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阿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10月31日就诊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60例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将患者按给药种类分为雷珠单抗组和阿柏西普组,各30例。雷珠单抗组使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组使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阿柏西普。比较两组LogMAR BCVA、黄斑中心凹视Panobinostat体内网膜厚度(CMT)、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部毛细血管丛(DCP)的黄斑毛细血管密度、额外注射次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基线LogMAR BCVA、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medical school.05);与基线值相比,两组治疗后1、3、6个月的LogMAR BCVA、CMT均下降,且阿柏西普组LogMAR BCVA均较雷珠单抗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的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阿柏西普组CMT均低于雷珠单抗组(P<0.05)。两组基线SCP和DCP黄斑毛细血管密度比较,更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两组SCP和DCP黄斑毛细血管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柏西普组额外平均注射次数少于雷珠单抗组(P=0.010)。结论:阿柏西普较雷珠单抗能更有效改善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BCAV和CMT,且重复注射次数少,可以减少治疗负担,安全有效。
铁皮石斛多糖通过抑制TGF-β_1/Smad2/3通路对抗二氧化硅致肺损伤作用
目的:明确铁皮石斛多糖对二氧化硅(SiO_2)KPT-330浓度致矽肺的保护作用及对TGF-β_1/Smad2/3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SiO_2致人肺细胞A549损伤模型,铁皮石斛多糖干预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采用滴鼻Gefitinib-based PROTAC 3核磁法给予SiO_2复制致小鼠肺组织损伤模型,分别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铁皮石斛多糖高(500 mg/kg)、低(250 mg/kg)剂量组,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SOD、MDA水平和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P)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和肺组织中TGF-β_(1/2)、p-Smad蛋白表达。结果:铁皮石斛多糖(200μg/mL)可显著降低SiO_2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降低细胞内ROS水平(materno-fetal medicineP<0.05或P<0.01)。铁皮石斛多糖各剂量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和胶原分布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铁皮石斛多糖可有效逆转SiO_2引起的血清SOD活性降低及血清MDA和肺组织中HYP含量升高,抑制细胞和肺组织内TGF-β_(1/2)蛋白表达和Smad蛋白磷酸化水平(P<0.05或P<0.01)。结论:铁皮石斛多糖可减轻SiO_2诱导人肺泡细胞损伤,改善矽肺小鼠肺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_1/Smad2/3信号通路有关。
黄牛木枝叶中化学成分及其抑制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综合运用硅胶Alisertib体外柱色谱、OJavanese medaka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HPLC等色谱分离方法对藤黄科黄牛木属植物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枝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根据分离得到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通过与文献中已经报道的相应化合物的数据进行对比,鉴定了从黄牛木枝叶的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ratocochine (1)、1-hydroPLX5622xy-3,7-dimethoxyxanthone (2)、1-hydroxy-5,6,7-trimethoxyxanthone (3)、ferrxanthone (4)、3,6-dihydroxy-1,5-dimethoxyxanthone (5)、3,6-dihydroxy-1,7-dimethoxyxanthone (6)、1,2,5-trihydroxy-6,8-dimethoxyxanthone (7)、securixanthone G (8)、gentisein (9)、3,7-dihydroxy-1-methoxyxanthone (10)、pancixanthone B (11)、garcimangosxanthone A (12)、pruniflorone L (13)、9-hydroxycalabaxanthone (14)、cochinchinone A (15)、木犀草素(16)、3,5′-dimethoxy-4′,7-epoxy-8,3′-neolignane-5,9,9′-triol (17)、N-benzyl-9-oxo-10E,12E-octadecadienamide (18)、15-hydroxy-7,13E-labdadiene (19)、stigmasta-4,22-dien-3-one (20)和stigmast-5-en-3β-ol (21)。其中化合物1为1个新的呫吨酮类化合物,化合物2~5、7、8、12、16~21为首次从黄牛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和13为首次从黄牛木中分离得到。此外,采用MTS法通过对化合物1~21的体外抑制滑膜细胞增殖活性进行测定评价了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结果表明呫吨酮类化合物1~15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它们对MH7A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IC50为(8.98±0.12)~(2…
基于隐结构模型研究52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证候及辨证规律
目的:基于隐结构模型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证候及辨证规律,为特发性膜性肾病临VX-765配制床辨证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21年10月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首次就诊记录,构建数据库,使用Lantern 5.0软件构建特发性膜性肾病症状的隐结构模型,采用LTM-EAST算法,以人工判读方法诠释模型,根据医学知识将隐类综合聚类,提取证候信息并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证候及辨证规律。结果:共纳入病例520例,对频次≥25的症状、舌质、脉象共59个显变E-616452量构建症状隐结构模型,得到13个隐变量,28个隐类,5个综合聚类模型。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病性为虚the oncology genome atlas project、热、寒,病理因素多为脾虚、气虚、风寒(热)、湿热、瘀,主要证型有风水相搏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肝郁心脾两虚证、湿热下注证。
