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水稻DMP家族基因的单倍体诱导能力,为单倍体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筛选与ZmDMP基因高同源和在花粉中高表达的水稻DMP家族同源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利用CRISPR/Cas9多基因编辑技术,在籼粳杂交稻“春优84”中对筛选的DMP家族基因和单倍体诱导基因OsMTL创制单基因敲除以及多基因组合敲除突变体;对突变体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花粉育性鉴定;调查统计转基因T_(0)材料的结实率和单倍体诱导率。【结果】在水稻RAP-DB数据库中共检索到13个玉米单倍体诱导基因ZmDMP的同源基因。OsDMP1和OsDMP2与ZmDMP同源性最高,相似度分别为41.24% 和37.32%;OsDMP1和OsDMP3在花药中表达量最高。因此,选择OsDMP1、OsDMP2、OsDMP3基因为候选基因。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OsDMP1、OsDMP2、OsDMP3的单基因敲除和组合敲除突变体(osdmp1、osdmp2、osdmAZD9291作用p3、osdmp1-osdmp2、osdmp1-osdmp3、osdmp1-osdmp2-osdmp3),OsMTL单基因敲除突变体(osmtl),以及OsDMP1、OsDMP2、OsDMP3与OsMTL基因的组合敲除突变体(osmtl-osdmp1、osmtl-osdmp2、osmtl-osdmp3、osmtl- osdmp1-Hepatocytes injuryosdmp2、osmtl- osdmp1-osdmp3、osmtl- osdmp1-osdmp2-osdmp3)。表型考察发现,相比较野生型,所有突变体的植株形态和花粉育性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而仅在包含osmtl的单基因敲除和多基因组合敲除突变体中结实率发生显著下降。单倍体鉴定结果显示,OsDMP1、OsDMP2、OsDMP3和OsMTL组合突变的单倍体诱导效率分别为0.4% ± 0.6%、2.6% ± 2.8%、1.4% ± 0.6%、1.5% ±1.3%、2.1% ± 2.4%、2.2% ± 0.6%,与osmtl突变体(1.5% ± 0.5%)无显著差异。然而,当OsDMP家族基因单个突变或多个组合突变时均无单倍体产生。【结论】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创制了水稻OsDMP1、OsDMP2、OsDMP3、OsMTL单基因和多基因组合敲除突变体,发现了OsDMP1、OsDMP2和OsDMP3均无独立单倍selleckchem Y-27632体诱导能力,也不能提升OsMTL基因的单倍体诱导效率。本研究促进了对水稻中OsDMP同源基因的了解,为后续单倍体诱导基因研究提供参考。
宣肺解痉方调控NF-κB信号通路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水平的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宣肺解痉方对支气管哮喘患者NF-κB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改善哮喘患者气道炎症水平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河北省中医院呼吸科门诊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biomimetic transformation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宣肺解痉方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及ACT、AQLQ评分,检测肺功能(FEV_1、FEV_1%、FEV_1/FVC),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4、TNF-α、NF-κB P65、IκB-α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AZD1152-HQPA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IL-4、TNF-α、NF-κB P65水平显著降低,ACT评分、AQLQ评分、FEV_1、FEV_1%、FEV_1/FVC、IκB-α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宣肺解痉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RSL3配制续期患者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气道炎症,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信号有关。
青蒿琥酯通过诱导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依赖型线粒体自噬而逆转肝癌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
研究目的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为肝癌)的一线药物。不幸的是,晚期肝癌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常常限制其治疗效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青蒿琥酯(Artesunate)是一种有前景的候选肝癌治疗药物。然而,青蒿琥酯能否逆转肝癌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整合“化学生物学探针钓靶”、“转录组表达谱数据挖掘”、“生物分子网络拓扑计算”及“临床-动物-细胞”Tissue biopsy多维度实验验证,旨在阐释肝癌对索拉非尼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客观评价青蒿琥酯逆转肝癌对索拉非尼耐药的药效,并明确其作用特点和机制。研究方Panobinostat细胞培养法1.“青蒿琥酯抗肝癌靶标-索拉非尼耐药相关基因-索拉非尼抗肝癌靶标”网络构建及挖掘(1)通过化学生物学探针钓靶实验,鉴定青蒿琥酯抗肝癌直接作用靶标谱。