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远程心电监测在冠心病(CHD)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0例CHD合并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1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家中或社区实施康复训练)和心电监测康复组(15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组的基础上根据心脏远程监护指导康复),治疗24周。比较两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检出率,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醛固酮(ALD)水平、6min步行距离(6MWD)、左室射血分数(LVEF)、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随访24周,与常规康复训练组selleck激酶抑制剂比较,心电监测康复组心律失常(18.7%比42.0%)、无症状心肌缺血(22.7%比65.3%)、胸闷气急症状(28.0%比56.7%)检出率以及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58.6%比79.5%)均显著提高(P均=0.001);血浆BNP[(322.9±46.4)pg/ml比(273.8±40.9)pg/ml]及ALD[(116.1±13.1)pg/ml比(85.3±12.9)pg/ml]水平显著下降,LVEF[(49.2±5.0)%比(51.0±4.6)%]、6MWD[(287.0±29.7)m比(337.7±45.3) m]均显著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寻找更多量表评分显著降低)[(75Genetic studies.6±13.0)分比(63.4±11.3)分],再入院率显著降低(24.7%比12.7%),P均<0.01。结论:心脏远程监护指导CHD合并CHF患者的心脏康复训练,能够显著增加CHD合并CHF患者运动量,减少再入院率,提高生活质量。
基于注意力机制和Pix2Pix网络的术后角膜地形图生成
目的:探索使用注意力机制和Pix2Pix生成对抗网络预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中行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后角膜地形图。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8-03/AY-22989 IC502020-03山西省眼科医院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中行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患者87例105眼。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角膜地形图210张分为训练集(180张)、测试集(30张)STM2457试剂用于模型训练和测试。采用峰值信噪比(PSNmicrobiome establishmentR)、结构相似性(SSIM)、Alpins散光矢量分析,比较不同注意力机制下术后角膜地形图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基于注意力机制和Pix2Pix网络可以预测术后角膜地形图,其中基于Self-Attention注意力机制的模型预测效果最好,PSNR和SSIM达到了16.048、0.7661。真实的和生成的角膜地形图在3mm和5mm环上的误差矢量,误差矢量轴位,术源性散光和矫正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Self-Attention注意力机制和Pix2Pix网络可以对术后角膜地形图做到良好的预测,可以为眼科临床医生的手术规划和术后效果提供参考。
运脾止泻方结合神阙灸治疗小儿泄泻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运脾止泻方结合神阙灸治疗小儿泄泻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合计纳入79例泄泻患儿(2020年7月~2022年10月)进行研究,将79例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参照组与观察组,分别39例、40例,参照组患儿采取基础治疗+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运脾止泻方及神阙灸治疗,数据观察:患儿临床疗效、止泻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大便正常时间、大便质地及大便质量、大便性状评分、治疗前后患儿中医证候(大便稀薄、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等)积分变化、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治疗前后患儿肠道菌群(肠球菌、酵寻找更多母真菌、乳杆菌)变化情况、用药副反应情况以及患儿家属治疗满意率。结果参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2.05%(32/39),低于观察组患儿97.50%(39/40),p<0.05;与参照组患儿比较,观察组止泻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大便正常时间均更短,大便质地及大便质量、大便性状评分均更佳,p均<0.05;两组患儿治疗前中医证候(大便稀薄及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等)积分及CRP水平比较,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中医证候(大便稀薄及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等)积分、CRP水平均改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中医证候(大便稀薄及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等)积分、CRP水平优于参照组患儿,p<0.05;治疗前各组患儿肠道菌群(肠球菌、酵母真菌、乳杆菌)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儿肠球菌与乳杆菌均显著上升,而酵母真菌均下降,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肠球菌与乳杆菌数量多于参照组,酵母真菌比参照组少,p<0.05;观察组患儿无不良反应(0.00%),参照组出现1例呕吐(2.56%),可自行缓解,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率(97.50%)显著高于参照组患儿家属满意率(82.05%),p<0.05。结论运脾止泻方结合神阙灸治疗小儿泄泻临床效果显著,可较好antipsychotic medication改善患儿肠道菌群情况,从而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治疗Empagliflozin配制安全可靠,患儿家属较为认可,值得应用。
