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性肥胖对胃癌手术病人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肌少症性肥胖对胃癌手术病人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5~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胃外科拟行胃癌手术病人255例。入院24 h内收集病人一般资料、肌少症性肥胖诊断指标和营养风险筛查20selleckchem02(NRS 2002);出院当天收集病人手术信息、TNM分期和院内临床结局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术后3个月收集病人院外点击此处临床结局指标(再入院和生存情况)。以临床结局指标为因变量,其余指标为自变量,分别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肌少症性肥胖对胃癌手术病人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250例病人,胃癌病人术前肌少症性肥胖的发生率为5.2%。多因素分析主要结果显示,术前存在肌少症性肥胖是胃癌病人发生术后并发症[OR=11.186 (95%CI:1.916~65.316), P=0.007]、术后3个月内再入院[HR=3.390(95%CI:1.127~9.891),P=0.030]和术后3个月内死亡[HR=9.125(95%CI:1.515~54.969), P=0.016]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存在肌少症性肥胖可增加胃癌病人发生术后并发症、术medical oncology后3个月内再入院和术后3个月内死亡的风险,此可为改善胃癌病人临床结局提供参考方向。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转录组学的参芪十一味颗粒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胃癌是一种危及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胃癌在全球范围内患病和死亡率都很高。据统计,全世界的胃癌患者有48.6%在中国。胃癌是多BMS-354825体内实验剂量种发展较快的癌症之一。目前胃癌的治疗手段依旧以手术切除和化疗为主,但由于化疗毒副作用明显,且癌细胞容易形成耐药性,导致晚期癌症患者预后较差。深入研究胃癌的治疗机制,开发针对胃癌的有效药物已成为关键性问题。虽然已有靶向药物问世,但是应用于临床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中药在癌症治疗中表现出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参芪十一味颗粒对胃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能显著提升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参芪十一味颗粒抗胃癌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对参芪十一味颗粒抗胃癌的主要作用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对胃癌的治疗以及新药研发等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基于生物信息学和转录组学的方法对参芪十一味颗粒抗胃癌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论文通过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参芪十一味颗粒不仅可以通过介导胃癌的免疫系统来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同时也会影响胃癌的转录因子,进而影响转录因子的上下游基因进而影响胃癌的发展。借助生物学实验验证得到的部分活性成分对胃癌信号通路的影响,药代动力学较强的对接活性成分会通过影响信号通路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中医体系药理学数据库(TCMSP)鉴定出参芪十一味颗粒的98种活性化合物和其对应的241种蛋白质LGK-974体内实验剂量靶点,从Dis Ge NET数据库中鉴定出3932个胃癌相关蛋白。182个重叠蛋白靶标代表了参芪十一味颗粒在胃癌中的潜在治疗靶点。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Biocomputational method表明,重叠靶点显著富集于调节凋亡过程、程序性细胞死亡和免疫过程。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参芪十一味颗粒可以通过调控肿瘤坏死因子(TNF)和PI3K-Akt信号通路治疗胃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参芪十一味颗粒中所含多种活性成分与参与免疫调节的几种关键蛋白质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包括IKBKB、TNFSF13B、IL2、PRKCB和SIRT1。这部分结果显示参芪十一味颗粒的抗胃癌活性可以通过调节参与免疫过程的蛋白质来介导。(2)通过R语言分析胃癌单细胞RNA测序数据(GSE174237),获得340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从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十个关键蛋白(FN1、COL1A1、ITGB1、COL1A2、THBS2、BGN、NOTCH1、SDC…

