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信号通路在硫酸脑苷酯介导的抗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WTBALB/c小鼠随机分入正常对照组、哮喘对照组、硫酸脑苷酯治疗哮喘组、抗PD-1 mAb治疗哮喘组和硫酸脑苷酯+抗PD-1 mAb治疗哮喘组,每组5只。四组哮喘小鼠采用鸡卵清蛋白(OVA)和PBS致敏和激发,其余各组在相应时间用等量PBS替代;硫酸脑苷酯治疗哮喘组和硫酸脑苷酯+抗PD-1 mAb治疗哮喘组在激发前1 h腹腔注射硫酸脑苷(20μg/只),其余各组在相应时间用等量PBS替代;抗PD-1 mAb治疗哮喘组和硫酸脑苷酯+抗PD-1mAb治疗哮喘组于硫酸脑苷酯干预前24 h腹腔注射抗PD-1单克隆抗体(500μLiver biomarkersg/只),其余各组在相应时间用获悉更多等量PBS替代。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PD-1~+T细胞数量;HE和PAS染色检测肺组织学和支气管杯状细胞数量;瑞氏-姬姆萨染色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ELISA法检测血清OVA特异性IgE和BALF中IL-4、IL-5和IL-13水平。结果:抗PD-1 mAb治疗哮喘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增加;气Dinaciclib分子量道基底膜杯状细胞数量以及BALF中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数量、血清OVA特异性IgE和BALF中IL-4、IL-5和IL-13水平均明显高于哮喘对照组(均P<0.01)。硫酸脑苷酯+抗PD-1 mAb治疗哮喘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增高;气道基底膜杯状细胞数量以及BALF中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数、血清OVA特异性IgE和BALF中IL-4、IL-5和IL-13水平明显高于硫酸脑苷酯治疗哮喘组(P<0.01或P<0.05)。硫酸脑苷酯治疗哮喘组小鼠肺PD-1~+T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哮喘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1)。结论:硫酸脑苷酯可能通过激活PD-1信号通路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固本消癥汤联合mFOLFOX6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固本消癥汤联合mFOLFOX6化疗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2年更多1月于我院完成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3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90例,常规mFOLFOX6化疗)与固本消癥汤组(190例,常规mFOLFOX6化疗+固本消癥汤),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免疫功能,评估疗效及生活质量,记录治确认细节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固本消癥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HIV- infected)、白介素-6(Interleukin-2,IL-6)、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固本消癥汤组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固本消癥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疗效对比,固本消癥汤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固本消癥汤组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固本消癥汤联合mFOLFOX6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力,下调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水罐疗法联合白头翁汤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h1/Th2免疫平衡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水罐疗法联合白头翁汤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Th1/Th2免疫平衡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5月期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UC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PEG300生产商组(n=50)和研究组(n=5确认细节0)。对照组患者接受白头翁汤灌肠,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水罐疗法。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评分、Th1/Th2免疫平衡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里急后重、身热不扬、腹泻黏液脓血便、小便短赤、肛门灼Strongyloides hyperinfection热、腹痛、口干口苦等症状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后,两组Th1/Th2相关指标白介素(IL)-2、γ-干扰素(IFN-γ)均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IL-4、IL-10均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水罐疗法联合白头翁汤灌肠治疗UC患者,总有效率高,可缓解中医证候,疗效显著,对调节患者的Th1/Th2免疫平衡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2月在本Vorinostat浓度院接受碘-131治疗的221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69.59±12.97)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berculoma果显示,文化程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自觉疾病严重程度、疾病相关知识来源、社会支持水平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Berzosertib(P<0.05)。结论 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水平,临床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文化程度低、对疾病不了解、自觉疾病严重、通过书面材料获取疾病相关知识、社会支持水平低的患者,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
人参败毒散调控自噬修复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的机制
目的:从调控自噬清除过氧化物角度,探究人参败毒散修复溃疡性结肠炎(UC)肠黏膜的机制。方法:自由饮用3.0%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诱导UC小鼠模型,雄性C57BL/6J小鼠共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美沙拉嗪组(0.3 g·kg~(-1))、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12.35、8.22、4.11 g·kg~(-1)),每组10只,连续给药灌胃7 d。选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变,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PAS/AB)染色观察杯状细JNJ-42756493胞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活性氧自由基(ROS)荧光表达;生化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LGR5)、p6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UC模型组结肠HE染色见黏膜上皮结构大量缺失,肠腺破坏,炎性细胞大量浸润,结肠病理损伤评分(TDI)明显上调(P<0.05),杯状细胞大量丢失,SOD活性及LC3Ⅱ/Ⅰ、PCNA下调(P<0.05),而p62、MDA、ROS、LGR5水平上调(P<0enterovirus infection.05);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的人参败毒散组结肠TDI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PTGF-beta/Smad抑制剂AS/AB染色见大量新生的杯状细胞。PCNA、LGR5、SOD活性及LC3Ⅱ/Ⅰ明显上升(P<0.05),而p62、MDA、ROS含量明显降低(P<0.05),以人参败毒散低剂量组最佳(P<0.05)。结论:人参败毒散可促肠上皮修复,其机制可能与启动肠道自噬,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促使肠干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四神汤加味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四神汤加味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Cobimetinib molecular weight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四神汤加味水煎服。