基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交互作用探讨党参-茯苓配伍改善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实验验证探讨党参-茯苓配伍对D-半乳糖诱导的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在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和DisGeNET数据库分别筛选出党参、茯苓的有效成分及阿尔茨海默病(AD)的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并借助STRING数据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用4.5、9 g·kg~(-1)党参-茯苓水煎液灌Automated Liquid Handling Systems胃处理D-半乳糖诱导的痴呆模型小鼠1个月后,采用水迷宫评价其学习记忆能力改变;伊红-苏木精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观察海马突触素(Synaptophysin)、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谷氨酸受体2(GluR2)、糖皮质激素受体(GR)、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1(CHRM1)、烟碱型胆碱受体β2(CHRNB2)和5-羟色胺受体1A(5-HT1A)的阳性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组织谷氨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结果 网络药理学筛选获得党参和茯苓有效成分67个、靶点375个和AD疾病靶点3 052个,共同靶点187个;KEGG富集分析得到111条与AD疾病相关的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5天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平台象限停留时间(P<0.05)、穿越平台象限次数(P<0.05)和游泳平均速度(P>0.05)均降低,前三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海马区可见明显的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间隙增加和细胞变性或死亡,且其受损神经细胞评分明显升高(P<0.01);海马区IBA1和GFAP的阳性面积明显增加(P<0.001,P<0.01),但SynaLorlatinib配制ptophysin的阳性面积减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区GluR2、CHRM1和CHRNB2的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下降(P<0.01,P<0.05)而GR则明显升高(P<0.01);脑组织谷氨酸和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01)而IL-10含量则明显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党参-茯苓高、低剂量组第5天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升高(P<0.05),但平均游泳速度和穿越平台象限次数升高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党参-茯苓selleck Gefitinib高、低剂量组的海马神经细胞均排列较整齐、紧密,但还可见神经细胞变性或死亡,且受损神经细胞评分明显降低(P<0.01);海马区IBA1和GFAP的阳性面积明显减小(P<0.001,P<0.05),但Synaptophysin的阳性面积增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区GluR2、CHRM1、CHRNB2和5-HT1A的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升高,而GR则明显降低(P<0.05,P<0.01,P<0.001);脑组织谷氨酸和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01),而IL-10含量则明显升高(P<0.05,P<0.001)。结论 党参-茯苓配伍可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有关。
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对ETEC感染IPEC-J2细胞的拮抗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导致新生仔猪腹泻的重要病因之一,它可以通过黏附素在小肠上皮定植,产生大量的肠毒素引发宿主的腹泻。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生素因易导致细CL13900菌耐药和抗生素残留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寻找替代抗生素的药物成为关键。将药物靶向细菌毒力因子而非细菌存活是当前控制耐药菌感染的有效策略之一,在拮抗或通过调节毒力因子的同时不杀菌从而减轻细菌的生存压力,可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具有副作用小、无残留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在防治仔猪腹泻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红茶中的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gallate,TF2B)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对多种细菌具有抗菌活性,团队前期以大肠杆菌的热敏肠毒素LTB为靶蛋白,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虚拟筛选了LT毒素的抑制剂,发现TF2B为效果较好的潜在毒素抑制剂之一,目前关于TF2B治疗ETEC引起的仔猪腹泻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报道较少。多黏菌素B(Polymyxin B,PMB)是一种兽医临床上用于治疗仔猪黄白痢的主要药物之一,能够破坏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磷脂完整性起到杀菌作用。本研究拟通过体外培养猪肠道上皮细胞(IPEC-J2),构建ETEC感染IPEC-J2细胞模型,探讨TF2B单用及其与PMB联用对ETEC感染IPEC-J2细胞的拮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目的是获得替代抗生素添加剂的药物以发现防治耐药菌感染的新策略。具体内容如下:在测得药物对IPEC-J2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以及ETEC对IPEC-J2细胞的最佳感染浓度和最佳作用时间的基础上,采用分组对比试验,以TF2B为受试药物,肠毒素抑制剂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L)和PMB为对照药物,首先确定受试药物拮抗ETEC感染IPEC-J2细胞的有效浓度;然后设置三种给药模式(即先加药后加菌、同时加药和菌、先加菌后加药),通过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结晶紫染色、细菌黏附率测定、LT毒素和c AMP释放测定、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和ELISA等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对ETEC感染细胞的毒性、ETEC致病过程、细胞炎症、细胞屏障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综合评价TF2B对ETEC感染IPEC-J2细胞的拮抗效果;此外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TF2B对ETEC的MIC值确定其体外抗菌活性。最后通过外膜通透性实验、生物被膜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分子对接等方法分析不同处理组细菌外膜通透性、生物被膜及毒力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以及TF2B与LTB的虚拟结合能力,初步探索TF2B抗ETEC的作用机制。试验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构建的ETEC感染IPEC-J2细胞模型,发现TF2B通过拮抗ETEC感染造成的IPECJ2细胞毒性、抑制ETEC对IPEC-J2细胞的黏附过程和细胞的炎症反应,修复ETEC感染损伤的细胞屏障等对抗ETEC对IPEC-J2细胞的损伤,其拮抗作用是多途径的综合作用。