(2)从GEO数据库(GSE143235)中收集临床来源对索拉非尼治疗敏感(药敏)和出现耐受(耐药)的肝癌组织转录组表达谱芯片数据,通过组间差异表达数据分析,获得肝癌索拉非尼耐药相关基因集。(3)采用Python爬取代码,从高质量文献及数据库中收集已知的索拉非尼抗肝癌作用靶标谱。(4)利用上述药物靶标、疾病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构建“青蒿琥酯抗肝癌靶标-索拉非尼耐药相关基因-索拉非尼抗肝癌靶标”互作网络,并通过网络拓扑特征计算和功能挖掘,分析青蒿琥酯逆转肝癌对索拉非尼耐药性的潜能及其作用机制。2.利用临床生物样本,考察青蒿琥酯逆转肝癌索拉非尼耐药的直接作用靶点–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 1 相似蛋白 2(Actin Filament Associated Protein 1 Like 2,AFAP1L2)与肝癌恶性进展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1)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集100例肝癌患者的99个肝癌组织样本和18个癌旁非癌肝脏组织样本,均经病理学鉴定和确认。(2)采用RT-qPCR检测肝癌组织及癌旁非癌肝脏组织中AFAP1L2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3)利用Kaplan Meier-plotter在线数据库所收录的364例肝癌临床样本转录组表达谱芯片数据,开展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分析,全面评价AFAP1L2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3.利用肝癌索拉非尼耐药细胞株和动物模型,客观评价青蒿琥酯逆转肝癌对索拉非尼耐药性的药效和作用特点(1)基于“药物梯度浓度递增法”,采用索拉非尼持续诱导HepG2细胞9个月以上,建立索拉非尼耐药细胞模型HepG2R,并通过细胞毒性、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耐药细胞是否构建成功。此外,将3.5 μM索拉非尼和25 μM青蒿琥酯联合给药干预HepG2R细胞,并开展细胞毒性、细胞增殖、凋亡等实验评价青蒿琥酯逆转肝癌耐药细胞对索拉非尼耐药性的药效。(2)采用慢病毒表达载体建立AFAP1L2稳定敲低或过表达的HepG2细胞系,并给予3.5 μM索拉非尼干预处理,进而开展细胞毒性、细胞增殖、凋亡等实验,考察AFAP1L2敲低或过表达后HepG2细胞对索拉非尼耐药性的变化。进一步采用25 μM青蒿琥酯处理上述细胞系,并开展相同的检测实验,考察青蒿琥酯逆转肝癌耐药细胞对索拉非尼耐药性是否依赖于抑制AFAP1L2。(3)采用线粒体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CQ)和青蒿琥酯同时处理肝癌耐药细胞HepG2R,开展细胞毒性、细胞增殖、凋亡等实验,考察青蒿琥酯逆转肝癌索拉非尼耐药细胞耐药性的药效,并从反向验证青蒿琥酯逆转索拉非尼耐药是否依赖于激活线粒体自噬。(4)基于肝脏原位癌裸鼠模型,持续3周口服给予30 mg/kg/2天的索拉非尼诱导造模,构建对索拉非尼耐药的肝脏原位癌动物模型,并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及Micro PET/CT、Kaplan-Meier生存分析、H&E染色、肝脑指数、肝脏大体拍照等方法,评价耐药动物模型构建是否成功。进一步,将30 mg/kg/2天的索拉非尼和低剂量的青蒿琥酯(30 mg/kg/2天)或高剂量的青蒿琥酯(60 mg/kg/2天)联合给药干预索拉非尼耐药动物,同样采用上述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及Micro PET/CT等方法,考察青蒿琥酯逆转肝癌耐药动物对索拉非尼耐药性的药效。(5)基于对索拉非尼药敏的肝脏原位癌动物模型,采用与上述耐药动物模型相同的给药分组、给药剂量和检测方法,考察青蒿琥酯能否增强索拉非尼对药敏动物肿瘤的抑制作用。4.利用肝癌索拉非尼耐药细胞株和动物模型,验证青蒿琥酯逆转肝癌对索拉非尼耐药性的作用靶点和机制(1)基于索拉非尼耐药细胞模型HepG2R,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双染及 CO-IP(co-inmunoprecipitation)等方法,检测 AFAP1L2/SRC(SRC Proto-Oncogene,Non-Receptor Tyrosine Kinase)/FUNDC1(FUN 14 Domain Containing 1)信号轴和线粒体自噬在肝癌索拉非尼耐药细胞中的调控作用方式和活性变化趋势。此外,将3.5 μM索拉非尼与25μM的青蒿琥酯联合给药处理HepGselleck Tezacaftor2R,采用 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双染、Pulldown-wb、细胞热转移(Cellular Thermal Shift Assay,CETSA)、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等实验,检测青蒿琥酯对耐药细胞中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和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作用,明确青蒿琥酯逆转肝癌对索拉非尼耐药性的作用靶点和机制。(2)基于AFAP1L2稳定敲低或过表达的HepG2细胞系,并给予3.5 μM索拉非尼处理,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双染检测AFAP1L2敲低或过表达后HepG2细胞内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和线粒体自噬的变化。进而采用25 μM的青蒿琥酯干预处理上述细胞系,同样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双染等方法,检测青蒿琥酯对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和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作用,反向验证青蒿琥酯逆转索拉非尼耐药是否依赖于调控AFAP1L2。