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糖调节受损及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 TTR)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 WMH)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糖尿病脑小血管病患者450例,根据WMH诊断标准分为WMH组304例和非WMH组146例,其中WMH组依据Fazekas评分进一步分为轻度组180例,中度组61例,重度组63例。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评定糖调节受损患病情况,并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TTR水平,分析并对比各项指标。结果 WMH组糖调节受损比例明显高于非WMH组(79.3%vs 68.5%,P=0.012),TTR水平明显低于非WMH组[(271.91±35.63)mg/L vs(282.25±47.04)mg/L,P=0.020]。所有患者血清TTR水平四分位组分分析显示,血清TTR水平与脑小血管病患者WMH患病情况呈线性负相关(r=-0.154,P=0.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矫正年龄、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排除其他混杂因素后,糖调节受损、TTR仍与脑小血管病患者WMH相关(OR=1.822,95%CI:1.145~2.902,P=0.011;OR=0.994,95%CI:0.989~0.999,P=0.013)。轻度组糖调节受损比例明Mirdametinib临床试验显低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轻度组比较,中度组和重度组TTR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组比较,重度组TTR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NN2211使用方法5)。脑小血管病患者WMH与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呈正相关(r=0.223,P=0.012;r=0.307,P=0.001),与TTR水平呈负相关(r=-0.235,P=0.001)。结论 糖调节受损及TMedical emergency teamTR与脑小血管病患者WMH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相关。
实时心肌声学造影联合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功能及疗效
目的 探讨实时心肌声学造影(RT-MCE)联合斑点追踪(STI)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功能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拟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88例,均于术前、术后4周行RT-MCE和STI检查,获得RT-MCE参数和STI参数,包括心肌显影强度(A)、微泡破坏后再充盈的血流速度(β)、心肌血流量(A×β),以及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及应变率(LS、RS、CS、LSr、RSr、CSr),比较术前、术后上述参数的差异。术后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评估患者MRTX1133半抑制浓度血管狭窄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T-MCE参数及STI参数评估PCI术后疗效的效能。结果 RT-MCE检查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术后A、β及A×β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TI检查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术后LS、CS均较术前降低,LSr、RS、RSr、CSr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正常61例,异常27例(中、重度狭窄分别为24例、3例)。ROC曲线分析显示,A、β、A×β、LS、RS、CS评估PCI术后疗效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6、0.892、Plant symbioses0.887、GSKJ4临床试验0.808、0.906及0.883。结论 RT-MCE联合STI可有效评估PCI术前、术后左室心肌局部和整体功能,对PCI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白藜芦醇通过调节铁死亡通路抑制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是否可通过调节铁死亡通路抑制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UCACC)。方法:(1)将2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氧化偶氮甲烷(AOM)组、AOM+葡聚糖硫酸钠盐(DSS)组、AOM+DSS+Res组。造模实验周期为70 d。AOM组、AOM+DSS组和AOM+DSS+Res组第1天注射1次AOM。从造模第2周开始AOM+DSS组和AOM+DSS+Res组饮用含DSS水,第3周更换为无菌水,第4周换为含DSS水,以此循环到造模实验周期结束。Control组和AOM组饮用无菌水,AOM+DSS+Res组每周给予Res灌胃。造模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小鼠结肠组织,HE染色后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铁蛋白重链(FTH)、P53蛋白的表达。(2)将人结肠癌HCT 1Biorefinery approach1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4、8、16μg/ml Res组。用不同浓度(4、8、16μg/ml)Res处理HCT 116细胞。收集处理的细胞后,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GPX4、ACSL4、FTH蛋白的表达。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UCACCH-223191 IC50C模型建模成功,Res可明显抑制AOM+DSS诱导的小鼠UCACC形成。IHC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AOM组FTH蛋白表达下降;AOM+DSS组GPX4和FTH蛋白表达明显上升,ACSL4和P5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与AOM+DSS组比较,AOM+DSS+Res组GPX4和FTH蛋白表达下降,ACSL4和P53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均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AOM组GPX4、FTH蛋白表达下降,ACSL4表达上升;AOM+DSS组GPX4和FTH蛋白表达上升,ACSL4和P53蛋白表达下降(均P<0.05)。与AOM+DSS组比较,AOM+DSS+Res组GPX4和FTH蛋白表达下降,ACSL4和P53蛋白表达上升(均P<0.05)。(2)CCK-8实验结果显示,8、16μg/ml Res组细胞存活率低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4、8、16μg/ml Res组细胞GPX4和FTH蛋白表达下降,ACSL4蛋白表达上升(均P<0.05)。结论:Res可以通过调控细胞铁死Baricitinib小鼠亡通路抑制UCACC。
NLR、PLR、MH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以及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MA半抑制浓度武汉市中心医院60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369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非CAS组)235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PLR、MHR对CAS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ACompound CS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CAS组中男性、高脂血症、吸烟史、老年患者比例及白细胞计数(WB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NLR、PLR、MHR均高于非CAS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PLR、MHR及NLR联合PLR预测CAS的AUC分别为0.792、0.704、0.631和0.803(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1.98、PLR>105.8、MHR>0.31、LDL-C>3.10 mmol/L、FPG>10.13 mmol/L、老年是发生CA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水平NLR、PLR、MHR可作为CAS发生的危险因素single-molecule biophysics,其中NLR、PLR有望成为CAS的预测指标,二者联合预测效能更高。
