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初治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肝纤维化状态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92例AIH患者,根据肝活检结果,分为非晚期纤维化组(n=57)和晚期纤维化组(n=35)。肝纤维化分期评估基于Batts-Ludwig评分系统,其中定义F3、F4期为晚期肝纤维化,F0~F2期为非晚期肝纤维化,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AIH晚期肝纤维化的因素。结果 非晚期纤维化组年龄、IgG、TBil、PT、铁蛋白以及TSI分别为(51.0±11.8)岁、14.9(12.8,18.9)g/L、17.1(11.6,32.7)μmol/L、(12.2±1.0)s、124.3(44.6,305.4)μg/L及33.2(23.0,57.8)%,均低于晚期肝纤维化组的(58.1±9.3)岁、18.5(15.8,24.2)g/L、28.2(15.7,92.7)μmol/L、(13.9±1.2)s、352.7(183.0,740.Fulvestrant6)μg/L及55.0(41.2,69.8)%(P<0.05);而非晚期纤维化组Alb、PLT、转铁蛋白、UIBC以及TIBC分别为(41.0±4.8)g/L、(210.4±36.5)×10~9/L、2.7(2.3,3.2)g/L、39.0(23.4,51.2)μmol/L及64.0(56.5,71.0)μmol/L,分别显著高于晚期肝纤维化组的(38.1±5.1)g/L、(122.3±23.5)×10~9/L、2.4(2.1,2.8)g/L、25.1(16.3,31.4)μmoimmune resistancel/L及55.6(50.7,60.8)μmol/L(P<0.05)。相关性分析可知血清铁与铁蛋白、TSI呈正相关(r=0.44、0.93),与转铁蛋白、UIBC和TIBC呈负相关(r=-0.44、-0.82、-0.2RSL3纯度5);血清铁、铁蛋白和TSI与年龄、TBil和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30、0.49、0.24;0.34、0.39、0.40;0.37、0.52、0.29),而转铁蛋白、UIBC和TIBC与年龄、TBil和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r=-0.41、-0.22、-0.24;-0.38、-0.52、-0.94;-0.36、-0.25、-0.48);血清铁、铁蛋白和TSI与ALT、AST呈正相关(r=0.34、0.45;0.42、0.47;0.33、0.45),而UIBC与ALT、AST呈…
主动脉夹层合并低氧血症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主动脉夹层(AD)合并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 Med、spine oncologyEmbasGSK126说明书e、CENTRA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AD合并低氧血症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2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共计3452例AD患者,其中低氧血症1439例,共纳入23个独立危险因素,AD合并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0.50%~60.97%。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D-二聚体、吸烟史、合并胸腔积液、夹层累及范围均是AD合并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白细胞计数与AD合并低氧血症无关(P>0.05)。结论 年龄、体重点击此处指数、吸烟史、胸腔积液、夹层累及范围、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D-二聚体均是AD合并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可用于识别高危AD合并低氧血症患者,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对转移性大肠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评价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在大肠selleck Crizotinib转移癌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30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采用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观察其生存改善情况及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并对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治Nutrient addition bioassay疗后患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的发生率分别为0、16.7%(5/30)、60.0%(18/30)和23.3%(7/30)。客观缓解率为16.7%,疾病控制率为76.7%。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4.9个月(95%CI:3.757~6.043)和9.0个月(95%CI:4.637~13.363)。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纳差乏力、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等。治疗过程CEA和CA19-9降低与患者PFS和OS的改善显著相关,治疗过程出现手足综合征与患者PFS的改善相关。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用于转移性大肠癌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且毒性可控。selleckchem为了预测阿帕替尼在转移性大肠癌治疗中的长期疗效,筛选特定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GPR19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分析G蛋白偶联受体19(GPR19)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情况,探究GPR19参与PCa进展的机制。方法利用TCGA、Oncomine数据库分析GPR19在PCa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信CP-456773体外息。