量。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饲喂CLA可降低牛乳的乳脂肪含量(P<0.05)。牛乳经重力分层后,CLA处理组平均粒径参数D_([3,2])、D_([4,3])、DV(10)、DV(50)、DV(90)在F1~F6层均显著降低(P<0.05),比表面积(SSA)则显著升高(P<0.05)。磷脂含量分析发现与CON组相比,CLA组在F1层中的PC(28∶0)、selleckPC(30∶0)、PC(31∶0)、PC(32∶0)、PC(30∶1)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F6层中21种PC化合物含量都显著降低(P<0.05)。这些结果表明CLA处理可降低牛乳脂肪、脂肪球粒径和磷脂酰胆碱的含量,增加乳脂肪球比表面积,从而为生产不同粒度的乳脂肪球打下基础。
兔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模型不同抗凝策略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抗凝策略(比伐卢定与普通肝素)在兔MCC950半抑制浓度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模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分为比伐卢定组和普通肝素组,每组6只。复制窒息型心脏骤停模型,随后启动体外心肺复苏,并分别给予此网站比伐卢定和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收集实验动物实验前基线资料、体外膜肺氧合后12和24 h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及出血情况,计算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异系数和APTT达标率。通过比较相关结果验证不同抗凝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两组动物实验前基线心率、平均动脉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APTT、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物ECPR后12、24 h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物出血及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通肝素组相比,比伐卢定组APTT变异系数降低(P <0.05),APTT达标率升高(P <0.05)。结论 兔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模型中,Glaucoma medications比伐卢定抗凝策略的有效性较普通肝素高,安全性差异不显著,可作为普通肝素的一种新型替代物。
白藜芦醇抑制小鼠脊髓损伤铁死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1)建立小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探究小鼠SCI后病灶区脊髓铁死亡的表现以及时间点。(2)探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SCI小鼠神经元铁死亡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3)探究白藜芦醇抑制SCI后铁死亡的机制。方法(1)通过脊髓精密打击器(RWD68099II)建立c57小鼠T10段SCI模型,并随机分为6组,包括sham组,SCI-1d组,SCI-3d组,SCI-5d组,SCI-7d组,SCI-14d组。利用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bloting,WB)技术检测各组病灶区脊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xCT),铁转运蛋白(FPN),铁蛋白重链1(FTH1)以及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等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普鲁士蓝DAB(diaminobenzidine)加强染色检测各组病灶区脊髓铁离子的表达水平。(2)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假手术组(sham组),SCI组,SCI+溶剂组(SCI+V 组),SCI+Res(200mg/kg)组。利用 Basso Mouse Scale score(BMS评分)和足迹分析评定各组小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观察损Mediterranean and middle-eastern cuisine伤段脊髓形态的变化;通过尼式(Nissl)染色及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染色观察损伤段脊髓正常和变性神经元的表达情况。利用WB检测各组脊髓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试剂盒检测各组病灶区脊髓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GPX4活性的水平和二价铁离子(Fe2+)的浓度。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病灶区脊髓神经元细胞及其线粒体形态。通过普鲁士蓝DAB加强染色检测各组脊髓病灶区神经元铁离子的沉积情况。(3)将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SCI+Res组和SCI+Res+ML385组(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抑制剂)(30mg/kg)。利用WB检测Nrf2/GPX4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WB结果显示,和sham组相比,xCT和GPX4的表达在损伤后呈下降趋势,于第3天显著降低(p<0.01),随后有不同程度的升高。ACSL4在损伤后表达降低,随后于第3天显著增加(p<0.01),达到高峰。FTHI的表达在损伤后呈上升趋势,并在第5天显著增加(p<0.01)。损伤后各时间点FPN的表达都显著降低(p<0.01)。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损伤后各时间点脊髓病灶区神经元铁离子的沉积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于第3天达到高峰(p<0.01),随后呈下降趋势。(2)BMS评分结果显示,SCI后14,21,28,35天,SCI+Res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SCI+V组(p<0.05)。损伤后第35天进行足迹测试。结果显示,与SCI和SCI+溶剂组小鼠相比,Res治疗小鼠的步态恢复和运动协调能力得到显著改善(p<0.01)。(3)HE染色结果显示,Res减轻损伤后病灶区的病理性形态改变。Nissl染色显示,与SCI组相比,Res可以保留更多存活的神经元(p<0.01)。FJC染色结果显示,SCI3d后病灶区变性的神经元表达最多(p<0.05),与SCI+V组相比,Res可以抑制神经元变性(p<0.05)。正结果显示,Res抑制了神经元的死亡(p<0.05)。(4)透射电镜观察显示,SCI后线粒体皱缩,线粒体嵴减少,而Res明显改善线粒体的形态。(5)普鲁士蓝DAB加强染色显示,SCI后病灶区MLN8237出现病理性的褐色铁离子,用Res干预后,明显降低了铁离子的沉积情况(p<0.05)。铁离子试剂盒检测损伤段脊髓铁离子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SCI+V组相比,Res降低铁离子的表达(p<0.05)。同时,Res还可以降低MDA的表达,促进GPX4的活性和GSH的表达。(6)WB结果显示,与SCI+V组相比,Res干预后上调了 GPX4,xCT,FPN,FTH1等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并在使用Nrf2特异性抑制剂ML385后抑制了 Res的上调效应(p<0,05)。结论(1)小鼠SCI早期即出现神经元细胞铁死亡现象,并在第三天达到高峰。(2)Res可以改善小鼠SCI后病灶区脊髓神经元铁的沉积,并且促进SCI后神经及运动功能的恢复。(3Blebbistatin纯度)Res可能通过Nrf2/GPX4通路抑制神经元铁死亡,减轻SCI继发性损伤,促进功能恢复。
咖啡活性成分咖啡豆醇改善递增负荷运动大鼠能量代谢的机制
为了揭示咖啡活性成分咖啡豆醇(kahweol, KAH)对递增负荷运动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本研究连续8周对递增负荷运动大鼠灌胃不同剂量(5, 10和20 mg·kg-1·d-1)的咖啡豆醇。然后检测了大鼠的力竭游泳时间、肌肉和肝功能损伤指标(CK, ALT和AST)水平、能量代谢指标(肝糖原,肌糖原, LA, BUN和NEFA)水平,骨骼肌氧化应激指标(SOD, CAT和MDA)水平。通过RT-qPCR检测了骨骼肌中PGC-1α、TFAM、NRF1和ATPTB and oth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5B的mRNA水平。通过WestMetabolism抑制剂ern blot检测了骨骼肌中AMPKα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咖啡豆醇升高了大鼠的力竭游泳时间,降低了血清CK、ALT和AST水平,升高了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降低了血清LA和BUN水平,升高血清NEFA水平(P<0.05)。不同剂量的咖啡豆醇升高了骨骼肌SOD和CAT水平,降低了骨骼肌MDA水平(P<0.05)。不同剂量的咖啡豆醇升高了骨骼肌PGC-1α、TFAM、NRF1和ATP5B的VP-16使用方法mRNA相对表达量和p-AMPKα的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本研究表明咖啡活性成分咖啡豆醇有效提高了递增负荷运动大鼠的运动能力并改善了能量代谢,其机制可能与AMP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咖啡豆醇可能是一种改善运动功能的营养补充剂,具有较高开发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