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患儿临床特点、预后康复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目的:调查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预后康复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为临床实施干预对策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月1日~2021年9月1日收治的86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筛选影响癫痫患儿预后的自变量,选取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统计获取癫痫患儿预后康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3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15.12%;经单因素分析,不同年龄、惊厥持续时间、头颅影Undetectable genetic causes像、药物种类、用药至发作停止时间、空腹血糖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年龄、惊厥持续时间及头颅影像均为癫痫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惊厥持续时间、头颅影像等均会影响癫痫患儿的预后康复效果,护理人员应提高KPT-330对上述因素指标重视,制订针对性护理计划,完善护理措施GW-572016体内,减少不良因素的同时,改善预后效果。

健肝乐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

目的 探讨健肝乐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分散bio-dispersion agent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商丘市立医院收治的8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常规组(各41例)。给予常规组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给予联合组健肝乐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GOT)、总胆红素(T-Bil)]、CB-839抑制剂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Treg/Th17)、不更多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19),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OT、T-Bil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Th17/Treg、Th1/Th2均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肝乐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效果较好,能改善肝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且安全。

我国部分地区风湿免疫病患者预防性抗结核治疗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我国部分地区风湿免疫病患者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的现状,为进一步规范结核感染高风险患者的预防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我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就诊的接受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的风湿免疫病患者,分析患者风湿免疫病的类型及系统受累情况、结核活动危险因素、预防性抗结核治疗方案及活动性结核病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109例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的患者,其中男42例(38.5%),女67例(61.5%);平均年龄(46.5±14.0)岁;患者有13种风湿免疫病类型,以类风湿关节炎(27.5%)、系统性红斑狼疮(22.0%)及强直性脊柱炎(22.0%)为主,以皮肤、关节、肾脏和血液系统受累多见。71.6%的患者合并至少1项结核活动的危险因素,其中14例患者接受了TNF-α拮抗剂治疗,将应用TLiproxstatin-1溶解度NF-α拮抗剂且存在潜伏结核感染风险的患者作为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的目标人群,仅有5例(5/14,35.7%)。101例患者预防性抗结核治疗方案包括1~4种抗结核药物,以应用单药(37/101,36.6%)和二联(38/101,37.6%)方案为主。单药方案中以异烟肼(32/37,86.5%)为主,疗程1~18个月,中位疗程2个月;二联方案中以异烟肼联合利福霉素(30/38,78.9%)为主,疗程1~24个月,中位疗程2个月。2例(1.8%)发生活动性结核病。结论 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尚不规范,建议进一步规范预防性干预的目标人群和干预方案,提升风湿免PF-02341066 NMR疫病患者预防性抗结predictive protein biomarkers核治疗的诊疗水平。

扶正散瘀方结合SOX化疗方案在提高胃癌患者免疫力及对肿瘤标志物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扶正散瘀方ABT-199体外结合SOX化疗方案在提高胃癌患者免疫力及对肿瘤标志物影响的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80例,依据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患者均采用SOX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采用SOX化疗方案+扶正散瘀方治疗,共治疗4个周期。按照实体瘤的疗效标准评估两组治疗后的治疗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CD4+/CD8+,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A125、CA199VP-16价格和CEA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肿瘤bioorthogonal reactions标志物CA125、CA199和CE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散瘀方SOX化疗治疗胃癌效果显著,能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应用价值较高。

基于倾向性评分法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营养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 NEUT)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营养风险的相关性,为营养风险临床评估和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南京市第二医院结核科收治的786例新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24~48 h内的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将其分为无营养风险组(评分<3分)和有营养风险组(评分≥3分),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匹配。通过单因素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匹配后患者的NLR、PLR和NEUT水平与营养风险的相关性。结果:786例患者中,无营养风险组430例(54.71%)、有营养风险组356例(45.29%),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共计335对患者匹配成功。单因素分析IgG2 immunodeficiency结果显示,有营养风险组的NLR、PLR和NEUT水平分别为2.86(1.90,5.06)、169.09(124selleck产品.05,275.53)和3600.00(2690.00,4920.00)个/mm~3,分别高于无营养风险组的2.32(1.64,3.65)、146.49(104.21,220.19)和3390.00(2450.00,4520.00)个/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021,P<0.001;U=-4.021,P<0.001;U=-2.719,P=0.029AMG510细胞培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5的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可能性高于NLR<5的患者[OR(95%CI)=3.061(1.768~5.300),Waldχ~2=17.143,P<0.001]。结论:外周血免疫细胞NLR、PLR和NEUT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营养风险均有一定相关性,其中NLR≥5是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临床进行干预。

