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激光楔形切除法在小阴唇肥大整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10月~2022年1月我们对13例小阴唇肥大采用CO_2激光楔形切除法行小阴唇缩小整形术,双侧肥大者遵循双侧对称原则设计切口,单侧肥大者以健侧为参考设计切口。结果 手术时间38~96 min,(55.4±16.1)min。13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摩擦疼痛等症状消失,4例尿流方向异常者恢复正常,6例有性生活史者无性生活不适。13例随访1~6个月,平均此网站3.5月,患侧小阴唇外观形态流畅,色点击此处泽变化自然,单侧肥大者与健侧外观基本一致,双侧肥大者两侧基本一致,测量患侧小阴唇宽度均正常,(14.13±1.18)mm。结论 CO_2楔形切除法行小阴唇缩小整形术,激光创面损伤小,止血效果好,术后小阴唇外形流畅自然,是一种安全new infections有效、较为理想的小阴唇整形方法。
NAMPT调控DNA损伤应答影响TP53突变套细胞淋巴瘤化疗敏感性机制研究
背景: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具有侵袭性淋巴瘤的生物学特征及惰性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特点。本病预后差且易复发,高危患者5年生存率仅34%。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克服耐药,提高MCL的疗效尤为重要。既往对于套细胞淋巴瘤的基因测序发现,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DDR)通路可能在MCL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P53作为DNA损伤应答通路的重要蛋白是MCL独立预后因素。相较于TP53野生型患者,TP53突变的患者具有更高危的临床特征,更短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更是临床治疗难点。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NAMPT)作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补救途径的限速酶,参与调节恶性肿瘤Fulvestrant纯度细胞代谢和NAD合成,近年来被认为是一个理想的抗癌作用靶点。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NAMPT在惰性淋巴瘤中高表达,并且可通过调控DDR通路影响烷化剂的敏感性。NAMPT是否在MCL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是否对MCL患者的预后及临床治疗效果有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TP53突变的MCL患者不仅有更短的PFS与OS,较差的预后,目前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进一步提高MCL疗效显的显得尤为重要。方法:本课题选用四种MCL细胞系,TP53突变型细胞Mino和Jeko-1,TP53野生型细胞Granta-519和Z138。具体研究通过以下实验开展:1.通过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及GEPIA数据库探究NAMPT蛋白在淋巴瘤病理组织中的表达,并探究NAMPT的表达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2.收集近10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肿瘤科16名MCL患者临床数据,免疫组化检测MCL病理组织中NAMPT及P53的表达,回顾性分析NAMPT与P53表达的相关性,探究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生存预后的相关性。3.细胞增殖试验检测NAMPT抑制剂KPT-9274对四种MCL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组中细胞凋亡百分比。Western blot分析凋亡通路相关蛋白在不同处理组的变化。4.选取TP53突变细胞Mino及TP53野生型细胞Z138,经NAMPT抑制剂处理48h后进行定量蛋白组学检测,对差异蛋白进行功能聚类分析。Western blot分析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蛋白在不同处理组的水平。5.细胞增殖试验检测NAMPT抑制剂KPT-9274同烷化剂联合对TP53突变的Mino细胞、TP53野生的Z138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通过凋亡实验检测凋亡细胞百分比,Western blot分析DDR通路相关蛋白的变化水平。6.细胞增殖试验检测NAMPT抑制剂KPT-9274同DDR通路靶向药物联合对TP53突变的Mino细胞的增殖影响。urine microbiome结果:1.NAMPT在套细胞淋巴瘤中高表达,且NAMPT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抑制NAMPT功能能够显著抑制MCL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2.在TP53突变MCL细胞中抑制NAMPT功能诱发DNA损伤累积,下调DNA损伤修复功能。在TP53野生型MCL细胞中抑制NAMPT功能主要影响BCR及免疫相关通路。3.抑制NAMPT功能在MCL细胞中能够下调DNA同源重组修复功能增强苯达莫司汀的敏感性。4.抑制NAMPT功能在TP53突变的MCL细胞中,能够增强DDR通路靶向药物AZD2281(PARPi)、AZD7762(CHK1i)、AZD1775(Wee1i)的敏感性。结论:1.NAMPT可能成为套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新靶点。2.NAMPT在不同TP53突变状态的套细胞淋巴瘤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3.抑制NAMPQ-VD-Oph半抑制浓度T功能能够增强苯达莫司汀的敏感性。与DDR通路小分子抑制剂的联合也有望成为TP53突变MCL新方案。