CCK-8试验结果表明,TF2B、GL、PMB对IPEC-J2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100μM(71.66μg/m L)、100μM(82.29μg/m L)、>100μg/m L。细胞毒性检测、黏附率检测和结晶紫染色的结果发现,当细菌与细胞数量比值(MOI)为50,感染时间为2 h时,ETEC对IPEC-J2细胞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和黏附率,确定其为后续试验ETEC感染IPEC-J2细胞模型的最佳感染条件。根据各受试药物对ETEC感染IPEC-J2细胞的有效浓度测定结果,确定20μM(14.332μg/m L)TF2B、20μM(16.4586μg/m L)GL、2μg/m L PMB为其后续抗ETEC感染的试验用剂量。不同处理组细胞毒性、ETEC致病过程、细胞炎症、细胞屏障等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TEC感染组IPEC-J2细胞的死亡率、细菌黏附率和c AMP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调;与ETEC感染组相比,先加药后加菌以及同时加药和细菌方式ETEC+TF2B组细菌的黏附率极显著降低(P<0.01),先加菌后加药方式ETEC+TF2B组细菌的黏附率无显著变化(P>0.05),ETEC+TF2B组的三种给药方式IPEC-J2细胞的死亡率和细胞c AMP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细胞的损伤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炎症相关因子IL-6、IL-1β以及TNF-α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以及Claudin-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升高。与ETEC+TF2B组和ETEC+PMB组相比,先加药后加菌方式ETEC+TF2B+PMB组IL-6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ZO-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TF2B与PMB联用在缓解ETEC对细胞的炎症反应和修复细胞屏障损伤方面具有协同作用。MIC测定结果表明TF2B对ETEC不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由细菌外膜通透性实验、生物被膜检测实验和毒力基因表达测定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TF2B极显著抑制了ETEC生物被膜的形成(P<0.01),极显著下调了bss S基因和immunobiological supervisionfae G基因的表达(P<0.01),但TF2B组细菌外膜的通透性以及其它毒力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TF2B+PMB组elt A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TF2B组和PMB组(P<0.01),bss S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TF2B组(P<0.05),极显著低于PMB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TF2B能够抑制ETEC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bss S基因和菌毛亚基的表达是TF2B抗ETEC感染的主要机制。TF2B与PMB联用对抑制生物被膜相关基因bss S和LT毒素A亚基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虚拟分子对接结果表明,TF2B可以与LTB的活性位点结合,且与结合位点的氨基酸残基形成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使TF2B与LTB结合的构象更稳定,说明TF2B与LTB蛋白结合可能是其发挥抗ETEC感染的作用机制之一。综上所述,TF2B通过降低ETEC对IPEC-J2细胞的毒性、细菌黏附率、细胞c AMP水平,抑制ETEC感染引起的细胞炎症及修复ETEC感染引起的细胞屏障损伤等途径达到体外抗ETEC感染作用,TF2B对ETEC不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而抑制ETEC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生物被膜相关基因bss S和菌毛亚基的表达,直接与LTB毒素蛋白结合等是TF2B体外抗ETEC感染的主要作用机制。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评价TF2B的体内药效及研制有效防治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sk1120212-jtp-74057.htmlETEC引起的仔猪腹泻的有效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费用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核算分析我国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费用变化趋势,为提高我国医疗资源利用selleck化学效率提供政策依据。方法:以卫生费用核算体系(SHA2011)为基础,按照可避免住院疾病范围,核算分析2016—2020年我国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费用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从机构流向看,我国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费用主要发生在各级医院,县级医院占比不断提高;从人群分布看,可避免住院费用主要发生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心绞痛、糖尿病,心力衰竭、心绞痛、支气管扩张的可避免住院费用仍处于上涨趋势;从年龄分布看,超七成可避免住院费用发生在60岁及以上人群,其中60~74岁人群可避免住院费用增速最快。结论:我国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费用仍处于高位,但增速有所放缓;应加强对重Emergency disinfection点人群和疾病的健康管理,从患者、服务提供及支付方式等多方发力,减少可避免住院的发生;同时构建可避免住院监测指标体系,促进监测和评价指标体AZD2281价格系的应用。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PDCD5水平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程序化细胞死亡因子5(PDCD5)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心肌损Crizotinib使用方法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5月本院门急诊就诊的77例MPP患儿,根据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症组(n=55)和重症组(n=22),同时选取60例来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根据MPP患儿是否发生心肌损害分为心肌损害组(n=25)和非心肌损害组(n=52),检测心肌酶谱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PDCD5水平;Pearson法分析PDCD5水平与心rapid 