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血颗粒联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治疗女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铁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芪血颗粒联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治疗女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铁代谢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该院收治的92例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芪血颗粒联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象指标、铁代谢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48%vs.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确认细节4.389,P=0.036)。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血红蛋白(Hb)水平、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b水平、MCH、MCV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RDW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铁(SI)、铁蛋白(SF)、铁调素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SI、SF、铁调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IBC、sTF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AG-221配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17.39%vs. Medical coding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9,P=0.044)。结论 芪血颗粒联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治疗女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象指标和铁代谢,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生、熟地黄寒、温药性转变与糖类物质相关性研究

选题依据:中药寒热药性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用:寒热药性是中药的重要属性之一,对中药的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寒热性药物,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药物研究:寒热药性也是中药药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研究药物的寒热性质,可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并为开发新型中药提供理论依据。药性归类:寒热药性是中药药性分类的一种,对药物的归类、整理和规范paediatric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有重要意义。在中药的配伍和应用中,药性分类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理论研究:中药理论中的寒热平衡理论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寒热药性,可以深入探讨中药理论中的寒热平衡机制,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但中药的寒热性产生的原因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采用科学的手段解释清楚中药寒热药性产生的原因对于提升中医用药科学性乃至中医药走向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够从物质和对机体作用通道两方面入手探究中药寒热药性产生的原因。生地黄其性凉味甘,具有IACS-10759养阴清热和凉血生津功效。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具有滋阴补血和益精填髓的功效~([2])。地黄中含量最高的是糖类成分,且加工炮制后糖类成分发生显著变化。此前有报道显示糖类与中药的寒热药性有相关性,通过探究地黄多糖与生、熟地黄药性的转变是否相关有助于揭示寒热药性产生的原因。寒热药性对机体的影响表现在体温、能量代谢等各方面,这些指标的改变是确定寒热药性的依据。并且有报道显示寒热会影响机体肠道菌群。有研究发现一些中药能够激活或者抑制哺乳动物细胞表面与温度相关的TRP通道,从而产生一系列反应并且影响能量代谢,TRP通道可能与寒热药性相关。如辣椒素激活TRPV1通道产生灼热感,薄荷醇激活TRPM更多8通道产生清凉感,这种初步的感受也是人们判定寒热药性的依据之一。有研究发现辣椒素可以激活TRPV1通道使细胞内ATP含量升高,而使用TRPV1的抑制剂后细胞内ATP含量降低;热性药中的次乌头碱可以激活TRPV4通道使细胞内温度升高,黄芩苷则抑制TRPV4通道使细胞内温度降低。这些发现与动物实验发现热性药可以提高动物的能量代谢、体温,寒性药则是抑制能量代谢、降低体温相吻合。目前已经发现某些中药化合物它们的TRP通道靶标,推测中药的寒热药性可能与调节TRP通道的表达有关,但这一猜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先探究地黄多糖变化,再从理化指标及TRP通道表达方面探究地黄多糖与寒热药性的相关性。方法:(1)中药地黄利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地黄多糖,接着通过木瓜蛋白酶法去除多糖中的蛋白,然后再利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浓度,最后使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了地黄多糖的分子量,用完全酸水解结合衍生化的方法研究了寡糖片段的单糖组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定了多糖中存在的特殊官能团结构。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三氟乙酸及H_2O_2降解地黄多糖的最降解解条件,考察了降解温度、降解时间和试剂浓度对多糖降解产物的影响,最后确定降解地黄多糖的最优降解条件。(2)通过还原活性测试及NO清除实验对地黄多糖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测试。(3)通过对小鼠的体温、饮水量等进行寒热指标判断。通过检测肝脏组织ATP含量判断能量代谢情况。通过探究TRPV1、TRPV4、TRPM8空间分布与表达量情况,探究寒、热药性与TRP通道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判断生熟地黄多糖的寒、热药性。通过对小鼠粪便菌群分析探究寒热药性与分粪便菌群的关系。结果:1.鲜、生、熟地黄多糖有分子量主要为200KDa和4KDa,炮制后大分子量多糖含量增加,小分子多糖含量减少。地黄多糖中鲜地黄多糖种类最多,是由葡萄糖、葡萄糖醛酸、木糖、半乳糖、甘露糖、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醛酸9种单糖组成,生地黄多糖是由葡萄糖、木糖、半乳糖、甘露糖、鼠李糖、岩藻糖和半乳糖醛酸7种单糖组成,熟地黄多糖是由葡萄糖、木糖、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和半乳糖醛酸6种单糖组成。鲜、生、熟地黄多糖官能团均显示出相似的信号峰,即多糖的特征信号3350-3400cm~(-1):羟基伸缩振动;2950-3000cm~(-1):CH_2基团的C-H伸缩振动;1600-1650cm~(-1):CHO和C=O键的伸缩振动;1375-1425cm~(-1):C-H键振动;950-1150cm~(-1):C-O-C和C-O-H键吸收。水解温度80℃,三氟乙酸浓度1.0 mol/L,水解时间1 h是地黄多糖三氟乙酸酸解的最佳条件。过氧化氢水解发现,改变水解温度,过氧化氢浓度或水解时间,水解结果基本没有变化。但相比于三氟乙酸水解,过氧化氢水解的寡糖片段更多、含量更高并且水解方法简单,为后续地黄寡糖的开发奠定了基础。2.随着浓度增加,地黄多糖及水提液的还原性逐渐增强;还原性:熟地黄多糖>生地黄多糖>鲜地黄多糖,熟地黄水提液>生地黄水提液>鲜地黄水提液;鲜、生、熟地黄水提液的还原性比多糖要强。随着浓度增加,地黄多糖及水提液的NO清除率逐渐增强;NO清除率:熟地黄多糖>生地黄多糖>鲜地黄多糖,熟地黄水提液>生地黄水提液>鲜地黄水提液;水提液的NO清除率比多糖要强。相同质量浓度下,地黄水提液抗氧化性强于地黄多糖。3.通过体温、饮水量等寒热评价,发现地黄多糖组与水提液组变化类似,即生地黄水提液、生地黄多糖表现为寒性,熟地黄水提液、熟地黄多糖表现为热性。通过DSS评分发现,生、熟地黄多糖及水提液均对DSS诱导的结肠炎有改善作用。肝脏ATP表达量,熟地黄水提液组>正常组>生地黄水提液组,熟地黄多糖组>正常组>生地黄多糖组。TRP通道免疫组化发现生地黄水提液及多糖可以降低小鼠结肠粘膜层TRPV1的表达,升高TRPM8的表达;熟地黄水提液及多糖则相反,升高小鼠结肠粘膜层TRPV1的表达,降低TRPM8的表达;TRPV4的表达,对照组、生、熟地黄水提液及多糖组无明显差异。粪便菌群多样性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地黄水提液及多糖增加了粪便菌群的多样性,并且多糖的粪便菌群多样性更加丰富。生、熟地黄水提液及多糖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寒热药性对粪便菌群的影响,原因可能与作用时间不够有关,需进一步探究。结论:本研究以生、熟多糖为研究对象,先通过对生、熟多糖分子量、官能团、单糖组成分析,初步了解生、熟多糖分子构象变化。再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了解生、熟多糖及水提液的体外抗氧化性,发现体外抗氧化性:熟地黄多糖>生地黄多糖>鲜地黄多糖,熟地黄水提液>生地黄水提液>鲜地黄水提液;水提液的抗氧化性比多糖要强。最后进行体内实验,以DSS造模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为模型,发现生、熟地黄多糖与生、熟地黄水提液的寒热性表现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寒热药性与糖类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寒热药性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