负载姜黄素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及在抗骨质疏松中的应用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病,以骨量减少和骨的微观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痛,甚至脆性骨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分为两种,即抗骨吸收药物和促成骨药物,前者包括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激动剂、双膦酸盐类、降钙素及RANKL多克隆抗体等,后者则包括重组甲状旁腺激素等。尽管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众多,但其治疗效果却不理想,长期使用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一代更加安全的药物用于抗骨质疏松治疗。多酚类及黄酮类天然化合物因其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低毒性且兼具抑制骨吸收及促进骨形成的双重抗骨质疏松作用,因而可作为理想的抗骨质疏松药物。然而,天然化合物本身水溶性差、缺乏靶向性,且发挥疗效的有效浓PI3K/Akt/mTOR抑制剂度较大。随着药物的长期使用,药物在体内富集的浓度不断增加,可能对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毒副作用,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材料具有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稳定性和缓释控释药物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药物载体。然而,传统的纳米载药体系因结构复杂,制备条件苛刻,产量少等因素,很难实现大规模的生产与转化应用。此外,大部分载体在体内降解速度慢甚至不能被降解,因此排泄受阻,长期使用会在体内多个重要脏器组织内蓄积,产生毒副作用。针对这一问题,药物自框架药物递送系统作为新型药物运输方式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这种新型载药体系不需要额外的纳米载体,而是直接由活性药物本身参与载体构建,Excisional biopsy这不仅减少传统药物载体带来的高肾负担、制备条件复杂苛刻及材料本身生物相容性的问题,而且能显著增加载药量,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我们提出了构建基于天然化合物的自框架纳米载药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精心设计,得到不同类型的自框架纳米载药体系,赋予其不同功能。并在体内外验证其抗骨质疏松效果。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通过简单的超声聚合法制备得到一种新型p H响应性纳米载药体系(HCP NPs),因其具有两亲性,因此可以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纳米微粒并具有优良的水分散性。根据TEM和DLS结果,HCP NPs为近似球形、表面光滑的纳米微粒,其粒径约为120nm。此外,我们还证明了HCP NPs具有较低的生物毒性,能够安全地应用于医学领域。CLSM图像表明,HCP NPs可以通过内吞作用进入溶酶体,在溶酶体内酸性的环境下释放Cur发挥其生物学功能。体外实验证明,HCP NPs能够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和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从而具有双重调控骨代谢的能力。总之,这种方法为设计一种有效的骨质疏松症药物输送系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2)在上一章的基础上,对纳米体系中引入骨靶向配体ALN。制备的HCPA NPs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近球形、平均粒径为181.9±25.9 nm的形貌特征,同时具有25.8wt%的载药率和p H响应性。此外,基于体外和体内实验的结果,证明了HCPA点击此处 NPs具有优异的骨靶向能力,可以有效防治OVX小鼠的骨质丢失,并对主要器官无明显毒性。综上所述,我们开发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策略来制造具有优异理化特性、高治疗效果和低毒性的自框架载药体系,为治疗骨质疏松提供新的方法。
多糖基纳米颗粒的设计构建及抗菌应用研究
