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解透表汤保留灌肠联合熏洗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清解透表汤保留灌肠联合熏洗治疗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患儿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56例HFMD患儿用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7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清解透表汤保留灌肠联合熏洗治疗,两组均CL 318952临床试验连续治疗7 d后评价治疗效果。对比两组中医症状评分、临床疗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核细胞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及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对比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主症、次症中医证selleck产品候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主症、次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及皮疹消退Medically-assisted reproduction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17及NF-κB均降低(P<0.05),观察组TNF-α、IL-17及NF-κ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gA、IgG及IgM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IgA、IgG及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 清解透表汤保留灌肠联合熏洗治疗HFMD患儿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抑制炎症因子分泌,提高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肥厚型心肌病与肺动脉高压相关性及预后分析

目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PH预测模型,探讨HCM合并PH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Fer-1临床试验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共154例,根据是否合并PH分为对照组(119例)与病例组(35例)。再根据肺动脉收缩压水平将病例组患者分为PH1组(25例)及PH 2组(10例)。记录患者超声心动图及临床数据并随访后进行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M患者发生PH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PH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验证其预测效能;COX回归分析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HCM合并PH的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KM生存曲线进行HCM合并PH患者生存风险分析。结果:本研究中PH患病率22.73%,与对照组患者对比,病例组患者心房内径更大,更易合并中重度二、三尖瓣反流,肺动脉内径更宽,射血分数更低,E/e’值更高,且两组在心房内径比值、房室耦联指数及左室质量分数的对比中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心房内径比值(OR 0.5,95%CI 0.000~0.003)、肺动脉内径(OR 1.891,95%CI 1.482~2.412)与HCM患者发生PH独立相关(P<0.01),根据该结果构建PH预测模型,模型敏感度77.4%,特异度75.8%,曲线下面积0.826(P<0.001),提示该模型预测效能较高。本研究中HCM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97%。对照组与病例组患者12月、24月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4.1%和31.4%、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 回归分析提示,PASP(HR 1.123,95%CI 1.033~1.221)及 E/e' 值(HR 1.131,95%CI 1.054~1.213)均为合并PH的HCM患者2年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H 1组与PH 2组患者在心功能恶化及新发心衰症状方面组间差异显著,两组患者12月、24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40%、4%和10%、1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E/e'值水平分层后分析提示,合并PH的HCM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显著相关(P<0.001)。结论:HCM合并PH与性别、心房内径比值、房室耦联指数、左室质量分数、肺动脉内径、中重度二、三尖瓣反流、LVEF及E/e'值相关。心房内径比值及肺动脉内径与HCM患者发生PH独立相关。PH及PASP水平与HCM患者不良预后相关。PASP及E/e'值均为HCM合并PH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Alisertib供应商独立危险因素,左室舒张功能损害也与其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评估HCM患者发生PH及不良预后的风险,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基于匿名标准化病人法和小儿腹泻病例的初级卫生保健质量评估研究

目的 测量我国初级卫生保健质量,评估初级卫生保健医疗服务质量现状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数据源自中国基层卫生保健质量队列的小儿腹泻病例数据,通过匿名标准化病人(USP)法,收集初级卫生保健质量数据,描述并分析不同机构、不同地区间的医疗服务质量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infectious organisms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初级卫生保健质量的因素。结果 平均问诊条目完成率和检查条目完成率为15.18%和7.68%,其在不同机构类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8.388和14.468,P<0.05),问诊/检查条目完成率均受医生年龄的影响。整体正确诊断率和处置率Tofacitinib MW分别为37.85%、94.92%,不同机构间的正确诊断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7,P=0.033),问诊条目完成率对医生做出正确诊断有正向影响(β=4.50,95%CI:1.61~7.40)GSK1349572化学结构。医生问诊条目完成率越高以及做出正确诊断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平均候诊和候诊时间均在5 min左右,平均就诊总费用为21.45元。结论 我国初级卫生保健质量整体相对较差,且在不同机构、地区间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规范就医流程、增强诊疗能力和提升患者满意度,缩小机构和地区间的初级卫生保健质量差异。

