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双丹颗粒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该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美托洛尔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组加用双丹颗粒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连续治疗5周比较两组疗效、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指标[颈动脉中膜厚度(IMT)、颈内总动脉(ICA)内径、双侧颈总动脉(CCA)内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水平变化。结RSL3临床试验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45%(49/53)高于对照组的77.36%(41/53),LVEF、SV水平高于对照组,心绞痛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IMT、ICA内径、CCA内径均低于对照组,combination immunotherap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t=3.95、4.59、5.63、5.53、6.51、3.26、6.51、4.04;P <0.05selleck)。结论 双丹颗粒辅助治疗冠心病,能减轻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功能。
马小军从气郁论治良性甲状腺结节的经验
甲状腺结节是指在甲状腺内的肿块,临床上将甲状腺结节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甲状腺结节是内分泌门诊的临床常见病,该病迁延不愈,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药在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而且可使部分患者的结节缩小甚至消失,具有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等优点。甘肃天水市中医医院马小军主任医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良性甲状腺结节多由情志致病STM2457体内,气郁是瘿病的核心病机,气郁日久可导致气郁痰阻、气郁致瘀、气郁化火等病机演变,所以在治疗时应当从气郁入手论治,将理气疏郁,消瘿散结的治疗原则贯穿于整个病程,在根据病机演变辅以理气化痰、selleck合成活血化瘀、清热泻火之法,bioinspired design以半夏厚朴汤为基础方剂,再根据病机演变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文章结合案例介绍马小军主任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基于健康信念的延续性护理在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基于健康信念的延续性护理在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marine microbiology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基于健康信Belnacasan配制念的延续性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Z-VAD-FMK细胞培养健康信念问卷(HBQ)评分、Morisk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评分以及生命质量量表(EORTC QLQ-30)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1、3、6个月TSH水平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1、3、6个月HBQ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1、3、6个月HB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1、3、6个月MMAS-8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1、3、6个月MMAS-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认知、情绪、角色、社会、躯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认知、情绪、角色、社会、躯体评分高于本组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的认知、情绪、角色、社会、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内分泌治疗过程应用构建基于健康信念的延续性护理策略,可提高TSH水平达标率,提高健康信念及服药依从性,改善生命质量。
黄芩多糖通过调节JAK2/STAT3通路和IL-23/IL-17炎性轴改善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的炎症
【目的】研究黄芩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UC)肠道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以及黄芩多糖低、中、高剂量组(10只/组)。观察小鼠日常状态并记录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selleck NMR白细胞介素-6、17、23(IL-6、IL-17、IL-23)的表达。处死小鼠,HE观察小鼠肠黏膜损伤情况记录结肠组织损伤指数(TDI)评分,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p-JAK2、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升高,血清中IL-6diABZI STING agonist细胞培养、IL-17、IL-23含量升高,结肠组织p-JAK2/JAK2、p-STAT3/STAT3比值升高,p-JAK2、p-STAT3表达量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DAI评分降低;血清中IL-6、IL-17、IL-23含量降低,TDI评分降低,结肠组织p-JAK2/JAK2、p-STstent bioabsorbableAT3/STAT3比值降低,p-JAK2、p-STAT3表达量降低。【结论】黄芩多糖可能通过JAK2/STAT3通路和IL-23/IL-17炎性轴改善UC小鼠的炎症。
基于UPLC-Q-TOF/MS和粪便代谢组学探讨参苓白术散改善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机制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探讨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SDDR-UC)大鼠粪便中内源性标志物的影响,旨在寻找粪便中差异的生物标志物群,从代谢组学的角度阐述参苓白术散改善SDDR-UC的分子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SDDR-UC模型组,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采用病症结合法复制脾虚湿困证模型大鼠,再灌胃5%葡聚糖硫酸钠造成SDDR-UC模型。给药阶段,各治疗组灌胃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0.472、0.94GW4869研究购买5、1.89 g·kg-1·d-1),正常组、模型组则灌胃灭菌纯净水。实验结束前,收集各组大鼠粪便,应用UPLC-Q-TOF/MS方法测定粪便代谢物的含量,结合多维统计分析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并进行Met获悉更多abo Analyst 5.0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和鉴定出34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影响叶酸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鞘脂代谢、一个叶酸碳库、花生四烯酸代谢5条代谢通路,其中墨蝶呤、6-羟基褪黑素、1-磷酸鞘氨醇、二氢叶酸和12(S)-白三烯B4是与代谢通路密切相关的关键潜在生物标志物。结论:参苓白术散对SDDR-UC的治疗作用Predictive medicine可能与其调控炎性因子的释放、抗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损伤、修复受损屏障、维持结肠上皮细胞黏膜的完整性,进而恢复体内正常代谢活动有关。
单侧偏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单侧偏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出现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Bioelectronic medicine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相关的临床及病理危险因素,建立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从而为手术清扫www.selleck.cn/products/dorsomorphin-2hcl淋巴结的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江苏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2月至2022年6月期间符合入组标准的单侧PTC患者共381例,根据病灶位置分为单侧偏峡部组(n=152)和单侧腺叶组(n=229),对于是否出现Cont-CLNs转移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于152例单侧偏峡部组患者,再根据是否出现Cont-CLNs转移进一步分成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分布腺叶、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病理亚型、被膜侵犯、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患侧中央区淋巴结(ips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Ipsi-CLNs)转移与Cont-CLNs转移的关系。结合单因素分析结果并参考其他文献中相关单侧PTC出现Cont-CLNs转移的高危因素全部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侧偏峡部组出现Cont-CLNs转移概率高于单侧腺叶组(24.3%比14.4%,χ~2=6.009,P=0.014)。进一步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侧偏峡部PTC患者出现Cont-CLNs转移与患者的年龄(P=0.02)、肿瘤大小(P<0.01)、被膜受到侵犯(P<0.01)以及存在Ipsi-CLNs转移(P<0.01)具有相关性,与患者性别、腺叶分布、肿瘤部位、病理亚型、TSH水平高低以及是否合并HT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被膜侵犯和Ipsi-CLNs转移是单侧偏峡部PTC患者出现Cont-CLNs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上述logistic多因素预测模型经拟合优度HoCCRG 81045smer and Lemeshow检验提示效果良好。