MiR-103a通过靶向SMAD7调控炎症因子对小鼠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

目的 分析miR-103a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BYL719体内实验剂量is, RA)中发挥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并探讨其成为RA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 首先,利用RT-qPCR观察miR-103a在30例RA患者和30例健康人群中的表达水平。然后,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 CIA)模型组、CIA+miR-103a敲低组及空载体组,每组各10只。建模成功后,RT-qPCR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miR-103a的表达水平,并在miR-103a敲低组小鼠双后肢骨关节处注射含10μl miRNA-103a抑制载体的慢病毒悬液。评价各组小鼠关节组织评分,并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和IL-1β表达水平。最后,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103a的下游靶mRNA,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进行验证。结果 MiR-103a在RA患者血清中呈异常高表达状态。MiR-103a在小鼠CIA模型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沉默miR-103a能够显著降低CIA模型小鼠的足趾肿胀程度、关节组织评分以及血清中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结果证实SMAD7是miR-103a下游靶基因。此外,与CIA模型组相比,miR-103a沉默组CIA小鼠中SMAD7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 MiR-103a通过靶向抑制SMAD7的表达促进小BI 10773作用鼠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RA的临床治疗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靶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域下线上继续医学教育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和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状况,为推动线上继续医学vitamin biosynthesis教育发展提供实证依据。方法2022年7月,随机选择广西某市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开展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状况的网络问卷调查。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2年(2018—2019年)作为疫情前阶段,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2年(2020—2021年)作为疫情后阶段,对所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所纳入的341名医务人员中,疫情后阶段参加线上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继教活动)次数≥6次者比例高于疫情前阶段(71.8%vs49.3%,P<0.05);疫情后阶段,353-MA化学结构CL13900 MW50岁(78.4%)或>50岁年龄段(82.9%)的医务人员、高级职称(83.9%)医务人员、工作年限为10~20年(73.5%)或>20年(84.2%)的医务人员参加线上继教活动次数≥6次的比例分别高于<35岁年龄段(54.9%)的医务人员、中级职称(67.9%)或初级及以下职称(59.2%)医务人员、工作年限<10年(59.1%)的医务人员(均P<0.05)。疫情后阶段,医务人员获得继教活动资讯的主要渠道为所在单位通知,参加线上继教活动时最常使用的电子产品为手机,医务人员认为线上继教活动的主要优势为时间与地点灵活方便,能够兼顾学习、工作和生活,主要劣势为技术挑战(网络速度和质量、音频和视频质量等软硬件问题)。在医务人员对培训师资的需求方面,排名前三的为临床一线专家、科研人员、高校教授。88.6%的医务人员认为疫情结束后仍有必要持续发展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结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医务人员参加线上继教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尤其是高年资者和高职称者。线上继续医学教育具有明显优势和一定的劣势。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新形势下,有必要持续推进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实现数字赋能医学教育,助力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多元化管理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目的 分析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多元Travel medicine化管理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取母乳喂养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多元化管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后乳汁开始分泌时间、母乳喂养知识问卷得分、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评分、产后住院期间母乳喂养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产后乳汁开始分泌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母乳喂养知识问卷得分、个人内心维度及技能维度评分AM-2282纯度均较对照组高(P <0.05);观察组产后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较对照组高(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Bucladesine使用方法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实施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多元化管理护理干预,能够缩短产后乳汁开始分泌时间,增加母乳喂养知识掌握度,增强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提高母乳喂养率和护理满意度。

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成人复发或难治性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用药实践经验

目的 总结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成人复发或难治性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CP-ALL)的安全用药实践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9例R/R BCP-LY2157299研究购买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用药情况、输注中断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结局。结果 9例患者共接受446次贝林妥欧单抗静脉输注,其中由疾病原因导致用药提前结束4次,实际按规定剂量CL13900采购完成用药442次。发生计划外中断输注6次(1.36%,6/442),输注中断原因包括输液泵报警、输液器脱出、药液未能及时配送到病房。9例患者均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严重不良事件2例,其中Immune ataxias1例为肺部感染,1例为听力受损,均未发生神经系统毒性和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随访时间0~20个月,中位随访13个月,1例患者保持完全缓解,4例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2例死亡),2例患者行姑息性化疗后死亡,2例患者回当地医院治疗后失访。结论 贝林妥欧单抗药物配置过程复杂,持续输注要求严格,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静脉导管维护技术和早期发现、识别不良反应的能力。

