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在酸奶中的应用

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高胆固醇血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对其进行药物治疗不仅药效不稳定且可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寻找新的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方法迫在眉睫。研究表明乳酸菌及发酵乳产品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降低血清胆固醇的能力,但国内市场上具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降胆固醇乳酸菌及其发酵乳产品极少,因此,从蕴藏丰富乳酸菌资源的传统自然发酵泡菜盐水中筛选具备降胆固醇能力的乳酸菌,并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发酵极其重要。本研究以四川自然发酵泡菜盐水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出具有降胆固醇能力的乳酸菌,并对其益生特性及在酸奶中的发酵应用进行研究。材料与方法:以从四川省16个市采集的28份5年以上的传统泡菜盐水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MRS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利用形态学、革兰氏染色、触酶试验和16S r DNA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分离株进行菌种鉴定,以筛选出乳酸菌菌株。利用邻苯二甲荃法检测乳酸菌菌株的体外降胆固醇能力,随后测定其对酸、碱及胆盐的耐受能力,以筛选出具有较高体外降胆固醇能力且对酸、碱及胆盐耐受良好的乳酸菌菌株。以优选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人工胃肠液耐受性试验、生长性能测定、盐耐受性、自聚性、疏水性、细胞黏附实验、抑菌实验和安全性分析对其体外益生特性进行评价。最后,利用筛选出的优选乳酸菌菌株与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对牛奶进行共发酵制作酸奶,通过测定酸奶的酸度、p H值、持水力、selleckchem凝乳时间、活菌数及感官指标确定制作酸奶的最佳菌株配比和发酵条件。结果:1.从28份泡菜盐水中分离出108株疑似乳酸菌菌株,其中103株初步鉴定为乳酸菌。在58株具有体外降胆固醇能力的分离株中,降解率大于30%的菌株有10株,分别为LAB4(42.70%±0.039)、LAB15(44.90%±0.068)、LAB16(35.80%±0.004)、LAB30(31.20%±0.004)、LAB79(35.60%±0.097)、LAB83(34.50%±0.034)、LAB91(30.00%±Torin 1试剂0.021)、LAB104(31.10%±0.023)、LAB108(37.80%±0.005)、LAB110(31.10%±0.021)。在p H=3.5环境下,10株乳酸菌中,LAB4的存活率最高,达28.58%。在含0.3%胆盐条件下培养24 h后,LAB4的存活率为17.68%,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胆盐耐受性。经16S r DNA序列分析将LAB4鉴定为植物乳杆菌。植物乳杆菌LA…

芪仙汤对苯并芘加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黏液高分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芪仙汤(黄芪、仙灵脾、巴戟天等)对暴露于大气污染物苯并芘(BaP)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黏液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哮喘组[卵白蛋白(OVA)致敏]、BaP组(OVA+BaP)和芪仙汤组(OVA+BaP+芪仙汤37.5 g·kg-1),每组10只。采用OVA致敏法复制小鼠哮喘模型,并以BaP滴鼻法模拟大气污染暴露。采用HE、AB-PAS染色法分D-Lin-MC3-DMA molecular weight别检测小鼠肺组织炎症及黏液分泌水平;qRT-PCR法检测肺组织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黏蛋白5AC(MUC5AC)及磷酸化ERK(p-ERK)蛋白表达;DCFH-DA探针法检测肺组织活性氧(ROS)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哮喘组小鼠的气道、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明显增多,气道黏膜出现中断、不连续,炎症评分显著升高(P<0.01);小鼠肺组织IL-4、IL-13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小鼠的气道黏液分泌显著增多(P<0.01);小鼠气道MUC5AC、p-ERK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小鼠肺组织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哮喘组比较,BaP组小鼠的炎症细胞浸润进一步加剧,肺泡间隔断裂明显,炎症评分显著升高(P<0.01);小鼠肺组织IL-4、IL-13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小鼠的气道黏液显PF-02341066细胞培养著增多(P<0.01);小鼠气道MUC5AC、p-ERK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小鼠肺组织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BaP组比较,芪仙汤组小鼠的炎症细胞浸润、气道黏膜连续性均明显改善,炎症评分显著降低(P<0.01);小鼠肺组织IL-4、IL-13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小鼠的气道黏液分泌显著减少(P<0.01);小鼠气道MUC5AC、p-ERK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P<0.01);小鼠肺组织ROS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芪仙汤可改善大气污染物BaP加剧WPB biogenesis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黏液分泌,具有抗肺损伤作用,可能与其对ROS和ERK通路的抑制有关。