细菌感染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设计开发安全高效的新型抗菌材料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十分必要。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可以将无机纳米颗粒和有机组分的优势结合,所得特殊形貌的杂化纳米材料可将化疗、基因治疗和光热治疗等方式联合~([1,2])。本工作将来源广、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可降解及可再生等优势的多糖与无机纳米颗粒相结合~([3]),通过包覆法等策略得到多糖/无机杂化纳米材料~([4-6]),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形貌设计进一步提高材料性能,利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透明质酸和葡聚糖结合磁性四氧化三Tibetan medicine铁和箭头状金纳米棒,制备出特殊形貌的一维透明质酸/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和JanusWnt-C59研究购买结构葡聚糖/金杂化纳米颗粒用于抗感染治疗。所得特殊形貌的杂化纳米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抗感染效果,通过化学动力学治疗、物理杀伤作用和免疫激活等结合,实现协同抗菌。这些多糖/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制备为R428配制新型抗菌材料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将有利于研究材料与生物体系的相互作用。
TaGSK3调控小麦发育及逆境适应性的功能初探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人类提供了大约20%的能量。因此,持续提升小麦产量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s,BRs)作为六大植物激素之一,广泛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生物学过程。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GSK3)家族成员BIN2作为BR信号途径负的调控因子,广泛参与调控植物的发育及抗逆等生物学过程。该激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和作物水稻中已有了系统的研究,是分子设计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然而,GSK3-like激酶在小麦中的研究较少,限制了其在小麦分子设计育种中的精准应用。本研究系统解析了TaGSK3在小麦BR信号、发育表型、矿质元素吸收以及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功能,为全面了解小麦genetic rewiringTaGSK3的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合理利用TaGSK3进行小麦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本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将拟南芥中At BIN2和水稻中Os GSK2的蛋白序列在小麦中进行比对,鉴定到6个同源基因,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三同源群。本研究将其分别命名为TaGSK3-1A、TaGSK3-1B、TaGSK3-1D、TaGSK3-3A、TaGSK3-3B和TaGSK3-3D。它们的蛋白序列高度一致且均包含保守的TREE结构域。利用公共的小麦基因表达量数据库分析了TaGSK3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TaGSK3的6个同源基因在根、茎、叶、穗和籽粒中均有表达,且第三同源群上的基因表达量高于第一同源群上的基因。共表达分析显示TaGSK3广泛参与调控植物激素、植物营养以及环境胁迫相关的生物学过程。(2)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构建了TaGSK3同源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体,并通过杂交获得了多重突变体。在水培两周的苗期阶段,与野生型(Fielder)相比,Tagsk3-1a/1b/1d/3a和Tagsk3-1a/1b/1d/3d两个四重突变体的株高和根长均显著增加。Tagsk3-1a/1b/1d/3a/3d(简称Tagsk3(5))五重突变体的株高显著增加但根长无明显变化。Tagsk3-1a/1b/1d/3a/3b/3d(简称Tagsk3(6))六重突变体的株高显著增加但根长显著变短。在成熟期,Tagsk3-1a/1b/1d/3a和Tagsk3-1a/1b/1d/3d以及Tagsk3(5)的株型以及穗部相关性状均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Tagsk3(6)表现出叶夹角增大、极度矮化、不能拔节和抽穗以及不能产生种子等表型缺陷。以上结果表明,TaGSK3参与调控小麦的多个发育表型,且同源基因间的功能是高度冗余的。(3)参考At BIN2和Os GSK2的功能获得型突变体的突变形式,在TaGSK3-3A的TREE结构域创制了点突变并转化至小麦品种Fielder中(简称Tagsk3-3a-m)。此外,构建了一个在TaGSK3-3D的TREE结构域包含自然点突变的近等基因系(简称Tagsk3-3d-m)。与野生型相比,Tagsk3-3a-m和Tagsk3-3d-m的株高、穗下节长度、旗叶夹角、分蘖夹角、穗长和千粒重均显著降低,小穗密度显著增加,且籽粒变圆,表明TaGSK3同时调控小麦的多个重要农艺性状。此外,Tagsk3-3a-m和Tagsk3-3d-m的穗下节细胞均显著变短,表明Tagsk3-3a-m和Tagsk3-3d-m通过抑制细胞的伸长降低穗下节的长度。