(3)基于对索拉非尼耐药的肝脏原位癌动物模型,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等检测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和线粒体自噬在肝癌索拉非尼耐药动物中的调控作用方式和活性变化趋势。进一步,将30 mg/kg/2天的索拉非尼和低剂量的青蒿琥酯(30 mg/kg/2天)或高剂量的青蒿琥酯(60 mg/kg/2天)联合给药干预索拉非尼耐药动物,同样采用上述检测方法检测青蒿琥酯对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和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作用,明确青蒿琥酯逆转肝癌对索拉非尼耐药性的作用靶点和机制。(4)基于对索拉非尼药敏的肝脏原位癌动物模型,采用与上述耐药动物模型相同的给药分组、给药剂量和检测方法,检测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和线粒体自噬在肝癌索拉非尼药敏动物中的调控作用方式和活性变化趋势,以及索拉非尼联合青蒿琥酯干预药敏动物后,上述信号轴和线粒体自噬的改变,以明确青蒿琥酯增强索拉非尼抑制肝癌的作用靶点和机制。研究结果1.青蒿琥酯可能通过靶向调控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以及线粒体自噬来干预索拉非尼耐药(1)通过化学生物学探针钓靶实验,共鉴定出青蒿琥酯抗肝癌直接作用靶标蛋白质58个;通过临床转录组学数据挖掘,共获得肝癌索拉非尼耐药相关基因141个;从高质量文献及数据库中,共收集到已知索拉非尼抗肝癌作用靶标蛋白质53个;将上述药物靶标蛋白质的ID均转换为其编码基因的Official Gene Symbol,便于后续整合分析。(2)通过构建“青蒿琥酯抗肝癌靶标-索拉非尼耐药相关基因-索拉非尼抗肝癌靶标”互作网络及网络拓扑特征计算和功能挖掘,发现青蒿琥酯可能通过调控其直接靶标AFAP1L2,干预索拉非尼作用靶标SRC及其下游的线粒体自噬激活关键蛋白FUNDC1,进而影响线粒体自噬环节,并发挥其逆转肝癌索拉非尼耐药性的作用。2.AFAP1L2与肝癌患者恶性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1)经组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FAP1L2在肝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非癌肝脏组织(p<0.05)。(2)根据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分析,结果发现,AFAP1L2高表达的肝癌患者,其总体生存期显著短于AFAP1L2低表达的肝癌患者,即AFAP1L2的高表达预示着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p<0.05)。3.青蒿琥酯可逆转肝癌耐药细胞和耐药动物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1)肝癌细胞经过索拉非尼持续诱导后,其对索拉非尼的IC50明显提高,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凋亡率明显降低,细胞多药耐药相关标志基因的表达量明显提高,说明索拉非尼耐药细胞构建成功。进一步,采用3.5μM索拉非尼和12.5 μM、25 μM及50μM剂量的青蒿琥酯联合给药干预索拉非尼耐药细胞后,发现青蒿琥酯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耐药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耐药细胞凋亡,并逆转耐药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2)肝癌细胞HepG2稳定过表达AFAP1L2后,其对索拉非尼的IC50明显提高,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凋亡率明显降低,均与敲低AFAP1L2的肝癌细胞表征相反,说明AFAP1L2高表达可诱导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进一步,采用青蒿琥酯干预处理上述细胞后,发现青蒿琥酯对过表达AFAP1L2的HepG2细胞增殖活性及其凋亡的影响均明显减弱,说明青蒿琥酯逆转索拉非尼耐药依赖于抑制AFAP1L2。(3)采用线粒体自噬抑制剂氯喹和青蒿琥酯同时处理肝癌耐药细胞,发现氯喹明显减弱了青蒿琥酯激活的线粒体自噬,并降低了青蒿琥酯对耐药细胞增殖的抑制和凋亡的诱导作用,说明青蒿琥酯逆转索拉非尼耐药依赖于激活肝癌细胞的线粒体自噬。(4)肝癌模型组和索拉非尼耐药组动物的肝脏肿瘤持续增长,索拉非尼药敏组动物肝脏肿瘤持续减少或不变;H&E染色结果表明,肝癌组和耐药组动物肝脏组织中出现肿瘤灶、坏死区域、空泡样细胞以及炎性浸润,药敏组则明显减轻;肝脑指数结果表明,药敏组动物肝脑指数明显小于肝癌组,耐药组动物肝脑指数明显大于药敏组,并接近肝癌组甚至大于肝癌组;肝脏大体照片也显示耐药组动物肝脏组织上出现大量的肿瘤及结节;上述结果表明,索拉非尼耐药动物模型构建成功。(5)索拉非尼与低、高剂量青蒿琥酯联合干预均可有效抑制索拉非尼耐药裸鼠肿瘤的生长,并显著延长了耐药组裸鼠的总体生存期(p<0.05);从病理层面的观察结果表明,耐药动物经索拉非尼和低、高剂量青蒿琥酯组合干预后,肝脏组织肿瘤灶明显缩小,坏死区域及空泡样细胞明显减少,炎性浸润明显减轻;由肝脑指数和肝脏大体照片结果可知,索拉非尼和低、高剂量青蒿琥酯组合干预可显著减少耐药动物肝脏的肿瘤数量和肝脑比值(p<0.05)。(6)索拉非尼与低、高剂量青蒿琥酯联合干预索拉非尼药敏的肝癌动物模型,其肿瘤生长状态、总体生存期、组织病理学改变、肿瘤数量及肝脑比值的变化趋势均与(5)相同,说明青蒿琥酯除了可以显著增强索拉非尼对耐药组织的抑制作用,也可以显著增强索拉非尼对药敏组织的抑制作用(p<0.05)。4.青蒿琥酯逆转肝癌耐药细胞及耐药动物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与其靶向调控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环节密切相关(1)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染结果表明,索拉非尼耐药细胞中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高表达,且线粒体自噬被抑制。此外,CO-IP结果表明,AFAP1L2可直接结合SRC。采用索拉非尼与不同剂量的青蒿琥酯联合给药处理耐药细胞,青蒿琥酯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耐药细胞中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同时过度激活被抑制的线粒体自噬。