去骨瓣减压术对脑出血患儿颅内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对脑出血患儿颅内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1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儿的病历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接受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基于对照组进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Gefitinib采购组间炎症反应、免疫功能、血肿相关指标、神经功能及昏迷程度。结果 术前,组间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指标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IL-2:20.14±1.51 ng/L vs. 32.21±1.85 ng/L,t=35.740,P<0.001;IL-8:21.15±2.32 ng/L vs. 30.15±2.51 ng/L,t=18.619,P<0.001;MMP-9:75.52±10.12μg/L vs. 106.50±11.25μg/L,t=14.477,P<0.001;TNF-α:pneumonia (infectious disease)19.87±2.25 ng/L vs. 28.78±3.21 ng/L,t=16.072,P<0.001;CRP:9.57±1.21 mg/L vs. 14.75±1.32 mg/L,t=20.455,P<0.001);术前、术后,组selleck间CD3~+、CD4~+、CD8~+、CD4~+/CD8~+比较(P>0.05);术前,组间颅内压、水肿面积及血肿量比较(P>0.05),术后,各指标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组间NIHSS、卡功能状态评分量表(KP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P>0.05),术后,KPS、GCS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NIHSS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出血患儿在血肿消除术的基础上,采用去骨瓣减压术辅助治疗,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且对免疫功能影响小,在促进脑血肿吸收,缓解水肿的基础上,改善颅内压水平,降低昏迷程度和神经缺损程度,提高身体机能,应用价值效果。