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Antiretroviral medicines%(36/40),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lleckchem:四神汤加味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能有效改善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超声造影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CEUS)与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活检对甲状腺微小癌(TM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医院病理证实的124例TMC患者(184个甲状腺结节),所有患者均经日立图腾CEUS与FNAC活检,以甲状腺细胞病理学(Bethesda System)分级>Ⅳ级和Csurface immunogenic proteinEUS不均匀低增强作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标准,评估CEUS、FNAC及二者联合对MTC的诊断价值。结果:124例TMC患者的184个甲状腺结节经CEUS检查恶性结节102个,良性结节82个;FNAC活检恶性结节112个,良性结节72个;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为一般(Kappa=0.478,Kappa=0.620;P<0.05)。CEUS检查显示,良性结节的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无细小钙化且血流不丰富,增强模式为高增强,且均显著高于恶性结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0.183,x~2=41.743,x~2=55.174,x~2=12.672,x~2=-10.505;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更多ROC)曲线分析显示,CEUS、FNAC及二者联合诊断TM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0、0.835和0.885;CEUS诊断TM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确认细节别为71.88%和82.14%,FNAC诊断TM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25%和85.71%,联合检查诊断TM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94%和91.07%。结论:CEUS及FNAC对TMC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其早期诊断的价值。
m~6A去甲基化酶FTO在甲状腺癌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N~6-甲基腺苷(m~6A)去甲基化酶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TO此网站)对甲状腺癌细胞m~6A甲基化和增殖、转移、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对MAPK-JNK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为甲状腺癌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使用FTO敲低质粒分别转染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人甲状腺鳞癌细胞SW-579、人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8505C后,经m~6A甲基化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甲状腺癌细胞m~6A甲基化修饰水平;分别采用平板集落形成实验、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Non-immune hydrops fetalis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未敲低FTO的细胞系比较,FTO敲低可提高甲状腺癌TPC-1、SW-579和8505C细胞的m~6A甲基化修饰水平,并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FTO敲低后甲状腺癌细胞中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降低,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升高,MAPK信号通路中的C-JUN和MLK3表达明显上调(均为P<0.05)。结论:在甲状腺癌细胞中,FTO敲低后促进甲状腺NSC125066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激活了MAPK信号通路,从而影响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
独活-牛膝药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及实验验证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独活-牛膝药对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外实验进行验证。【方法】检索TCMSP、中国药典、BATMAN-TCM数据库获取独活、牛膝的活性成分,筛选去重后应用TCMSP数据库确定作用靶点,运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筛选KOA相关new infections的靶点。采用Cytoscape构建药物活性成分-KOA-靶点网络模型并进行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R 4.0.2软件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运用AutoDockTools对前5位的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进而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有Dolutegravir效成分槲皮素对核心靶点的调控作用。【结果】通过筛选得到14个有效活性成分、171个活性成分靶点、2 040个KOA靶点和99个交集靶点。GO分析结果显示独活-牛膝药对治疗KOA关键靶点的生物功能主要涉及炎症反应、细胞代谢、调节蛋白激酶及磷酸酶活性等。KEGG通路主要富集到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分子EPZ-6438采购对接结果显示独活-牛膝药对中槲皮素与MMP9、VEGFA、TP53等关键靶点有较好的结合能力。体外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证明槲皮素可以抑制MMP9、VEGFA、TP53的表达(P<0.05)。【结论】独活-牛膝药对治疗KOA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MP9、VEGFA、TP53的表达进而综合抑制炎症反应、影响软骨代谢及细胞增殖凋亡的结果。
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下呼吸道来源标本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毒力基因与耐药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2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来源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219株,PCR扩增以下毒力基因:外膜蛋白A(ompA)、生物膜相关蛋白(bap)、血红素加氧酶(hemO)、群体感应系统组成基因abaI和abaR。收集相关炎症指标、药敏结果和患者预后信息。结果:219株鲍曼不动杆菌毒力基因ompA、bap、hemO、abaI、abaR的总体携带率分别为83.11%、57.53%、47.49%、69.41%、64.8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毒力基因ompA、bap、abaI、abaR携带率高于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NMDR-AB)(χ~2=27.186、69.044、53.067、68.763,均P<0.01),而hemO的携带率与此相反(χ~2=5.366,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ompA、bap、abaI、abaR的携带率与预后呈正相关(r=0.197、0.303、0.294、0.292,均Pexpected genetic advance<0.01),且预后不良组菌株同时携带的毒力基因数量也更多。白细胞升高组bap和abaR的携带率更高(χ~2=6.517、4.977,均P<0.05)、C反应蛋白升高PS-341配制组ompA和abaR的携带率更高(χ~2=7.CL13900说明书478、6.405,均P<0.05)、PCT升高组abaI的携带率更高(χ~2=5.082,P<0.05)。结论:下呼吸道标本来源鲍曼不动杆菌普遍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多重耐药株的毒力基因携带率更高,毒力基因携带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