(4)在TaGSK3的四重Ras抑制剂、五重和六重突变体中BR合成基因TaDWARF4的表达均显著下调,导致了BR信号的反馈调节,表明这些突变体均放大了BR信号。外源BR处理后,这些突变体中TaDWARF4的表达仍显著下调且叶夹角增加,表明这些突变体并未完全阻断BR信号转导。然而,TaDWARF4在Tagsk3-3确认细节a-m和Tagsk3-3d-m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在外源BR处理下,Tagsk3-3a-m和Tagsk3-3d-m中TaDWARF4的表达及叶夹角均无显著变化,表明Tagsk3-3a-m和Tagsk3-3d-m均阻碍了小麦BR信号转导。(5)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TaGSK3的功能缺失突变体和功能获得型突变体均显著富集到与植物激素、植物营养及环境胁迫相关的生物学过程,暗示着TaGSK3在小麦营养吸收和环境胁迫响应中也发挥作用。(6)TaGSK3的功能缺失突变体和功能获得型突变体均促进了小麦幼苗对铵根离子(NH_4~+)和磷(P)元素的吸收。TaGSK3的功能获得型突变体促进了小麦幼苗对钙(Ca)和锰(Mn)元素的吸收,而功能缺失突变体抑制了对Ca和Mn元素的吸收。这些结果表明,TaGSK3在小麦矿质元素吸收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7)在干旱和热胁迫下,TaGSK3的两个四重突变体和Tagsk3-3a-m的抗旱和耐热能力与野生型均无显著差异。然而,Tagsk3-3d-m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抗旱和耐热能力。外源BR处理显著提高了野生型植株的耐热能力,但对Tagsk3-3d-m植株的耐热无影响,这表明Tagsk3-3d-m独立于BR信号途径增强了小麦的耐热能力。(8)在干旱和热胁迫下,Tagsk3-3d-m的失水率较野生型显著降低,从而增强了其在胁迫下的保水能力。此外,Tagsk3-3d-m也显著增强了小麦在干旱胁迫恢复后的吸水能力。综上所述,TaGSK3广泛参与调控小麦株型和穗部相关多个农艺性状的生长发育过程,也参与小麦矿质元素吸收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生物学过程,以上结果为将来利用TaGSK3进行小麦株型和抗逆的改良提供了重要参考。
待手术时间对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弓置换术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索待手术时间对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Navitoclax者全主动脉弓置换术(TARS)术后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TARS治疗的140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住院期间复合不良结局,定义为发生以下情况之一:全因死亡、短暂或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急性肾功能损伤、重度肝功能障碍和术后感染。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限制性三次样条曲线分析,评价发病至手术时间(待手术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40例患者中,待手术时间中位数为6(0~108)d。107例(76.4%)发生了主要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待手术时间(>14 d)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OR=0.20,95%CI:0.05~0.7)。将待手术时间分为<7 d组,7~14 d组,>14 d组,主要结局指标发生率分别为82.4%,76.5%和52.4%。与<7 d组比较中,>14 d组患者主要结局指标发生风险降低(82.4%vs. 52.4%;校正OR=0.24, 95%CI:0.08~0.77);其中7~14 d组神经功能损伤(55.3%vs. 23.5%;校正OR=0.54,95%CI:0.18~1.67)和术后感染(30.6%vs. 8.8%;校正OR=0.14,95%CI:0.04~0.55)风险显著降低;而>14 d组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风险显著降低(52.9%vs. 19.0%;校正OR=0.17,95%CI:0.05~0.64)。血常规检测显示,发病后白细medical grade honey胞增加,第7天后开始下降,而血小板则于第7天后开始上升,二者皆在第14天后于稳定。结论 TAAD发病7~14 d、14 d后行TARS手术的临床预后优于7 d内手术的患者,这可能与TAAD患者自身发病后由急性炎症反应逐渐转变为慢性炎症反应有关。本研究结果对TAAD的病理过程研究、分期提供一定参考作用,但基于主动脉夹Q-VD-Oph采购层破裂风险,手术仍应尽早进行。
服用他莫昔芬的乳腺癌患者宫腔镜检出子宫内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研究