基于肠道菌群从泄泻两种中医证型研究“同病异治”的机制

目的:梳理“同病异治”文献源流及其在泄泻治疗中的应用;根据肠道菌群失调与泄泻的关系,分析葛根芩连汤和藿香正气散“同病异治”泄泻的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路,对比肠道湿热证泄泻和寒湿困脾证泄泻小鼠肠内容物和肠黏膜菌群失调特征以探究泄泻“同病异证”的生物学基础,分析方证相应干预对不同中医证型泄泻小鼠肠内容物和肠黏膜菌群失调的差异调节以阐释泄泻“同病异治”的微生态学机制,为“同病异菌异治”提供依据。方法:(1)运用文献溯源法梳理中医“同病异治”的源流、内涵和具体内容。(2)从TCMSP数据库分别获取葛根芩连汤和藿香正气散活性成分及其靶点,通过Genecard、OMIM和GEO数据库获取泄泻疾病靶点,然后使用Cytoscape可视化分析方剂-疾病靶点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对交集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初步验证核心有效成分和核心靶点的结合活性。最后基于GEO数据集进行GSEA分析以进一步验证相关通路。(3)基于导师团队前期构建的肠道湿热证泄泻和寒湿困脾证泄泻小鼠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运用差异性分析、随机森林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两种不同中医证型泄泻小鼠肠内容物和肠黏膜“同病异证”的菌群失调特征。(4)基于导师团队前期构建的葛根芩连汤和藿香正气散方证相应干预后小鼠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运用差异性分析、随机森购买Baricitinib林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方证相应干预后泄泻小鼠肠内容物和肠黏膜“同病异治”的肠道菌群特征。(5)运用共现网络、功能预测比较“同病异证”“同病异治”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和功能差异,探究肠道湿热证泄泻和寒湿困脾证泄泻“同病异治”的菌群功能特征。结果:(1)“同病异治”起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经汉代《伤寒杂病论》的灵活实践,以及后世医家不断传承发展,现已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同病异治”理论体现了对疾病共性的纵向把握和对病机本质的横向认识。“同病异菌异治”丰富了“同病异治”的内容。(2)葛根芩连汤和藿香正气散治疗“同病”泄泻共有活性成分主要为槲皮素、芹菜素、山柰酚,涉及AKT1、TNF、TP53以及癌症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葛根芩连汤“异治”泄泻优势活性成分主要为葛根素、汉黄芩素、汉防己甲素等,调节FN1、SMAD3、IL2RA和PI3K-Akt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等;藿香正气散“异治”泄泻优势活性成分主要为油酸、亚麻酸、川陈皮素,涉及靶点ALB、CREB1、HNF4A和PPAR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Hedgehog/Smoothened抑制剂(3)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泄泻小鼠肠黏膜F/B比值均高于肠内容物,且B/E比值均小于1,其在肠内容物和肠黏膜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上虽具有相似性,但菌群构成存在差异。泄泻“同病异证”菌群特征体现在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内容物富集菌群标志物为鼠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rinus),在肠黏膜则为黏液罗斯氏菌(Rothia mucilaginosa)、巴斯德氏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pasteri),而寒湿困脾证泄泻小鼠肠内容物富集菌群标志物为约翰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罗伊特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在肠黏膜则为Candidatus Arthromitus sp.SFB mouse NYU、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肠黏膜优势菌差异贡献率大于肠内容物优势菌。(4)泄泻“同病异治”差异体现在葛根芩连汤方证相应治疗后肠内容物富集菌群标志物为肠鼠杆状菌(Muribaculum intestinale)、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肠黏膜富集菌群标志物则为口腔链球菌(Streptococcus oralis)、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而藿香正气散方证相应治疗后肠内容物富集菌群标志物为罗伊特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Clostridium sp.ND2,肠黏膜富集菌群标志物则为堀越氏芽孢杆菌(Bacillus horikoshii)、韦龙氏假单Enzyme Inhibitors胞菌(Pseudomonas veronii)。(5)肠道湿热证泄泻和寒湿困脾证泄泻在不同肠道生态位菌群共现网络复杂程度不一,菌群内部相互作用存在差异,葛根芩连汤和藿香正气散干预增加了菌群间多样性,使菌群间相互作用更加紧密,共现网络特征菌种与不同菌群功能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1)“同病异治”理论源远流长,“同病异菌异治”丰富了中医“同病异治”的内涵;(2)葛根芩连汤和藿香正气散“同病异治”泄泻存在共有及优势的活性成分、靶点通路;(3)不同中医证型泄泻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存在差异,即“同病异证异菌”,且“同一病证”在不同肠道生态位也具有特异的菌群失调;(4)方证相应调节不同中医证型泄泻相关肠道菌群失调的疗效存在差别,即“同病异证异菌异治”;(5)能量代谢菌种失衡是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内容物菌群失调特征,而促炎菌种和抑炎菌种失衡则是肠黏膜菌群失调特征。寒湿困脾证泄泻小鼠肠内容物和肠黏膜菌群失调均以免疫炎症调节菌富集为特征。葛根芩连汤方证相应干预调节了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内容物产短链脂肪酸菌丰度,在肠黏膜可能调节免疫-微生物相互作用;藿香正气散调节了寒湿困脾证泄泻小鼠肠内容物和肠黏膜产丁酸菌种的丰度;(6)肠内容物特征菌可能通过代谢产物间接产生影响,而肠黏膜特征菌则可能直接与宿主相互作用。肠黏膜菌群较肠内容物菌群更可能成为调节不同中医证型泄泻的有效靶标。