此外,Pulldown-wb、细胞热转移、表面等离子共振等实验结果表明,青蒿琥酯可直接抑制AFAP1L2蛋白表达。(2)基于AFAP1L2稳定敲低或过表达HepG2细胞系的实验结果表明,将AFAP1L2敲低或过表达后,AFAP1L2下游分子SRC和FUNDC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或升高,且线粒体自噬水平呈现相反的趋势。进一步采用青蒿琥酯干预上述细胞系,青蒿琥酯对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的抑制作用和对线粒体自噬的诱导作用明显减弱,上述结果表明青蒿琥酯对SRC/FUNDC1信号轴和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作用均依赖于AFAP1L2。(3)基于索拉非尼耐药动.物模型的实验结果表明,耐药动物的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被显著上调,而线粒体自噬则被显著抑制,与基于耐药细胞模型结果一致(p<0.05)。采用索拉非尼与低、高剂量青蒿琥酯联合给药干预耐药动物,青蒿琥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耐药组织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成员分子的表达水平,并显著增强其线粒体自噬水平,可见,青蒿琥酯可以显著抑制耐药动物中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且过度激活被抑制的线粒体自噬(p<0.05)。(4)基于索拉非尼药敏动物模型的实验结果表明,索拉非尼与低、高剂量青蒿琥酯联合干预药敏动物后,青蒿琥酯同样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药敏组织中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成员分子的表达水平,并显著增强其线粒体自噬水平,可见,青蒿琥酯除了可以显著抑制耐药动物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的活性,且过度激活被抑制的线粒体自噬(p<0.05),还可以抑制药敏动物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且过度激活线粒体自噬。研究结论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耐药性的产生与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所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途径抑制密切相关。青蒿琥酯通过干预AFAP1L2/SRC/FUNDC1信号轴,过度激活耐药细胞的线粒体自噬,并诱导其凋亡,从而发挥其逆转肝癌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
急危重症患儿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后并发急性肾损伤与院内死亡的关系分析
目的 观察急危重症患儿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24、48 h急性肾损伤(AKI)发生情况及AKI分级,探讨ECMO治疗后并发AKI与院内死亡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3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ECMO治疗的80例急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ECMO治疗24、48 h时AKI发生情况及AKI分级,记录住院死亡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性别比例、年龄、疾病种类、机械通气时间、ECMO方式、ECMO治疗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AKI发生率;记录2组ECMO治疗24 h血钠、血钾、血肌酐、血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动脉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接受ECMO购买Berzosertib治疗的急危重症患儿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ECMO治疗24 h时发生AKI 54例,其中AKI 1级17例,AKI 2级18例,AKI 3级19例。ECMO治疗48 h时发生AKI 51例,其中AKI 1级16例,AKI 2级9例,AKI 3级Decitabine分子式26例。28例行CRRT治疗。(2)80例中成功撤机45例,住院期间死亡38例。生存组ECMO治疗24 h血小板计数[(169.55±92.97)×10~9/L]高于死亡组[(121.06±93.26)×10~9/L](t=2.326,P=0.023),血钠[137.10(134.25,141.05) mmol/L]低于死亡组[139.70(136.90,145.60) mmol/L](U=-2.115,P=0.034),ICU治疗时间[20.00(16.00,28.50)d]、住院时间[31.00(24.00,43.50)d]长于死亡组[8.00(5.00,12.00)、8.50(5.00,12.25)d](U=6.018,P<0.001;U=-6.627,P<0.001),ECMO治疗24 h AKI发生率(52.38%)、aortic arch pathologiesCRRT治疗率(16.67%)均低于死亡组(84.20%、55.26%)(χ~2=13.800,P=0.003;χ~2=13.063,P<0.001),性别比例、年龄、疾病种类、ECMO方式、ECMO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ECMO治疗48 h AKI发生率及生存组ECMO治疗24 h时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平均动脉压、血钾、血肌酐及白细胞计数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ECMO治疗24 h血钠≥146.67 mmol/L(HR=2.965,95%CI:1.488~5.910,P=0.002)、AKI 3级(HR=4.808,95%CI:1.792~12.901,P=0.002)是接受ECMO治疗的急危重症患儿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危重症患儿接受ECMO治疗24 h发生AKI 3级、血钠≥146.67 mmol/L者院内死亡风险增大。