雷达图在山东省38家医院抗血栓药物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山东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委员单位的抗血栓药物用药安全管理情况。方法 :于2020年4—6月对山东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委员所在医院的抗血栓药物用药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应用雷达图对参与评估医院关键元素的实施情况及不同归属医院用药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员工从业能力与培Intermediate aspiration catheter训”实际值偏离雷达图圆心程度最大,“药品治疗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监护维护”实际值偏离雷达图圆心程度最小,8个关键元素的实施率均低于40.00%,在抗血栓药物用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改善空间。不同归属医院的患者信息,药品标准化、储存和分发,药品治疗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监控维护,患者教育,质量流程与风险管理等关键元素的实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省属医院的“员工从业能力与培训”实际值偏离雷达图圆心程PS-341体内度最大,市属医院的大多数关键元素实施率均在35.00%左右,镇属医院的“药RSL3化学结构品治疗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监护维护”实施率最低,其用药安全管理较差。结论 :雷达图能够清晰、直观地反映用药安全管理的不足和问题,为医院优化抗血栓药物用药安全管理提供了参考。

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个性化预防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个性化预防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并施行手术治疗的18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93例。比较2组患者DVLY294002抑制剂T发生率、血栓最大宽度及DVT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3、5 d及出院时D-二聚体值、双下肢大腿周径差值,并记录干预期间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为4.30%,低于对照组的12.90%(P<0.05)。观察组患者血栓最大宽度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预防DVT相关知识知晓问卷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随着时间推移,2组患者D-二聚体值随之下降,且观察组各时间点D-二聚体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 d,2组患者双下肢大腿周径差值均较术前上升,之后2组患者双下肢大腿周径差值随时间推移下降,且观察组患者各时间immunogenomic landscape点双下肢大腿周径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P<0.05)。结论: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个性化预防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DVT的预防效果较好,能明显减寻找更多少DVT。

我国2016-2020年新报告HIV感染者跨省流动情况对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一年内启动ART前发生跨省流动和启动ART情况,了解启动ART前发生流动对启动ART的影响。方法 利用全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采Dorsomorphin小鼠用Cox回归分析探讨一年内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绘制生存曲线及计算四分位数的方法,分析治疗前发生流动情况对启动ART的影响情况。结果 2016-2020年我国新报告HIV感染者一年内启动治疗率为84.02%(551 479/656 354),2016-2020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一年inhaled nanomedicines内治疗率逐年提升,分别为75.24%(87 489/116 276),79.78%(101 505/127 225),85.27%(120 105/140 847),88.58%(128 624/145 203),89.71%(113 756/126 803)。新报告HIV感染者一年内首次随访后发生跨省流动率为2.87%(18 852/656 354)。跨省流动的感染者中治疗前发生流动的占52.70%(9 935/18 85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是否发生流动、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感染途径、治疗前CD4细胞检测结selleck NMR果是影响新报告HIV感染者一年内启动ART的因素。治疗前发生流动的感染者的启动治疗时间(中位启动治疗时间207天)长于未流动的感染者(中位启动治疗时间20天)。结论 HIV感染者一年内启动ART的时间间隔和一年内启动治疗比例与治疗前是否发生流动有关。建议关注治疗前发生流动的HIV感染者,加强后续随访,做好转介衔接,使流动HIV感染者尽早启动ART。

利济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利济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治疗效果。方法 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点击此处分别给予依托考昔片,利济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检测滑膜厚度、关SAHA配制节液深度、血尿酸(BUA)、关节液尿酸(SUA)、血沉(ESR)、血清炎性因子、粪便肠道菌群、血清P38MAPK蛋白通路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临床整体症状量表(TSS)、滑膜厚度、关节液深度、中医证状、BUA、SUA、ESR、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前列腺素(PG)E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2、白细胞介素(IL)-8、肠杆菌、肠球菌明显降低(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p)-P38MAPK明显升高(P<0.05)。结论 利济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可有效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患者的关节疼痛及肿胀,调节肠道菌群,提高P38MAPK蛋白水平。