伴瞳孔散大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瞳孔成形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瞳孔成形术对伴瞳孔散大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1.1-2023.2.1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青光眼科接受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伴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或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伴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瞳孔成形术治疗的伴瞳孔散大的急性Indian traditional medicine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30名(30眼)。观察对象分为两组:试验组: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伴瞳孔散大的患者,并在我院行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伴IOL植入术+瞳孔成形术治疗,共20人(20眼)。对照组: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伴瞳孔散大的患者,并在我院行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伴IOL植入术治疗,共10人(10眼)。观察指标CCRG 81045: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瞳孔直径、前房深度、500μm处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前房夹角(ACA)、人工晶状体偏斜量及偏斜度、眩光评估。所选取的患者都是已接受了3个月的随访。将上述观察指标进行量化评估,比较观察指标在试验组、对照组的组内及组间术前及术后的差异。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术前与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瞳孔直径、前房深度、AOD500(鼻侧、下方、颞侧)、ACA(鼻侧、下方、颞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伴IOL植入术+瞳孔成形术可以使伴瞳孔散大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力提高,眼压下降,瞳孔缩小,前房加深,鼻侧、下方、颞侧房角开放。对照组术前与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鼻侧AOD500、鼻侧AC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购买LGX818化伴IOL植入术可以使伴瞳孔散大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力提高,眼压下降,前房加深,鼻侧房角开放。但对照组术前与术后的瞳孔直径、下方AOD500、颞侧AOD500、下方ACA、颞侧AC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瞳孔直径、前房深度、AOD500(鼻侧、下方、颞侧)、ACA(鼻侧、下方、颞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人工晶体偏斜量及偏斜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瞳孔直径、AOD500(鼻侧、下方、颞侧)、ACA(鼻侧、下方、颞侧)、眩光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成形术可以使伴瞳孔散大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瞳孔缩小,鼻侧、下方、颞侧房角开放程度增加,并可以改善患者眩光的主观感受。结论:瞳孔成形术可以有效缩小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散大的瞳孔,改善患者眩光的主观感受,提高患者的视觉生活质量。瞳孔成形术能重新开放前房角,阻止房角的再粘连,有利于眼压的长期控制。