背景 近年来乳腺癌已成为威胁中国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他莫昔芬(TAM)的使用成功地减少了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复发和进展,但同时也增加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目的 探索服用TAM的乳腺癌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高危因素,确定子宫内膜厚度预测该类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最佳界值,提高宫腔镜手术的阳性检出率。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Sulfonamide antibiotic年1月—2022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EPZ-6438体外院妇科收治的接受宫腔镜下内膜活检的服用TAM(20 mg/d)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宫腔镜内膜活检阴性组(正常子宫内膜)和宫腔镜内膜活检阳性组(即子宫内膜病变,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分娩次数、是否绝经、是否存在异常子宫出血/绝经后出血(AUB/PMB)、是否化疗、TAM用药时间、是否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占位回声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服用TAM的乳腺癌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绘制子宫内膜厚度预测宫腔镜检出子宫内膜病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CI,确定最佳截断值。结果 宫腔镜内膜活检阳性组患者AUB/PMB、TAM用药时间≥24个月、宫腔内高回声占位比例及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宫腔镜内膜活检阴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UB/PMB[OR=7.731,95%CI(1.949,30.699),P=0.004]、子宫内膜厚度增加[OR=1.223,95%CI(1.091,1.371),P=0.001]、宫腔内高回声占位[OR=13.383,95%CI(2.751,65.103),P=0.001]是服用TAM的乳腺癌患者宫腔镜检出子宫内膜病变的独立危险ZD1839核磁因素。子宫内膜厚度预测服用TAM的乳腺癌患者宫腔镜检出子宫内膜病变的AUC为0.753[95%CI(0.638,0.868),P<0.001],约登指数为0.54,最佳截断值为9.15 mm,灵敏度为0.755,特异度为0.786。结论 当服用TAM的乳腺癌患者存在AUB/PMB、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厚度≥9.15 mm、宫腔内存在高回声占位时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增高,应积极考虑宫腔镜检查及内膜活检。
肝素结合蛋白降钙素原及白细胞计数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肝素结合蛋白(HBP)、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计数(WBC)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VX-445分子式法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出生的10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HBP、PCT及WBC水平,分析HBP、PCT及WBC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表达及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儿HBP[(63.74±13.92)ng/ml vs.(44.55±8.79)ng/ml]、PCT[(12.58±3.01)ng/ml vs.(8.55±1.23)ng/ml]及WBC[(8.67±2.03)×10~9/L vs.(5.88±1.01)×10~9/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60、12.390及13.300,均P<0.05)。极危重患儿HBP[(60.58±10.72)ng/ml vs.(96.37±15.29)nlowe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g/ml vs.(55.12±8.69)ng/ml]、PCT[(12.32±3.63)ng/ml vs.(19.94±4.21)ng/ml vs.(Pidnarulex浓度10.28±2.03)ng/ml]及WBC[(8.51±1.87)×10~9/L vs.(13.86±2.58)×10~9/L vs.(7.03±1.69)×10~9/L]水平均高于危重患儿和非危重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450、20.670及22.14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P、PCT及WBC水平升高是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HBP、PCT及WBC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高于HBP、PCT及WBC单项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HBP、PCT及WBC水平均明显升高,三项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较高。
三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应用