结论 被膜侵犯和Ipsi-CLNs转移是单侧偏峡部PTC患者出现Cont-CLNs转移的高危因素,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此类患者在清扫Ipsi-CLNs同时应当预防性行Cont-CLNs清扫。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地榆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地榆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获取地榆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利用药物靶标数据库、OMIM~?、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结直肠癌的相关靶点。将地榆有效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与结直肠癌的相关靶点取交集,获得共同靶点。将有效活性成分和共同靶点导入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针对共同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Metascape线上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9个地榆有效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点击此处醇等。获得地榆有效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154个和结直肠癌相关靶点1 908个,取交集后获得共同靶点94个。PPI网络显示,地榆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作用靶点包括肿瘤蛋白p53、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Caspase-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及肿瘤坏死因子等。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地榆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靶点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有细胞群增殖的负调控、凋亡信号通路的调控、蛋白质磷酸化的正向调节等;涉及的细胞组分主要有细胞外基质、内质网腔、染色体区域等;涉及的分子功能主要有激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内肽酶活性、核受体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地榆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靶点主要涉及癌症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 地榆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可能通过多个关键靶点来作用Blebbistatin采购于膜筏、细胞外基质、内质网腔、hepatogenic differentiation染色体等细胞组分,实现蛋白质的磷酸化、细胞增殖及凋亡等分子功能,以及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等,从而发挥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
C-TIRADS、ACR-TIRADS与EU-TIRADS对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估中国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TIRADS)、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ABone quality and biomechanicsCR-TIRADS)与欧洲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EU-TIRADS)对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比较三种甲状腺影像报Taurine研究购买告和数据系统对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FNA)的非必要穿刺率。资料和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乐群院区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并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其中病理确诊患有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结节的患者88例(151个结节)。对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下的甲状腺结节分别进行恶性风险分级,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构建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进行分析,比较三种分级系统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根据三种TIRADS的FNA处理意见,对比甲状腺结节FNA的非必要穿刺率。结果:C-TIRADS、ACR-TIRADS及EU-TIRADS的AUC分别为0.93,0.90,0.85,C-TIRADS和ACR-TIRADS的AAG-221核磁UC明显高于EU-TIRADS(P<0.001,P<0.01),C-TIRADS和ACR-TIRADS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三种危险程度分级的最佳诊断截点分别是CTIRADS>4b类,ACR-TIRADS>4类,EU-TIRADS>4类,其对应的特异性分别为85.5%、77.6%、77.6%,C-TIRADS的特异性高于ACRTIRADS和EU-TIRADS的特异性(均P<0.05)。对应的敏感性分别86.7%、88.0%、89.3%,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IRADS的非必要穿刺率低于ACR-TIRADS和EU-TIRADS。结论:1.C-TIRADS和ACR-TIRADS对桥本背景下甲状腺结节有着较好的诊断效能,两者均优于EU-TIRADS。2.C-TIRADS对诊断桥本背景下甲状腺结节的特异性最高。3.C-TIRADS表现出较低的非必要穿刺率。
蛋白酶激活受体1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炎症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究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在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所致的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例甲型流感病毒患者及1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二者血清PAR1表达水平。按照不同感染复数将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分为control组、0.05组、0.1组、0.2组及0.4组,使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PF-02341066测各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使用RT-qPCR检测各组PAR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AR1、Toll样受体3(TLR3)及核因子κB(NF-κB) p65蛋白水平。敲低PAR1或过表达TLR3后,使用Western blot检immuno-modulatory agents测各组细胞PAR1、TLR3、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量。结果:PAR1在IAV感染患者血清及IAV感染的A549细胞中表达上调。与control组细胞相比,IAV感染细胞中细胞活性降低,促炎因子IL-6水平升高,且PAR1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si-PAR1抑制了IAV诱导的炎症细胞因子IL-6水平的升高。TLR3过表达逆转了由si-PAR1所致的TLR3、p-NF-κB p65蛋白水平降低(P<0.05)。TLR3过表达逆转了si-PAR1所致的细CP-690550细胞培养胞活力和炎性因子的水平(P<0.05)。si-PAR1通过介导TLR3/NF-κB信号通路降低IAV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结论:敲低PAR1可通过抑制TLR3/NF-κB信号通路降低了IAV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发挥抗病毒作用。
中西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及其伴发病症概述
桥carotenoid biosynthesis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其他器官特异性或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存在关联,易合并其他多种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癌等。借助现代诊疗技术可以在早期明确筛查诊断HT,但其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控制病情的进展,缺少对未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治疗方案。西医对HT的特异性治疗手段较为局限,有效药物及途径较为单一,且大多药物具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且由于HT会引发内分泌系统失衡,故通常与多种内分此网站泌疾病共同发病,导致治疗难度增加且病程较长;中医药能在内分泌疾病中发挥优势,但目前单纯中药治疗缺乏明确的治疗准则,NSC 125973还需要逐步完善诊疗系统;中西医结合治疗HT及其伴发病症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疗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将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药、西药兼而并用,是治疗HT及其伴发病诊疗的未来趋势,今后,应加强对其发病机制、影响及其免疫学意义的研究,深入探索多种疾病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