地塞米松棕榈酸酯固体脂质纳米粒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研究

纳米载体材料在递送药物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固体脂质纳米粒是一种常用的药物递送载体,具有体内长循环和药物缓释作用,且对炎症、肿瘤等部位具有较好的靶向性。地塞米松棕榈酸酯(Dxp)是治疗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最常用的药物,但其具有水溶性差、血液半衰期短、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无特异性靶向等缺点。将地塞米松棕榈酸酯包载于固体脂质纳米粒中制备成靶向纳米制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基于肺炎症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异常,血管通透性增加这一原理,制备地塞米松棕榈酸酯固体脂质纳米粒(SLNs-Dxp),其可以通过被动靶向至肺炎症部位,并缓慢释放地塞米松棕榈酸酯。具体思路为,通过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SLNs-Dxp,经过对制备工艺和处方进行单因素考察,得到最佳的制备工艺和处方,然后对SLNs-Dxp进行形貌、粒径大小、药物包埋率、Zeta电位等表征。结果显示SLNs-Dxp的粒径在116.8±1.34 nm,多分散指数为0.224±0.003,Zeta电位为-42±1.21 m V,粒径良好,分散系数小于0.3,Zeta电位大于-25 m V,包VX-661核磁封率为95.7%±1.03。稳定性考察结果显示,SLNs-Dxp可在4℃稳定放置一个星期,在25℃和37℃稳定性次之。体外释药结果显示,SLNs-Dxp在体外72 h的累计释药率小于10%,表明selleck化学SLNs-Dxp包封药物稳定,具有较长的药物缓释作用。此外,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显示,所制备的SLNs-Dxp呈圆球形,未观察到游离药物结晶。接着,以急性肺损伤为疾病模型,考察了SLNs-Di D的体内分布。荧光定量显示,SLNs-Di D在LPS刺激的肺部荧光强度是未刺激的肺部的3-5倍,是游离Di D的4-6倍。药效学实验证明,相较于给药1次,SLNs-Dxp连续给药5次更显著降低急性肺损伤的水肿情况。HE染色显示SLNs-Dxp能更好避免肺组织实化,减轻炎症反应。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上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证实,在25μg/m L-400μg/m L的材料浓度范围内,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几乎没有任何细胞毒性。制剂体内安全性实验证明,连续给药7天,SLNs-Dxp经静脉注射后不会引起血糖升高,对小鼠体重影响较小,不会产生体内贫血,未引起正常肺部和其他脏器的炎症反应。该研究为不仅为固体脂质纳米粒在炎症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急性肺损伤的靶向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安全可靠的方案。

疏肝通络汤结合理疗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及皮肤组织TGF-β1、类糜蛋白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疏肝通络汤结合理疗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breast cancer-ralated lymphedema,BCRL)及皮肤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selleck RSL3wth factor-β1,TGF-β1)、类糜蛋白酶的影响。方法:将女性BCRL患者7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予理疗,联合组予疏肝通络汤联合理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淋巴流量、水分及脂肪含量,患侧前臂、上臂周径,患侧肩关节活动情况,患侧上肢中医症状积分及皮medicinal and edible plants肤组织TGF-β1、类糜蛋白酶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患侧上肢淋巴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水分含量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脂肪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患侧前臂、上臂周径均小于对照组(P<0.05),患侧肩关节内收、外展、前屈、后伸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烦躁易怒、情绪抑郁及脘腹胀痛、脉涩、舌黯积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肝通络汤结合理疗在促进BCRL患者患侧上肢淋巴回流,缓解局部水肿及炎性反应,抑制TGF-β1、GSI-IX分子量类糜蛋白酶生成,提高患肢功能,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效果优于理疗,且安全可靠。

中药护膝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护膝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KOA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试验A组、试验B组各40例。3组均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消炎止痛,试验A组采用中药护膝热熨敷,试验MAPK抑制剂B组采用普通艾盐包热熨敷。3组均治疗3周。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7 d、治疗14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骨性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Lysholm指数评分,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治疗14 d,3组VAS评分均逐渐下降(P<0.05),且试验A组低于试验B组(P<0.05),试验B组低于对照组(P<0.05)sternal wound infection。治疗前,3组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治疗14 d,3组WOMAC评分均逐渐下降(P<0.05),且试验A组低于试验B组(P<0.05),试验B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3组Lysholm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治疗14Pevonedistat说明书 d,3组Lysholm指数评分逐渐升高(P<0.05),且试验A组高于试验B组(P<0.05),试验B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A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试验B组80.00%(P<0.05);试验B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7.50%(P<0.05)。3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护膝治疗KOA患者能有效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高。

基于肝代谢组学研究毛蕊花糖苷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

对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大鼠给予毛蕊花糖苷(acteoside)后,进行肝代谢组学研究,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BMN 673体内LC-Q-TOF-MS)技术,寻找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秋水仙碱(0.3 mg·kg-1)组以及毛蕊花糖苷高(200 mg·kg-1)、中(100 mg·kg-1)和低(50 mg·kg-1)剂量组,每组7只,共计42只。连续给药7 d,每日1次。给药期间采用尿酸钠诱导大鼠GA模型。观察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和滑膜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大鼠滑膜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大鼠肝脏进行UPLC-Q-TOF-MS数据采集,利用Prog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enesis QI和EZ info进行数据分析,并联合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HMDB)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找出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和代谢通寻找更多路。结果表明,毛蕊花糖苷可改善GA大鼠关节肿胀,减轻滑膜组织损伤并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共鉴别出19个共同的生物标志物,毛蕊花糖苷可对其中17个标志物进行回调,共富集到7条代谢通路,如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等,其中甘油磷脂代谢发生强烈扰动。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毛蕊花糖苷可能通过调控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和牛磺酸与亚牛磺酸代谢,减少炎症因子表达,来改善GA大鼠症状,为日后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