针刺联合中药包热敷对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关节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包热敷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临床症状、关节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300例KOA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A(n=100)、对照组B(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A给予针刺治疗,对照组B给予中药包热敷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联合中药包热敷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膝关节功能(KSS)评分、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的75.00%和immediate memory77.00%(P<0.05);治疗后观察组WOMAC评分、VAS评分、CRP、TNF-α、IL-6、CD8~+低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P<0.05),KSS评分、CD3~+、CDselleckchem CX-54614~+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P<0.05)。对照组A和对照组B患者WOMAC评分、VAS评分、KSS评分、CRP、TNF-α、IL-6、CD3~+、CD4~+、CD8~+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包热敷治疗KOA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程度,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关节功能www.selleck.cn/products/ve-822和免疫功能。
基于肢体肌力状况联合临床资料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脑卒中急性期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肢体肌力状况联合临床资料构建预测模型在脑卒中急性期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97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7∶3随机将其分为建模组488例和验证组209例,并分析2组资料有无差异。建模组中以患者急性期是否发生DVT划分为DVT组、非DVT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脑卒中急性期发生DVT的影响因素,利用R软件获得以列线图表达的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采用Bootstrap法(自抽样法)评价模型的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有效性。结果 建模组与验证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组488例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住院期间内,有77例发生DVT(DVT组),发生率为15.78%(77/488)。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Padua评分、D-二聚体、肢体肌力均是脑卒中急性期DVT的影响因素(P<0.05)。建模组发生DVT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90(95%CI:0.866~0.923),验证组发生DVT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95%CI:0.781~0.911),表明模型的区分度良好;Bootstrap法验证发现建模组和验证组的偏差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rtx849.html分CSF AD biomarkers别为0.012、0.015,表明预测模型的校准度高。决策曲线中的阀概率值设定为33%,建模组与验证组的临床净获益分别为62%和64%,表明预测模型具有临床有效性。结论 基于肢体肌力状况、年龄、有无糖尿病和血脂异常、Padua评分、D-二聚体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脑卒中急性期发生DVT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Ipatasertib使用方法价值。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骨关节炎进展相关关键基因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骨关节炎进展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方法 在基因表达组学数据库(GEO)下载GSE206848数据集,运用GEO2R在线工具进行分析,并筛选DEGs;利用R语言绘制火山图和热图。然后对DEGs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KPT-330说明书分析;将获得的DEGs数据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并通过CytoHubtargeted immunotherapyba插件以5种算法取交集筛选关键基因(Hub gene)。结果 经GEO2R筛选,从GSE20684Navitoclax纯度8数据集中获得DEGs 1 592个(545个上调基因、1 047个下调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DEGs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在DNA代谢过程的调节、超分子纤维组织的调控、细胞器组织的负调控;细胞定位主要富集细胞边缘、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核散斑;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微管蛋白结合、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激酶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等。应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得到3个关键基因(PIK3CA、EGFR、SRC)。结论 该研究共筛选出3个与骨关节炎进展相关的关键基因,分别为EGFR、PIK3CA、SRC。