PEDV Nsp14蛋白通过调控翻译起始因子抑制宿主蛋白合成的机制研究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传染性肠道传染病,近年来给全球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已知的几乎所有病毒都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机制来制造病毒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蛋白质。因此,病毒通常能够影响细胞的蛋白翻译系统,避开限制病毒传播的细胞防线,抑制细胞的凋亡、炎症和免疫等抗病毒反应,确保其m RNA能够正常翻译。PEDV Nsp14蛋白是一种具有双重酶功能的蛋白,其C端具有核酸外切酶活性,N端具有甲基转移酶活性,是复制-转录复合体的一部分,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首先通过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了PEDV Nsp14蛋白能够抑制蛋白合成,但是其抑制蛋白合成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因为GFP蛋白的合成主要是通过帽依赖的方式进行翻译合成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将PRK5-Myc-Nsp14重组质粒与p EGFP-N1质粒共转染细胞,检测了GFP蛋白的表达,以此来确定PEDV Nsp14蛋白是否可能通过作用于帽依赖的蛋白翻译抑制宿主细胞蛋白合成。结果显示,PEDV Nsp14蛋白同样能够抑制GFP蛋白的表达,且这种抑制效果呈剂量梯度依赖性。在蛋白合成的起始阶段,蛋白翻译起始复合物4F(eukaryotic initiaDibutyryl-cAMP试剂tion factors4F,EIF4F)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由e IF4G、e IF4E、e IF4A组成,在翻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接下来我们探究了PEDV Nsp14蛋白对翻译相关蛋白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EDV Nsp14蛋白对e IF4G和e IF4E蛋白的表达都具有抑制作用。为了探究PEDV Nsp14蛋白是如何降低e IF4G和e IF4E的表达水平的,我们先从蛋白降解途径入手,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和溶酶体抑制剂分别处理已经转染PRK5-Myc-Nsp14重组质粒24 h后的细胞,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发现,e IF4E蛋白的表达水平基本恢复,但是e IF4G蛋白的表达水平只恢复了部分,与之对应的是,细胞中总蛋白的合成也并未完全恢复。这说明PEDV Nsp14蛋白可能还存在其他途径抑制宿主细胞的蛋白表达。由于细胞抵御病毒入侵的措施之一就是内质网应激,减少细胞的蛋白合成,所以我们猜测PEDV Nsp14蛋白能通过这一途径影响细胞的蛋白合成,于是我们利用寻找更多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arine biofouling发现PEDV Nsp14蛋白能够上调P-e IF2α蛋白的表达水平,而P-e IF2α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又间接导致翻译受到抑制。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索PEDV Nsp14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缺失的突变体在抑制蛋白合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由于之前的实验已经获得了PEDV Nsp14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缺失的突变重组质粒,所以我们将其转染细胞后,发现PEDV Nsp14蛋白突变体不具有抑制宿主细胞翻译的功能,也不再能够上调P-e IF2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PEDV Nsp14蛋白能够通过溶酶体途径抑制蛋白翻译起始复合物中e IF4G和e IF4E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宿主细胞的蛋白合成,PEDV Nsp14蛋白的甲基转移酶活性在病毒的复制和逃避宿主的抗病毒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初步阐明了PEDV Nsp14蛋白抑制宿主细胞蛋白合成的分子机制,为研发针对PEDV的药物及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靶点。