qPCR及Westernblot检测PCa细胞系中GPR19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验证相关通路中的关键分子,EdU实验验证敲低GPR19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GPR19基因在PCa样本中表达增高,且GPR19基因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无进展生存率、Gleason评分、TNM分期有关。单因素COncologic careox分析显示Gleason评分、TNM分期和GPR19表达是PCa患者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因素。qPCR和Westernblot显示PCa细胞系中GPR19的表达高于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Docetaxel试剂1,敲低GPR19后的PCa细胞增殖能力减弱。通路富集分析发现GPR19参与了PCa的细胞周期调控,实验证实敲低GPR19后PCa细胞中G2M信号检查点上的关键分子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表达降低,通路相关性分析显示GPR19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3(CDKN3)基因相关性最高。结论 GPR19在PCa中表达升高,并与多种临床信息相关,通过G2M信号检查点影响肿瘤细胞增殖,有望成为PCa的潜在治疗靶点。
贵港市覃塘区2年内阳转的艾滋病新发感染病例生存状况分析
目的:分析贵港市覃塘区经过2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大筛查后2年内阳转的艾滋病新发感染病例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贵港市覃塘区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新报告的且最近2年内有过阴性检测记录的艾滋病新发感染病例的死亡概率和生存率,分别计算治疗者和未治疗者的病死率。利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治疗者的病死率为1.8/100人年,未治疗者的FG-4592半抑制浓度病死率为39.6/100人年。总体患者在随访后的第1、第3、第5年的死亡概率和生存率分别为11.98%、6.54%、9.92%和88.02%、74.48%、63.3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和首次CD4~selleckchem+T淋巴细胞≤200个/μL是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贵港市覃塘区2年内阳转的艾滋病新发感染病例生存率较低,有必要在人群中加强宣传、扩大检测范围;早发现Smart medication system、早诊断、早接受抗病毒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存寿命的有效措施。
胃苏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溃疡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胃苏颗粒联合三联疗确认细节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溃疡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72例HP相关胃溃疡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胃苏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治疗),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32(IL-32)、表皮selleckchem NSC 127716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一氧化氮(NO)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HP根除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3immune system2、EGF、TGF-β1水平低于治疗前,NO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IL-32、EGF、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胃苏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胃溃疡可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提高HP根除率,临床疗效较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胃溃疡小鼠背根节神经元兴奋性改变及穴位敏化状态的机制研究
目的:从离子通道动力学角度探Bioactive cement讨胃溃疡小鼠体表穴位敏化与背根节(DRG)中、小型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的关系及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2只、模型组34只(死亡2只)。模型组于胃小弯近幽门处注射冰乙酸到胃壁肌层近黏膜下层复制胃溃疡模型,造模后6 d小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染色液,观察体表渗出点数量、部位及分布规律;HE染色观察小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离体电生理结合生物素ABC法观察脊髓胸(T)9-T11节段DRG中、小Belumosudil浓度型神经元全细胞膜电流和内在兴奋性水平。结果:对照组EB渗出点不明显,模型组体表EB渗出点密集分布于脊髓T9-T11节段支配区域及胃脘部、“中脘”“滑肉门”附近皮肤。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胃组织黏膜下层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小凹结构被破坏,胃底腺扩张。脊髓T9-T11节段内的DRG中型神经元Ⅰ型放电增加、Ⅱ型放电减少,跨膜电流密度升高(P<0.01),基强度降低(P<0.05),放电频率及放电数目增加(P<0.01,P<0.000 1);DRG小型神经元Ⅰ、Ⅲ型放电减少,Ⅱ型放电增加,全细胞膜电流密度降低(P<0.01),放NSC125066溶解度电频率及放电数目减少(P<0.01,P<0.000 1)。结论:脊髓T9-T11节段内的DRG中、小型神经元通过不同的放电活动参与小鼠胃溃疡介导的穴位敏化过程。DRG神经元的内在兴奋性水平不仅能够动态编码穴位的敏化状态,而且可为内脏损伤导致穴位敏化的神经机制提供实验证据。