“循经取穴”启动乳腺增生大鼠目标细胞响应特征的机制研究
目的通过以足阳明胃经的经脉病候“乳腺增生病”为疾病研究载体,利用蛋白组学技术研究“循经取穴”针刺对乳腺增生大鼠的影响,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阐述“循经取穴”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从造模成功的大鼠中随机选取20只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每组各10只,另外选取10只普通SD雌性大鼠作为空白组。对针刺组、模型组大鼠进行针刺干预,针刺组大鼠选取足阳Blebbistatin IC50明胃经的足三里、梁丘和下巨虚为主穴,模型组大鼠选取督脉的百会、风府和大椎为主穴。两组大鼠针刺干预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行针时间为1分钟,施平补平泻法,频率1次/2s,连续治疗10次。在造模前,造模后和针刺治疗ABT-263化学结构结束后测量大鼠乳头的高度、直径;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乳腺病理变化情况,观察针刺干预前后各组大鼠乳腺组织病灶细胞的病理变化;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E2和P值;运用i TRAQ技术研究各组之间的差异蛋白情况。结果1、针刺干预前,针刺组大鼠乳头高度明显升高,直径增加(P<0.05);血清E2水平升高、P水平下降(P<0.05);HE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乳的腺泡腔、导管增多,腺泡上皮出现增生;经针刺干预后,针刺组大鼠乳头高度明显降低,乳头直径明显缩小(P<0.05);血清E2水平降低、P水平升高(P<0.05);HE染色发现乳腺腺泡数目减少,腺泡萎缩,腺腔内分泌物减少。2、各组大鼠乳腺组织差异蛋白的筛选与鉴定:(1)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分别鉴定出4655、5126、5110种不同蛋白;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218个蛋白上调、243个蛋白下调;模型组与针刺组相比,52个蛋白上调,38个蛋白下调。(2)经综合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和针刺组的差异蛋白结果发现有4个差异蛋白。3、各组差异蛋白的富集分析:(1)GO功能分析发现,BP分析过程中发现模型组对比空白组的差异蛋白都主要参与肌节组织、肌原纤维组装、自愿骨骼肌收缩;针刺组对比模型组的差异蛋白都主要参与Fc Rn免疫球蛋白受体介导的上皮细胞Ig G免疫球蛋白转运、抗原加工和内源性肽抗原通过MHC I类通过内质网途径呈递TAP依赖、通过MHC Ib类抗原加工和呈递外源性肽抗原。CC的分析过程中发现,模型组对比空白组的差异蛋白主要位于心肌肌原纤维、M带、肌节;针刺组对比模型组的差异蛋白主要位于MHC I类蛋白复合物、MHC I类肽负载复合物、氢:钾交换ATP酶复合物。MF的分析过程中发现,模型组对比空白组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肌肉结构组成、G蛋白激活的内向整流钾通道活性、鞘氨醇N-酰基转移酶活性;针刺组对比模型组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TAP2绑定、β-2-微球蛋白结合、TAP绑定。(2)通过KEGG分析发现:在模型组对比空白组中,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糖酵解/糖异生、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中,在针刺组对比模型组中,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等通路中。(3)PPI结果显示模型组对比空白组的差异蛋白主要有IMP4、PNO1、GNL3L等;针刺组HCV infection对比模型组的差异蛋白主要为CREBBP、ACTG2、SEC61A1等。结论“循经取穴”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效果明显,在表观、病理及生化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通过蛋白组学分析“循经取穴”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是从多个系统、多通路对机体进行整体调控,从而治疗乳腺增生病。其机制可能是(1)通过上调PDXDC1蛋白对磷脂和鞘脂的活性和代谢形成抑制,从而抑制乳腺增生;(2)通过上调METTL9,激活抑制乳腺增生因子的重要基因;(3)通过下调LYZ2,改变乳腺周围的神经炎症状态;(4)通过下调LARP 1,通过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结合而作为辅因子使RNA降解,引起乳腺增生细胞的分裂和凋亡,从而治疗乳腺增生病。
自身免疫疾病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后并发结核病33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后并发结核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广州市胸科医院收治的33例应用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后并发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32岁,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及气管镜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常见临床表现为咳嗽(26/33)、咳Elexacaftor抑制剂痰(23/33)、Effets biologiques发热(17/33)。发病多见于肺结核(32/33)、支气管结核(15/33)、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结核(11/33)。结核菌双侧全肺播散(21/33),结核菌肺内组织(支气管、纵隔肺门淋巴结、胸膜)播散(19/33),肺外结核(18/33),肺结核伴肺内组织或肺外结核(26/33)。血CD4+T淋巴细胞检测正常(23/33),血IGRA检测阳性(27/33)。肺部影像学粟粒性结节(8/33)。淋巴结组织病理为不典型肉芽肿结节。抗结核治疗疗程8~32个月。死亡1例。结论 自身免疫疾病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后并发结核病患者以双肺病灶多见,易播散到肺内组织及全身多个器官,免疫功能下降,多需延长治疗疗程,经综合治疗多预PCI-32765后良好。