黛力新治疗围绝经期妇女焦虑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影响

目的 获悉更多探讨激素替代、黛力新及安慰剂对围绝经期妇女焦虑症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量表(HAD)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六医院2017—2019年门诊接诊的围绝经期妇女焦虑症伴抑郁症180例的诊疗情况,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激素替代组、黛力新组及安慰剂组各60例。比较两组治疗8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8个疗程后女性绝经自测表(Kupperman评分)、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孕酮(P)及雌二醇(E_2)、HAD及HAMD量表评分的变化,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75.00%及11.67%,激素替代组明显高于黛力新组,黛力新组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Kupperman评分分别为(1Bio-cleanable nano-systems3.07±2.12)分、(20.03±2.83)分、(27.09±4.61)分,激素替代组明显低于黛力新组,黛力新组结果明显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2.043,P<0.05);激素替代组LH、FSH、P、E_2分别为(17.49±2.38)U/L、(14.05±2.12)U/L、(4.02±0.34)nmol/L、(121.35±8.94)nmol/L,黛力新组分别为(25.05±2.91)U/L(18.63±2.41)U/L、(3.18±0.20)nmol/L、(90.92±7.29)nmol/L,安慰剂组分别为(34.02±4.62)U/L、(24.19±5.11)U/L、(2.53±0.42)nmol/L、(74.84±10.02)nmol/L,激素替代组各指标均优于黛力新组,黛力新组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7.428、127.457、302.648、422.918,均P<0.05);激素替代组HAD、HAMD量表评分分别为(13.03±1.80)分、(18.54±2.18)分,黛力新组分别为(9.16±1.32)分、(10.02±1.45)分,安慰剂组分别为(15.37±2.41)分、(20.16±3.30)分,黛力新组均明显低于激素替代组,激素替代组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4.079,300.900,均P<0.05);3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3.33%、6.67%、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2,P>0.05)。结论 激素替代在改善围绝经期妇女临床症状上效果更好,黛力新治疗更有助于改善HAD和HAMD量表评分,缓解焦虑、抑郁的不良情Dibutyryl-cAMP供应商绪,各有优缺点。

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龈下菌群和龈沟液中自噬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龈下菌群和龈沟液中自噬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2020年3月~2022Dinaciclib细胞培养年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8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研究组(n=42),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维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对比两组牙周临床指标、血清炎症因子、龈下菌群、龈沟液中自噬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牙龈指数(GI)、牙周附着丧失(AL)、牙周袋深度(PD)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6、IL-8、IL-17、IL-18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菌嗜血菌、中间普雷沃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相Cobimetinib抑制剂对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medical screeninglin-1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可有效调节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龈下菌群,降低龈沟液中自噬因子水平。

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术不同麻醉处理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术不同麻醉处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human microbiome月—2022年4月昌吉州宝石花医院麻醉科冠心病上腹部手术患者120例,采取单双号法均分为一般组及分析组。一般组患者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分析组患者实施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不同时刻(T0:麻醉前;T1:麻醉诱导后;T2:气管插管时;T3:开腹时;T4:拔管后)的心率、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每搏输出量、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不良事件(心肌梗死、心绞痛、死亡)发生率。结果 T0、T1时刻,分析组与一般组心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T3、T4时刻,分析组心率显著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0、T1时刻,分析组与一般组摄氧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T3、T4时刻,分析组摄氧量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0、T1时刻,分析组二氧化碳排出量与一般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T3、T4时刻,分析组二氧化碳排出量明显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0、T1时刻,分析组与一般组的每搏输出量比较Roxadustat NM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T3、T4时刻,分析组每搏输出量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0、T1时刻,分析组平均动脉压与一般Wnt-C59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T3、T4时刻,分析组平均动脉压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1时刻,分析组中心静脉压与一般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T3、T4时刻,分析组中心静脉压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析组不良事件(心肌梗死、心绞痛、死亡)发生率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术中采取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可提高患者的麻醉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ticemia,LO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余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10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LOS将其分为病例组(n=54)和对照组(n=56)。收集两组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LOS的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组患儿的Apgar评分、抗生素治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全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插管、无抗生素治疗、全静脉营养时间长和住院时间长均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L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例组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呼吸暂停为主(38.89%),其次为腹胀(37.04%)。46.30%的病例组患儿血培养阳性,主要感染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12.96%)。结论 气管插管、无抗生素治疗、全静oropharyngeal infection脉营养时间长、住院时间PD-0332991研究购买长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LOS的独立危险因素;LOS患儿早期临床表现以呼吸暂停为主,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早期识别LOS高危患儿并给予医学MLN4924临床试验干预可有效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LOS。

神经内镜微创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 比较神经内镜微创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琼海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患者行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肿清除情况、神经损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hepatocyte-like cell differentiationSS)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NSE、S100B水平及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43%(P<0.05)。结论 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确认细节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的优势,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血肿清除率高,有Fer-1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彝族药物资源数据库构建及削弄傲分子鉴定研究