腹腔镜胃溃疡穿孔修补术在胃溃疡合并穿孔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溃疡穿孔修补术在胃溃疡合并穿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钟祥市中医院诊治的80例胃溃疡合并穿孔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in vivo infection组接受传统穿孔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胃溃疡穿孔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胃肠动力恢复情况、血清胃泌素水平、免疫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胃肠减压解除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CL 318952溶解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 h,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48 h、72 h,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均高于术前及术后1 hSmoothened Agonist体内,术后48 h、72 h,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均高于术后24 h,术后72 h,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均高于术后48 h;且术后24 h、48 h、72 h,观察组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CD3~+、CD4~+、CD8~+及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对照组CD3~+、CD4~+及NK细胞水平均低于术前,CD8~+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CD3~+、CD4~+、CD8~+及NK细胞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CD3~+、CD4~+及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溃疡穿孔修补术可有效促进胃溃疡合并穿孔患者的胃肠动力恢复,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rhG-CSF治疗儿童ALL的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分析
目的 探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选择126selleckchem Alisertib例ALL患儿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柔红霉素+阿糖胞苷+依托泊苷(DAE)化疗,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应用rhG-CSF将患儿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8infection time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以及安全性,分析rhG-CSF药动力学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疾病控制率www.selleck.cn/products/ch-22319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最低值高于对照组,粒细胞减少时间、粒细胞缺乏时间、粒缺伴发热时间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胃肠道感染、肺炎、败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rhG-CSF血药质量浓度随着rhG-CSF注入时间先上升后下降,ANC水平低时,rhG-CSF清除速度缓慢,ANC上升至正常水平时,rhG-CSF清除速度上升;药代动力学参数药峰浓度、总清除率、消除半衰期、达峰时间、平均滞留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56.24μg/L、3.13 mL/(h·kg)、15.24 h、48.00 h、79.53 h。结论 儿童ALL采用rhG-CSF治疗疗效与安全性优异,药代动力学特点与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机制相符。
合并糖尿病的药物敏感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强化期痰菌延迟阴转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药物敏感性肺结核(DSPTB-DM)患者在抗结核治疗2个月末的痰菌阴转情况及影响痰菌阴转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及“药物敏感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优化抗结核方案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前瞻性队列中的DSPTB-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70例。所有研究对象按照研究方案设定,均使用H-R-Z-E(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进selleck行2个月强化期治疗,在强化治疗2个月末留取痰液行抗酸杆菌涂片镜检及分枝杆菌培养,并分为痰菌阴转组及为未阴转组。收集研究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xh254.html对象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营养筛查评分(NRS-2002)、DM与PTB诊断先后顺序、痰抗酸杆菌涂片镜检结果、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以及外周血实验室检测指标等。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影响DSPTB-DM患者治疗强化期痰菌延迟阴转的危险因素。结果:70例研究对象经2个月强化期治疗,痰菌未阴转20例(28.6%;未阴转组),阴转50例(71.4%;阴转组)。抗结核治疗初始时,DM与PTB同时间诊断者共19例,其中,转阴组有8例,占42.1%;阴转组中同时诊断者占16.0%(8/50),明显低于未转阴组(55.0%,1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04,P=0.003)。未阴转组肺部有空洞者占physical medicine85.0%(17/20),明显高于转阴组(48.0%,2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7,P=0.01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M与PTB同时诊断(OR=11.003, 95%CI:2.548~61.956)、肺部有空洞(OR=7.711,95%CI:1.837~45.099)均是DSPTB-DM患者抗结核治疗2个月末痰菌延迟阴转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SPTB-DM患者抗结核治疗强化期痰菌阴转率低,在治疗初始时需注意DM与PTB共病存在延迟诊断、肺部影像存在空洞的患者可能出现强化期末痰菌延迟转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