传统荧光分子具有典型的聚集诱导荧光猝灭(ACQ)的现象,给实际应用带来不便。然而,聚集诱导发光(AIE)分子则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荧光分子的ACQ效应,从而更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因此,AIE领域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目前,人们正尝试制备具有各种功能的新型AIE分子来满足其在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工作构建了三种新型AIE荧光探针,并系统考察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细胞内线粒体黏度的异常变化已被证明与相关疾病有关,开发可以检测其异常变化的荧光探针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中,我们将传统的四苯基乙烯(TPE)分子改性,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近红外AIE荧光探针(TTPB),并将其用于检测线粒体黏度的变化情况。由于TPE及吡啶基团的引入,使得TTPB具有明显的AIE效应及靶向线粒体功能。同时,由于TTPB所具有的扭曲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效应,因此使其对黏度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PCI-32765供应商在1.2~956.0 cP的黏度测试范围内,该探针荧光强度(λ_(em)=620 nm)的对数(loselleck合成g I)与黏度的对数(logη)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探针表现出对黏度具有定量检测的能力。此外,该探针还可用于实时监测线粒体自噬过程中的黏度变化。该探针有望用于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2)体内细胞中异常的黏度和过高的超氧阴离子(O_2~(·-))水平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物功能障碍和氧化损伤。如何快速和方便地检测细胞中的黏度和O_2~(·-)水平仍然存在巨大挑战。鉴于此,我们构建了一种具有双通道功能的AIE探针(DTPB),并将其用于对细胞中的黏度和O_2~(·-)进行双重检测与成像。该探针包含一个对O_2~(·-)有响应的二苯基次膦酸单元、一个对黏度有响应的具有TICT功能的单元以及一个具有靶向线粒体的吡啶阳离子单元。结果表明,该探针对黏度有明显的响应(其近红外发射峰在671 nm),同时对O_2~(·-)水平高度敏感(其发射峰在587 nm)。forward genetic screen该双通道探针在癌症及相关疾病的可视化诊断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3)我们将壳聚糖季铵盐与AIE发光基元[4-(1,2,2-三苯基乙烯基)苯甲酸(TPE-COOH)]通过静电复合作用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快速检测肝素的自组装复合物。该复合物与肝素相遇后,壳聚糖季铵盐优先与高负电荷密度的肝素结合,然后释放出AIE发光基元,导致复合物的荧光强度下降,从而实现对肝素的定量检测。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zeta电位及粒度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分光光度计(UV)和荧光分光光度计(PL)对所得到的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季铵盐壳聚糖对TPE-COOH的AIE效应具有增强作用,而在复合物中加入肝素能使其荧光强度下降9倍左右。
剥脱性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分析
目的:比较维吾尔族假性寻找更多剥脱综合征(PEX)患者、剥脱性青光眼(PEXG)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为早期诊断剥脱性青光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04/2020-06在我院就诊治疗的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患者70例70眼,剥脱性青光眼患者80例80眼,按照视野缺损分期分为早中期剥脱性青光眼患者56眼、晚期剥脱性青光眼患者24眼,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维吾尔族年龄HIV-1 infection相关性白内障病例60例60眼作为selleck激酶抑制剂对照组。比较四组患者视盘不同位置RNFL厚度。结果:对照组、假性剥脱综合征组及剥脱性青光眼组患者视野缺损(MD)逐渐加重且剥脱性青光眼组患者MD显著高于假性剥脱综合征组(P<0.01);假性剥脱综合征组、早中期剥脱性青光眼组及晚期剥脱性青光眼组视盘不同位置RNFL厚度较对照组均变薄(均P<0.01);假性剥脱综合征组患者视盘平均RNFL、下方、上方RNFL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晚期剥脱性青光眼组患者视盘各个位置RNFL厚度明显低于早中期剥脱性青光眼患者(均P<0.01)。结论: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患者早期RNFL厚度较未患有剥脱综合征人群开始变薄,早期对于假性剥脱综合征患者RNFL进行检测有助于剥脱性青光眼疾病诊断并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