彝医药学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医药学,由彝族人民世代相传,它包含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由于受自然、历史以及历代彝医药本草文献记载不详的影响,有关彝药资源数量,selleck PLX3397各种文献记载不全。长期以来此网站彝药资源处于数据信息分散、查找不便的境况,导致彝药品种的混乱和基原不清,“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地方习用品或代用品”等现象普遍,成为彝药资源研究的瓶颈。此外,随着彝药市场的拓展,原料药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导致彝药材掺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其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鉴于此,本文对彝药开展了系统整理研究,并基于LAMJ架构,构建彝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库;同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Excel的分类汇总和筛选等功能分析彝药材的类别组成,科属分布、地理分布、生活型特征、药用部位、主治疾病和使用方法,并评价其濒危、中国特有和质量标准状况;此外,以叶绿体基因组作为超级条形码探讨了其在彝药材“削弄傲”及其常见混伪品鉴定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彝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库的构建本研究对彝医药文献进行了整理,引用专著34本,期刊文献116篇,共获得有效彝族药物数据6566条。采用专业数据库对上述数据的物种拉丁名进行查询验证,以物种接受名(Accept name)作为唯一字段,进行同异名处理,结果表明彝医药学记载使用的药物共有1708种。对上述彝族药物的植/动/矿物名、彝文音译、科、药材名、部位、拉丁名、功能主治、文献来源、标准收载等进行修订,编制了彝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集。同时,完成了彝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库的构建,将彝药资源数据信息存储在其中,可通过(http://mzy.sy-my.net/bio Nationdrug.htm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drugtype=4)免费访问,实现了彝药资源数据的共享。2.彝药资源品种整理及分析2.1彝医学使用的药材物种丰富,目前已记载的使用的彝族药物共有1708种,其中植物药1492种,分属于188科,742属;动物药200种,分属于95科159属;矿物药16种。从资源分布情况来看,彝族药用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亚热带,温带地区。有297种药用植物为我国特有分布,其中有83种在国内仅云南有分布记载。有142种植物被列入各种名录保护,其中被列入濒危较多的科有兰科、伞形科、豆科和藜芦科等。在彝族动物药中,被各名录列入保护的动物种数有50种。结果表明,彝药在其品种来源和组成结构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2.2从彝药使用特点来看,彝医植物药以根及根茎类入药频次最高,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在主治疾病方面,动植物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矿物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损伤和皮肤疾病。从使用方法来看,彝医植物药以汤剂用法最多,其次是各种贴剂;动物药、矿物药则多以贴剂形式使用。提示彝药的应用领域与彝族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联性,表现出典型的民族性特征。2.3彝药质量标准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共有877个彝药材被各级标准收载,占彝药总数的51.29%,其中被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材品种有310个。以菊科为例,从药材名称、品种、基原、药用部位、功能主治、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菊科彝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其药用部位和功效表述上仍有待规范;菊科彝药材在质量标准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严重阻碍了其产业化发展。3.削弄傲分子鉴定研究本研究对彝药材“削弄傲”及其混伪品,共7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组装和分析。结果表明,各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呈现典型的四分体结构,总长度在152,208 bp到152,701 bp之间,包含132个基因。比较分析表明,“削弄傲”及其混伪品的叶绿体基因组种间差异较小,IR收缩和扩张不明显,筛选出6个高变异基因间区,包括rps16-trn Q-UUG,atp H-atp I,pet N-psb M,rps4-trn T-UGU,rpl32-trn L-UAG和ccs A-ndh D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记用于鉴定。并以叶绿体基因组作为超级条形码,对“削弄傲”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叶绿体全基因组可有效鉴别“削弄傲”及其混伪品,其操作易于流程化、标准化,为彝药的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对彝药资源品种进行了整理,首次澄清了彝药的资源品种情况。同时,基于LAMJ架构建立了彝族药物资源数据库,提高了彝族药物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水平,为其数据管理和信息查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彝族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将叶绿体基因组技术成功的用于彝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为彝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提供了示范。本研究对促进彝药材标准化、彝药材的鉴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濒危物种保护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