谢道俊从肝脾分期论治儿童前庭性偏头痛经验

儿童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 of Childhood,VMC)是指发3-MA浓度生在18岁以下儿童,主要以反复发作的前庭症状为表现的或伴有偏头痛样症状的疾病,是导致儿童眩晕与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医对于此病一般对症治疗,目前疗效尚不确切且具有副作用,中医药对于该病的诊治具有一定优势。谢道俊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诊治了大量眩晕患者,对VMC的诊治亦颇有心得,认为肝风Nirogacestat纯度内动、脾虚痰阻是其根本病机,病理因素涉及风、火、郁、虚、痰、瘀,并根据发病缓急及临床特征将该病细分为发作期、缓解期,且不同分期的主要病理因素各有不同,主张分期分脏论治,发作期治肝Brief Pathological Narcissism Inventory为主,缓解期调脾为要,根据病理因素主次,分别施以平肝、清肝、疏肝、益气、健脾、通络之法。在诊疗实践中谢道俊教授善用虫药,并强调治疗VMC不应局限于药物,应注重情志饮食调摄,同时重视结合小儿病理生理特点,用药以“轻”为主,临证效如桴鼓。

转位蛋白基因在FLT3-ITD/DNMT3A R882双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GW-572016小鼠:观察转位蛋白(TSPO)基因在FLT3-ITD/DNMT3A R882双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初发AML患者76例,其中伴有FLT3-ITD突变34MED12 mutation例,伴有DNMT3A R882突变27例,伴有FLT3-ITD/Nirmatrelvir体内DNMT3A R882双突变15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治疗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19例。骨髓穿刺留取骨髓3 ml,常规提取RNA,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检测TSPO基因的表达量(使用2-ΔΔCT法计算)。结果:FLT3-ITD单突变组和DNMT3A R882单突变组初诊时TSPO基因表达量分别为2.02±1.04、1.85±0.76,均高于对照组的1.00±0.06,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P=0.821);双突变组初诊时TSPO基因表达量为3.98±1.07,明显高于FLT3-ITD单突变组和DNMT3A R882单突变组(P=0.032,P=0.021);双突变组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时的TSPO基因表达量为1.19±0.87,明显低于其初诊时的水平(P=0.011)。结论:TSPO基因或许可以作为评估FLT3-ITD/DNMT3A R882双突变AML治疗疗效的一个指标。

血清白细胞介素-12、转化生长因子-β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效果的关系

目的 观察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急性白血病(AL)化疗患者中的水平变selleck抑制剂化,探讨血清IL-12、TGF-β与AL患者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7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剔除7例,最终纳入168例患者。化疗前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IL-12、TGF-β水平,给予患者标准诱导方案(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1个疗程,治疗后评价患者化疗效果,根据化疗效果分为两组(缓解组、未缓解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等资料及血清IL-12、TGF-β水平,重点分析血清IL-12、TGF-β与AL患者化疗效果的关系。结果 168例AL患者治疗1个疗程Hip flexion biomechanics后,完全缓解25例(14.88%),部分缓解90例(53.57%),治疗失败39例(23.21%),复发14例(8.33%);未缓解组血清IL-12水平低于缓解组,血清TGF-β水平高于缓解组(P<0.05);对比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点二列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12、TGF-β与AL患者化疗效果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L-12、TGF-β与AL患者化疗效果有关(P<0.05)。结论 血清IL-12、TGF-β与AColforsin使用方法L患者化疗效果存在相关性。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95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48例)和开腹组(采用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和氧化应激指标[总抗点击此处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EPZ-6438细胞培养dismutase,SOD)]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估计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排气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腹腔镜组的客观缓解率(64.58%)明显高于开腹组(36.17%),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前两组血清HO-1、TNF-α、IL-6、CRP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d和3d,两组血清HO-1、TNF-α、IL-6、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且开腹组血清HO-1、CRP水平明显高于腹腔镜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1d,开腹组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5),术后3d,两组血清TNBorrelia burgdorferi infectio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两组TAC、SOD、CAT、ROS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d和3d,腹腔镜组TAC、SOD、CAT水平明显高于开腹组,ROS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