超细颗粒丙酸倍氯米松对哮喘患者小气道异常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超细颗粒倍氯米松(BDP)与普通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对哮喘患者小气道异常的疗效,为小气道功能障碍哮喘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linical Trials.gov、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收集关于超细颗粒BDP与普通ICS对哮喘患者小气道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1月。两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估方法学质量后,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RCT。超细颗粒BDP与普通ICS在改善最大呼气中段流速(MMEF,SMD=0.55,95%CI 0.08~1.03,P<0.05)、闭合容量(CC,MD=-0.33,95%CI-0.39~-0.27,P<0.01)、小气道阻力(MD=-0.03,95%CI-0.05~-0.01,P<0.01)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细颗粒BDP与普通ICS在剩余50NSC 119875%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量(MEF50,MD=2.36,95%CI-5.09~9.80,P>0.05)、剩余25%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量(MEF25,MD=4.81,95%CI-1.60~11.22,P>0.05)、残气量(RV,SMD=-0.21,95%CI-0.81~-0.38,P>0.05)、残气量/肺总量(RV/TLC,SMD=-0.36,95%CI-1.06~0.33,P>0.05)、闭合容量(CV,SMD=-1.14,95%CI-3.23~0.94,P>0.05)、肺泡一氧化氮(CaNO,MD=-0.35,95%CI-1.29~0.60,P>0.05)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细颗粒BDP与普通ICStransplant medicine治疗哮喘患者Telaglenastat研究购买小气道异常比较,在改善MMEF、CC和小气道阻力上具有优势。受样本量及小气道参数不同的影响,此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饮酒行为与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饮酒行为对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影响,为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卒中精准防控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2年7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拟行射频消融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且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明确有左心耳血栓者被纳入试验组,共39例,然后按照性别相同、年龄相近(年龄相差≤5岁)的原则,以1:3配对选取同期入院的无左心耳血栓者作为对照组,共11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饮酒相关信息、血液学指标及影像学结果。利用SPSS26.Emricasan纯度0软件进行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饮酒行为与左心耳血栓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有无合并慢性心衰、饮酒、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左心房前后径和饮酒与左心耳血栓独立相关,并且饮酒与左心耳血栓的相关性最大(OR:4.262,95%CI:1.621-11.208,P=0.003)。2.血栓组中饮酒人数比例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02),且两组患者在饮酒类型、饮酒频率、饮酒程度和饮酒时长中的分布不同(P<0.05)。3.将饮酒类型、饮酒频率、饮酒程度和饮酒时长划分哑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不饮酒者,饮啤酒者的左心耳血栓风险升高(OR:1.013,95%CI:1.002-1.365),饮白酒者的左心耳血栓的风险则更高(OR:1.315,95%CI:1.109-2.742),而饮葡萄酒对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随着饮酒时间延长或饮酒频率增加,左心耳血栓形selleck抑制剂成风险逐渐增加。然而,与不饮酒者相比,轻度饮酒者并不增加左心耳血栓形成风险(P=0.436),而中重度饮酒者左心耳血栓风险明显上升(OR分别为1.122和1.534)。结论:1.饮酒行为与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2.中重度饮酒与左心耳血栓形成风险显著增加有关,而轻度饮酒与左心耳血栓无关,饮酒时间越长,饮酒越频繁,左心耳血栓风险越高;3.对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饮白酒可能是左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心耳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啤酒次之,而饮葡萄酒对左心耳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无影响。
血液自身抗体抗-XAGE3和抗-DNAJC12作为预测晚期NSCLC患者PD-1/PD-L1抑制剂疗效的生物标记物研究
目的:探讨诊断精确度高的,更加适用于中国肺癌人群诊断和伴随诊断的自身抗体指标。探索这些血清自身抗体的表达与PD-1/PD-L1抑制剂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旨在探索出以液体活检为基础、以自身抗体为靶标的PD-1/PD-L1抑制剂疗效预测标志物,针对当前缺乏有效PD-1/PD-L1疗效预测、监测标志物的现状,为发现新的标志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首先采用最大规模的人全蛋白质芯片(包含~20000个重组蛋白,涵盖~75%的人类蛋白质组)从33例不同类型的肺癌患者,8例健康人,22例非肺癌的其他肺Tezacaftor作用部疾病患者血浆中筛选出能与Ig G/Ig M特异性结合且符合筛选条件的肿瘤相关抗原。然后采用基因克隆表达方法,筛选制备出上述肿瘤相关抗原。并通过固相包被法将得到的抗原包被于微孔板的聚苯乙烯底面。采集不同类型的肺癌患者血清49例,健康人血清33例,非肺癌的其他肺部疾病患者血清17例,ICI 46474半抑制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筛选出的自身抗体进行验证。最后收集132例晚期NSCLC患者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探索血清自身抗体的表达与PD-1/PD-L1抑制剂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通过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获得56种能与Ig G/Ig M特异性结合的肿瘤相关抗原。再根据筛选条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确立2种候选肿瘤抗原XAGE3(X抗原家族蛋白3)和DNAJC12(DNAJC12热休克家族蛋白)。通过基因克隆筛选制备出XAGE3和DNAJC12的肿瘤相关抗原并将其包被在微孔板的聚苯乙烯底面。Elisa结果显示,单独检测抗-DNAJC12(敏感性0.49,特异性0.94)其AUC(95%CI)为0.732(0.632-0.831),抗-XAGE3(敏感性0.796,特异性0.88)其AUC(95%CI)为0.902(0.845-0.958),并与目前肺癌公认的自身抗体之一NY-ESO-1(敏感性0.714,特异性0.54)其AUC(95%CI)为0.601(0.487-0.715)做对比。发现联合检测抗-DNAJC12和抗-XAGE3(不含Anti-NY-ESO-1)biologicals in asthma therapy2种自身抗体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大大提升(敏感性0.755,特异性0.96)其AUC(95%CI)为0.923(0.873-0.972)。联合检测3种自身抗体时,抗-DNAJC12,抗-XAGE3和抗-NY-ESO-1时,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敏感性0.816,特异性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