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DcR3、GDF-15、HBP水平及其对病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究老年重症肺炎(SP)合并呼吸衰竭(RF)患者血清诱骗受体3(DcR3)、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肝素结合selleck ABT-263蛋白(HBP)水平及其对病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在本院就诊治疗的老年SP合并RF患者128例为观察组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低危组42例、中危组54例和高危组32例,再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98例和死亡组30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治疗的未合并RF的老年SP患者128例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DcR3、GDF-15、HB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老年SP合并RF患者血清DcR3、GDF-15、HBP与TNF-α、IL-6、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MCC950小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SP合并RF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genetic mutationDcR3、GDF-15、HBP水平在预测老年SP合并RF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DcR3、GDF-15、HBP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老年SP合并RF患者血清DcR3、GDF-15、HBP水平随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加重而呈现逐渐升高趋势(P<0.05);死亡组老年SP合并RF患者血清DcR3、GDF-15、HBP、TNF-α、IL-6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较生存组均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SP合并RF患者血清DcR3、GDF-15、HBP水平与TNF-α、IL-6、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DcR3、GDF-15、HBP均为老年SP合并R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DcR3、GDF-15、HBP水平预测老年SP合并RF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0.841、0.804,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43,均优于其单独预测(Z=2.258、2.303、2.653,P<0.05)。结论 老年SP合并RF患者血清DcR3、GDF-15、HBP水平均显著升高,且随其病情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三者联合在预测老年SP合并RF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结直肠癌KRAS、NRAS、BRAF突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价值
目的:评估结直肠癌患者KRAS、NRAS和BRAF的基因突变状态、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价值,为结直肠癌患者的基因检测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结直肠外科接BMS-907351采购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数据。收集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组织学、淋巴血管浸润、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肿瘤分型、肿瘤TNM分期等。由吉大二院病理科专家基于UICC/AJCC第8版的TNM肿瘤分期标准评定病理特征和临床分期。在吉大二院精准医学中心使用突变阻滞扩增系统PCR(ARMS-PCR)技术检测KRAS基因、BRAF基因和NRAS突变的突变状态。使用统计学分析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价值。结果:(1).KRAS基因突变占全部结直肠癌患者的40.2%(68/169),其中突变率相对较高的是G12D(15.4%)、G12V(9.4%)和G13D(8.8%)。BRAF V600E突变率为4.7%(8/169)。(2).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显示,KRAS突变患者相较于KRAS野生型患者有着更高的神经浸润和粘液腺癌比例(P<0.05);KRAS突变亚型G12D、G12V和G13D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没有差异。