磁控胶囊内窥镜与标准视频内窥镜胃部检查的盲法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磁控胶囊内窥镜(MCE)与标准视频内窥镜行胃部检查的检测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行胃部疾病检查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视频内窥镜进行检查,观察组采用MCE进行检查。对比两组胃部息肉、溃疡、胃黏膜下隆PLX-4720生产商起、胃癌等局部病灶检出率,胃内贲门、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幽门等主要结构可视度,吞咽时间、胃腔检查时间和整体检查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MCE检查出局灶性病变47例,检出率为94%,高于标准视频内窥镜检出率(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32,P<Anti-periodontopathic immunoglobulin G0.05)。MCE检查的可视度中贲门100%、胃底100%、胃体100%、胃角94%、胃窦96%、幽门90%,标准视频内窥镜检查的可视度中贲门92%、胃底90%、胃体92%、胃角80%、胃窦96%、幽门88%,MCE检查的可视度优于标准视频内窥镜检查,其中贲门、胃底、胃体及胃角检查可视度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66,x~2=5.263,x~2=4.166,x~2=4.332;P<0.05)。观察组吞咽时间、胃腔检查时间和整体检查时间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7,t=6.930,t=9.634;P<0.05);观察组的诊断灵敏度为97.9%,高于对照组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21,P<0.05);检查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selleck6.00%,对照组为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2,P<0.05)。结论:采用MCE对胃部检查其可视度较好,能够准确的检查出胃部病灶,虽检查时间较长,检查过程中被检查者的接受度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新辅助化疗后行微创根治性手术胃癌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generalized intermediate目的 分析影响新辅助化学药物治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后行微创根治性手术胃癌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以期较为准确地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接受微创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条件的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并以此构建列线图模型。其中主要并发症定义为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及以上者。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Captisol抑制剂haracteristic curve,AUC)和校准曲线分别评价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62例患者,其中65例(18.0%)发生了主要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8岁、体质量指数≥25 kg/m~2、肿瘤长径≥30 mm、手术时间≥300 min及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率≥3.7是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以这些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风险的AUC(95%CI)为0.731(0.662,0.801),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察结果一致性良好(Hosmer-Lemeshow检验:χ~2=9.293,P=0.056)。结论 从本研究结果看,结合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长径、手术时间及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率这几个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将胃癌患者NACT后行微创根治性手术后发生和不发生主要并发症患者区分,并且准Alisertib试剂确性较好。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老年早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选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老年早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75例老年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胃Medicine storage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AMG510细胞培养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水平、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VX-765价格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天,两组患者CEA、NSE、CYFRA21-1、CA125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TNF-α、IL-6、CRP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患者血清CEA、NSE、CYFRA21-1、CA125、TNF-α、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2.63%,与对照组患者的13.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可改善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和并发症总发生率,减轻炎性反应,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发病机制,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E7080采购JNJ-42756493 NMR2周内继发癫痫病人35例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但未继发癫痫的病人35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临床指标、脑血流灌注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两组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Protectant medium)分型、既往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层梗死、多脑叶梗死病人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局部血容量(rCBV)和局部血流量(rCB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病人常见皮层梗死、多脑叶梗死、区域性脑血流量异常变化、炎症反应等。发病危险因素较多,皮层梗死、低rCBV、低rCBF病人发病风险更高。

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营养教育方案构建

目的:本研究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质性访谈、文献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科学、系统的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营养教育方案,以期为完善和优化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营养教育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便利抽样选取202Direct medical expenditure1ICI 46474纯度年11月至2022年5月四川省五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肿瘤科住院的结直肠癌化疗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营养知信行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营养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2.运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对17例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营养知识-信念-行为以及营养教育的真实体验,分析患者的营养教育需求。3.采用文献分析法,结合前期量性和质性研究结果,初步拟定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营养教育方案初稿;运用德尔菲法对方案初稿进行函询,将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营养教育方案终稿。结果:1.共调查四川省五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300例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结果显示营养知信行问卷得分为(59.14±11.37)分,呈低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保险类型、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营养教育是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营养知识的影响因素(P(27)0.01,调整后R~2=0.683)。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月收入是营养信念的影响因素(P(27)0.01,调整后R~2=0.587)。保险类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疾病分期和居住情况是营养行为的影响因素(P(27)0.01,调整后R~2=0.669)。2.根据17例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的质性访谈,提炼出5个主题和15个副主题,主题包括:营养知识掌握不全面、营养信念不坚定、营养行为不规范、营养教育体验不佳、营养教育需求多元化。3.检索共纳入42篇文献,包括指南11篇、专家共识6篇、原始研究18篇、系统评价1篇、综述6篇。两轮函询专家均来自我国西南地区七家三级甲等医院,两轮函询专家人数分别为23名、21名,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46%、91.30%,专家权威系数为0.87、0.89,肯德尔协调系数W分别为0.147、0.224(P(27)0.001)CP-456773使用方法。最终形成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营养教育方案,包括营养教育人员组成、营养筛查与评估、营养教育内容、营养教育形式、营养教育效果评价、营养教育随访6个一级条目,15个二级条目,72个三级条目。结论: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营养知信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患者面临营养知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