角结膜板层移植术与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猫角膜溃疡的对比研究

深层角膜溃疡作为宠物临床中常见的眼科疾病,除常规用药治疗外,结膜瓣遮盖术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手术方案。但由于其恢复后透明度较差会影响动物视力,因此如何在保持角膜透明度的同时治愈角膜溃疡成为宠物医疗中的迫切需要。本研究对结膜瓣遮盖术和角结膜板层移植术通过对术后角膜浑浊度、上皮缺损面积、角膜水肿、疗效、愈合时间以及手术时长等多方面评分进行比较。实验中选取12只角膜完全健康无其他疾病的实验动物,双眼角膜溃疡人CHIR-99021浓度工造模后分别对左眼进行结膜瓣遮盖术,右眼进行角结膜板层移植术。术后动物在同等环境下使用抗生素滴眼液、自体血清、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进行治疗,同时配合使用全身性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长、术后角膜浑浊度、新生血管、上皮缺损面积、角膜水肿、愈合时间及有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角结膜板层移植术组与结膜瓣组相比,在术后3周内角膜水肿评分显著高于结膜瓣组,在愈合时间和上皮缺损面积与结膜瓣组基本一致,角膜浑浊度术后4周后板层移植组极显著低于SMRT PacBio结膜瓣组,并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在同一操作人员情况下完成的手术,两种手术时长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角结膜板层移植术可应用于猫角膜溃疡MC3 IC50的临床治疗,并且能够有效促进角膜的愈合,保证角膜的透明度,为宠物临床角膜溃疡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基于时效性激励理念的心理护理在脑出血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基于时效性激励理念的心理护理在脑出血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9月—2022年9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合并高血压患者218例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心理护理组,各10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脑出血合并高血压患者常规围术期护理,心理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基于时效性激励理念的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BMN 673配制的心理弹性、睡眠质量、生活质量水平差异。结果 术后2周,心理护理组坚韧性评分(18.77±2.04)分、乐观性评分(16.39±2.78)分、力量评分(18.43±3.20)分等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1、3.591、2.409,P<0.05)。术后2周,心理护理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分为(10.61±1.88)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2,P<0.05)。术后2周,心理护理组健康调查简表(Hepatic stellate cell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各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时AM-2282效性激励理念的心理护理应用于脑出血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可有效增强患者的心理弹性、优化睡眠质量、提升生活质量,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模式。

非冠心病胸痛患者知觉压力与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背景: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mental stress 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MSIMI)是指患者在心理应激下发生的心肌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可使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知觉压力是指患者感受到的压力,高知觉压力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相关,在MSIMI人群中也观察到了知觉压力的升高。然而既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冠心病人群,且相关结论并未得到广泛认可。本研究通过评估在无冠心病的胸痛患者中,MSIMI的发生率及知觉压力状况,探究知觉压力与MSIMI的相关性以及可能的机制,以期为MSIMI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目的:探究非冠心病的胸痛患者中,知觉压力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心理应激性心CX-5461 IC50肌缺血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方法:病例取自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因胸痛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中心的患者,经纳排除标准共选取154人。其中男性61例,女性93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指标及中国知觉压力(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评分,分析知觉压力的人群分布特征,行精神压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其分为MSIMI组(52例)及非MSIMI组(102例)。比较两组间心率、血压、炎症及凝血等指标的差异,分析知觉压力与MSIMI的相关性,探究其可能的致病机制。结果:1.在非冠心病的胸痛患者中,高知觉压力组46人,低知觉压力组108人,高知觉压力组女性患者占比更高,P=0.025。其余年龄、收入情况、受教育情况、婚姻状况、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用药史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MSIMI组的女性占比高于非MSIM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两组间年龄、收入情况、受教育情况、婚姻状况、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及用药史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MSIMI组的心率、脑钠肽的氮末端-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www.selleck.cn/products/repsox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及D-二聚体(D-dimer,D-D)水平明显高于非MSIM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血清高敏肌钙蛋白I…

基于数据挖掘平台的韩世荣名老中医治疗白癜风的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系统,归纳总结韩世荣名老中医治疗白癜风的理论思想及临证用药经验,寻找其中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0软件,收集陕西省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经韩世荣名老中医诊治且诊断明确的白癜风患者门诊病案,对录入的处方进行药物频次统计、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组方规律及关联规则分析、复Genetic characteristic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综合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处方数819个,含括中药数122味。按频次排序,频次较高的药物有补骨脂、炒白术、茯苓、黄芪、炒薏苡仁等。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上则以脾、肝、肾为主。常用高频次药对有“炒白术-补骨脂“”补骨脂-茯苓”“炒白术-茯苓”等。聚类分析得出新方9首,功效以益气健脾、清热祛selleck产品湿、滋补MLN4924肝肾为主。结论 韩教授认为白癜风核心病机为内火所导致的气血失调,治疗重点在于“敛肌腠之热”,以“甘温除热”“引火归元”为法,用药多以白术、黄芪、党参等补中升阳,以附子、干姜、肉桂等助肾收敛元阳。施用茯苓、薏苡仁使邪从膀胱祛,强调补泻结合,祛邪不伤正的原则。

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KPT-330临床试验压脑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1年6月岑溪市long-term immunogenicity人民医院治疗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研究组采用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手术前和术后SB203580说明书3周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手术3周后颅内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周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为84.0%,高于对照组的56.0%(P<0.05)。结论 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微创、高效的特点,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且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较小,能改善预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