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s肌酶谱指标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PDCD5水平对MPP患儿并发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PP轻症和重症组患儿血清中PDCD5selleck抑制剂水平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症组PDCD5水平比轻症组明显升高(P<0.05);心肌损害组患儿血清PDCD5水平高于非心肌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损害组和非心肌损害组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指标AST、LDH、α-HBDB、CK、CK-MB、hs-cTnI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心肌损害组AST、LDH、α-HBDB、CK、CK-MB、hs-cTnI水平高于非心肌损害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患儿血清PDCD5水平与AST、LDH、α-HBDB、CK、CK-MB、hs-cTnI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PDCD5水平预测MPP患儿并发心肌损害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3(95%CI:0.790~0.945),对应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92.31%。结论 PDCD5在MPP患儿血清中明显高表达,且重症组患儿高于轻症组患儿,心肌损害组患儿高于非心肌损害组患儿,PDCD5可作为预测MPP患儿并发心肌损害的重要血清学指标。
门诊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门诊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6—12月对来自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的81例门诊和197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测量患者身高、体重和腰围,使用基础资料问卷、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体育活动问卷了解患者的社会心理学指标。结果:45.7%的受访患者达到肥胖标准,门诊和住院患者肥胖率分别为50.6%和43.7%。logistics回归分LY-188011说明书析显示,近3个月经常饮酒(OR=14.876,P=0.001)、经常吃零食(OR=7.344,P=0.008)是门诊患者出现肥胖的危险因素,运动指数PR-171(OR=0.710,P=0.019)是保护因素。对于dysplastic dependent pathology住院患者,使用奥氮平(OR=2.447,P=0.032)、静坐(OR=4.085,P=0.000)和近3个月经常抽烟(OR=2.598,P=0.032)是肥胖的危险因素,而运动时长(OR=0.381,P=0.002)是保护因素。结论:门诊和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高的肥胖率,二者的肥胖诱因有所不同。
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治疗妊娠期轻中度缺铁性贫血的效果
目的:探讨妊娠期轻中度缺铁性贫血(IDA)采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6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妊娠期轻中度IDA患者共计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n=42)与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多维铁口服溶液治疗,研究组采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液生化指标、铁代谢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较对照组(78.57%)更高(P<0.05);治疗4周后两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Non-HIV-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红细胞体积(MCV)水平均提高(P<0.05),研SCH772984分子式究组上述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铁蛋白(SF)、Bafilomycin A1化学结构血清铁(SI)、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水平均提高(P<0.05),研究组上述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较对照组(23.81%)更低(P<0.05)。结论: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用于治疗妊娠期轻中度IDA,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液生化指标与铁代谢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为建立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精准快速检测方法,笔者以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基因组特异保守的糖蛋白基因片段为靶目标,设计合成了特异性引物及探针,优化退火LY2157299 MW温度等关键反应条件,分别进行灵敏性试验、特异性试验及重现性试验,构建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检测技术体系,同时,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最佳退火温度为58.5 ℃。灵敏性试验显示,随着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基因infected false aneurysm组RNA连续10倍稀释,稀释至10~(5)倍数时,数字PCR体系仍可PF-6463922以检测到阳性微滴,因此,确定RNA基因组核酸含量19拷贝/μL为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的检测低限。特异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只与目标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有特异性扩增,与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牙鲆弹状病毒、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锦鲤疱疹病毒、鲤浮肿病毒、真鲷虹彩病毒、淋巴囊肿病毒等10种病毒均无扩增反应。重复性试验表明,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批内与批间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具备良好的重复性。利用构建的数字PCR方法,对收集到的国内及进境鱼类样品共计1210批次进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检测,结果显示,数字PCR阳性样本检出率为9.5%,常规实时荧光定量RT-PCR阳性样本检出率为7.69%~7.77%。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建立的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方法较常规技术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性,适用于水生动物疫病精准检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