(3).NRAS与临床病理特征没有显著相关性。(4).BRAF基因突变与右半结肠癌,N分期更高,更高的脉管浸润率相关(P<0.05)。(5).预后分析表明KRAS基因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更差(P<0.005)。(6).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KRAS突变、患者性别以及患者年龄PORCN抑制剂大小和肿瘤部位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1)KRAS基因突变型率为40.2%,BRAF和NRAS的突变率为4.7%。(2)KRAS突变的位点中,突变率相对较高的是G12D(15.4%)、G12V(9.4%)和G13D(8.8%)。(3)NRAS突变位点中,3号外显子上的Q61R(2.2%)突变率最高。(4)肿瘤神经浸润,粘液腺癌与KRAS突变率显著相关。右半结肠癌与BRAF突变显著相关。NRAS与临床病理特征没有显著相关性。(5)生存分析显示,KRAS是CRC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KRAS状态是与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
TGFBR1信号通路在红花及其活性成分杨梅素治疗血管重塑中的作用研究
研究背景:病理性血管重塑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和迁移介导的新内膜形成是血管重塑的病理特征之一,也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再狭窄的常见病理基础。据报道,红花及其活性成分杨梅素具有抗AS的作用。但红花及杨梅素对VSMCs增殖、迁genetic evaluation移及新内膜增生(Neointimalhyperplasia,NIH)的影响尚未明确。目的:我们研究了红花和杨梅素对NIH的影响,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TGFBR1)信号在其抗AS和再狭窄作用中的潜在作用。方法:采用C57小鼠左侧颈总动脉(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LCCA)结扎建立血管损伤诱导的NIH模型观察红花提取物对新生内膜的形态学改变及对TGFBR1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CCK8、EdU荧光标记法、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法、Western Blotting(WB)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杨梅素对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及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7R5)的增殖、迁移及对TGFBR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采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MD)、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SPRi)、TGFBR1 激酶活性测定技术评价杨梅素与TGFBR1受体的相互作用;进一R428浓度步将编码人TGFBR1基因的腺相关病毒转染至HASMC及A7R5中使其过表达TGFBR1。采用CCK8、EdU荧光标记法、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法、WB法检测杨梅素对过表达TGFBR1的VSMCs细胞Lorlatinib分子量增殖、迁移的影响,验证TGFBR1信号通路在杨梅素抑制VSMCs增殖及迁移中的作用;在体内,采用C57小鼠LCCA结扎模型观察杨梅素对新生内膜的形态学改变及对TGFBR1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红花提取物显著抑制NIH(P<0.01),降低磷酸化TGFBR1、Smad2和Smad3蛋白在LCCA中的表达(P<0.01)。杨梅素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VSMCs的迁移和增殖(P<0.05),抑制CDK4、cyclin D3、MMP2和MMP9蛋白表达(P<0.05)。分子对接发现杨梅素能与TGFBR1蛋白活性结构域结合,其结合能为-9.61 kcal/mol。MD模拟发现TGFBR1能与杨梅素稳定结合。此外,SPR表明杨梅素与TGFBR1的平衡解离常数为4.35 × 10-5 M。TGFBR1激酶活性测定表明杨梅素能直接抑制TGFBR1激酶活性(IC50=56.75μM)。此外,杨梅素剂量依赖性抑制TGFBR1、Smad2和Smad3的磷酸化水平(P<0.05),这种抑制作用被过表达TGFBR1后部分阻断(P<0.05)。TGFBR1过表达部分阻断了杨梅素对VSMCs迁移和增殖的抑制作用(P<0.05)。此外,杨梅素显著抑制NIH(P<0.01),降低磷酸化TGFBR1、Smad2和Smad3蛋白在LCCA中的表达(P<0.01)。结论:本研究首次证明了红花可通过抑制TGFBR1信号通路抑制NIH以及杨梅素通过抑制TGFBR1信号通路抑制NIH和VSMC增殖及迁移。红花及其活性成分杨梅素可作为治疗AS和血管再狭窄的潜在候选药物。
聚焦解决模式联合益生元对改善结直肠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效果研究
目的:调查左半、右半结直肠癌患者不同化疗阶段的不良反应、焦虑抑郁水平、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的状况、变化趋势及差异,分析各指标变化时间节点和特点,为临床构建有预见性的、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探究在常规肿瘤护理基础上,构建聚焦解决模式联合益生元的饮食营养护理干预,从生理和心理两个维度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改善化疗不良反应,达到“人菌双养”。方法:本研究分为观察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两部分。观察性研究:于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在江苏省无锡市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和肿瘤内科共招募128名确诊为原发性结直肠癌的首次化疗患者(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XELOX)或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联合化疗(FOLFOX))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发生位置分组,跟踪随访患者4个化疗疗程,以一般资料调查表、化疗毒性评定、肿瘤生活质量调查表、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为调查工具,并收集患者化疗前及四次化疗后的血液,观察患者骨髓抑制水平、营养水平以及炎症水平,总结结直肠癌患者化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以及焦虑抑郁水平的动态变化特点,并分析左半结直肠癌及右半结直肠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干预性研究:于2022年5月至2022年12月招募63名确诊为原发性结直肠癌的首次化疗患者(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XELOX),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测量工具同观察性研究。对照组(XEL_C)共37人,实施常规肿瘤护理,实验组(XEL_X)共26人,在常规肿瘤护理基础上实施聚焦解决模式联合益生元护理。干预时间:共3个月,在患者首次化疗住院确定方案的第二天进行首次干预,后续在患者第二、三、四次化疗住院的前一天实施干预,共干预4次,每次干预时间大约为30分钟。对两组患者首Ipatasertib试剂次干预前与末次干预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28例病人,入院化疗各阶段均发生化疗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胃肠道不良反应较为常见。骨髓抑制中白细胞水平下降发生率最高。化疗前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下降发生率较高,后期发生率较前期上升。血小板降低发病率较高,并且血小板水平显示T0>T4(P<0.05)。XELOX方案中,化疗后期左半结直肠癌组的血红蛋白显著高于右半结直肠癌组(P<0.05)。胃肠道不良反应中恶心、便秘发生率较高。化疗前期胃肠道症状处于较高水平,后续随着化疗疗程的推进有所缓解。对比左半、右半结直肠癌组,发现恶心在T1阶段形成明显差异(P<0.05),腹泻在T3阶段形成明显差异(P<0.05),胃肠胀气恶心在T2、T4阶段形成明显差异(P<0.05)。营养指标(白蛋白、球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水平)在化疗中期下降,炎症水平随着化疗进程进展升高。化疗期间焦虑水平普遍高于抑郁水平。焦虑抑郁水平化疗初期升高,中后期水平下降。左右半结直肠癌组无明显差异。化疗期间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随着化疗疗程的持续进行,睡眠障碍评分呈现下降趋势。右半结直肠癌组睡眠障碍水平高于左半结直肠癌组(P>0.05)。生活质量中胃肠道症状条目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在化疗初期达到峰值,便秘、腹泻则在化疗中后期达到峰值。其中恶Medullary carcinoma心呕吐、疲倦与T0形成明显差异(P<0.0001)。干预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63人。骨髓抑制中,XELCaptisol_X组的白细胞、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XEL_C组(P<0.05),淋巴细胞的水平也与XEL_C组有差异的趋势(P=0.088)。胃肠道症状中,XEL_C组的恶心发病率高于XEL_X组,两组之间有差异的趋势(P=0.054)。营养指标、炎症水平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干预之后,XEL_C焦虑评分为(1.70±2.22),抑郁评分(1.50±2.05),XEL_X组焦虑评分为(1.69±1.96),抑郁评分(1.39±1.75)。干预组焦虑抑郁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睡眠障碍发生率XEL_C组(35.14%)高于XEL_X组(11.54%),有显著差异(P<0.05)。生活质量中在化疗4个疗程后,XEL_X组失眠程度显著低于XEL_C组(P<0.05)。结论:(1)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均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化疗药物对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损害贯穿整个化疗周期,其中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最为常见。不同化疗阶段的不良反应水平、炎症水平、营养状态、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水平和生活质量呈动态变化的特点,提示护理人员需结合不同化疗时期的不良反应特点,进行整体评估,明确护理要点及重点,给予及时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2)化疗后期,左半结直肠癌患者的骨髓抑制情况优于右半结直肠癌组,左半结直肠癌的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更为严重。两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水平无明显差异。(3)聚焦解决模式联合益生元干预可以通过生理维度、心理维度二者的协同作用显著改善化疗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并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增加化疗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