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R)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青岛和睦家医院收治的分化型甲状Erastin配制腺癌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第1天空腹测定其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并计算获得AGR,按照AGR水平分为高AGR组和低AGR组。通过电子PI3K抑制剂病历系统获取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分析对比患者的生存情况,无进展生存时间(PFAirborne microbiomeS)和总生存时间(OS),并进行影响预后的多变量分析。结果 高AGR组和低AGR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病灶血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AGR组单侧肿瘤、无被膜侵犯、单侧淋巴结清扫范围概率高于低A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K-M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低AGR组的疾病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率更差(P <0.05);肿瘤部位、被膜侵犯、淋巴结清扫范围和AGR是疾病无进展生存、总生存的预后影响因素(P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示,有被膜侵犯、双侧淋巴结清扫范围、低AGR是疾病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GR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有一定影响,适宜在临床中用于患者的优化管理和治疗指导。
多基因检测在Bethesda Ⅰ-Ⅲ型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一项前瞻性双盲研究
背景:甲状腺超声检查可在68%的健康人群中发现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为7%-15%。恶性结节需及时手术治疗才能获得良好预后,然而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无法根据症状和体征区分其良恶性。目前超声联合细针穿刺活检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方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约30%的甲状腺结节难以明确诊断。国际上广泛使用Bethesda甲状腺细胞学病理报告系统将甲状腺结节分为六类,恶性风险从0%到99%不等,其中Bethesda Ⅰ、Bethesda Ⅱ和Bethesda Ⅲ类结节的恶性风险分别为1%-4%、0%-3%和5%-15%。Bethesda Ⅰ-Ⅲ类结节占比约为81.8%,此类结节指南建议再次细针穿刺活检或超声随访。然而,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处理方法,10%的Bethesda Ⅰ类结节再次细针穿刺活检仍不能明确诊断,最终术后病理明确为恶性,即使是细胞学诊断为良性的Bethesda Ⅱ类结节,两年内超声随访的假阴性率也达到了7.5%,Bethesda Ⅲ类结节中15.9%被诊断为恶性。是否能利用甲状腺癌分子标记物提高上述结节诊断的准确性,从而避免患者假阴性风险和重复细针穿刺活检,目前尚无相关研究证据。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基因检测在提高Bethesda Ⅰ-ⅢKPT-330型甲状腺结节诊断准确性方面的潜在益处。方法:研究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细针穿刺活检的甲状腺结节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abrafenib-gsk2118436.html患者542例,筛选出Bethesda Ⅰ-Ⅲ类甲状腺结节181例。基于下一代测序(NGS)对细针穿刺活检样本进行甲状腺癌相关的16个点突变基因和26个融合突变基因进行检测。对基因检测阳性结节进行手术治疗,以组织学病理为金标准,确定多基因检测的诊断性能,并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结果进行χ~2检验比较。结果:181例Bethesda Ⅰ-Ⅲ类甲状腺结节进行多基因,其中71例发现基因突变,45例结节进行了手术治疗并获得了组织学病理结果。多基因检测正确分类恶性结节21/24个,良性结节19/21个。敏感性、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1%[73-98 (95%置信区间)]、86%[67-95 (95%置信区间)]、86%[71-97 (95%置信区间)]、90%[69-96 (95%置信区间)]、89Distal tibiofibular kinematics%[77-95 (95%置信区间)]。多基因检测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BRAF V600E突变检测(89%vs 76%,χ~2=15.652,P <0.01)。结论:多基因检测能提高Bethesda Ⅰ-Ⅲ类结节良恶性诊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当前广泛采用的BRAF V600E单基因检测。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与肾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探讨甲状腺激素与肾间质纤维化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01月至2022年10月于吉Torin 1供应商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内科入院,其中被确诊为CKD的3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2016年Ig A肾病牛MLN4924津分型和Katafuchi评分标准重新病理阅片及分组,将患者按肾间质纤维化严重程度分为T0组247例(无或轻度纤维化组)、T1组91例(中度纤维化组)和T2组31例(重度纤维化组)。收集与整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及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血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尿酸(UA)、血清白蛋白(Alb)、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红蛋白(Hb)等临床指标,比较不同程度肾间质纤维化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差异,探究甲状腺激素和肾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再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肾间质纤维化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了369例CKD患者,其中167例甲状腺功能正常,56例甲状腺功能减退,34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96例低T3综合征,1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4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2.随着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加重,CKD患者血清FT3值逐渐下降。T0组、T1组和T2组血清FT3含量分别是3.81±0.98pmol/l,3.50±0.96poml/l,3.19±0.63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T4和TSH含量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KD患者FT3与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FT3与Scr(r=-0.291,P<0.05),BUN(r=-0.321,P<0.05),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r=-0.348,P<0.05microfluidic biochips),与e GFR呈正相关(r=0.316,P<0.05)。4.CKD患者甲状腺功能与肾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FT3与肾间质纤维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228,P<0.05),即FT3水平越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越重。FT4、TSH与肾间质纤维化严重程度无相关性(P>0.05)。5.CKD患者肾脏病理特点与肾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肾小球节段硬化与肾间质纤维化呈正相关(r=0.424,P<0.05),肾小球系膜增生与肾间质纤维化呈正相关(r=0.278,P<0.05)。6.单因素分析提示高血压、Scr、BUN、肾小球节段硬化、肾小球系膜增生、较低水平的e GFR、较低水平的Hb和较低水平的FT3为中度和重度肾间质纤维化的危险因素。将上述指标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中,结果提示肾小球节段硬化[OR:5.07,95%CI(2.589-9.930),P<0.001;OR:42.17,95%CI(1.579-1126.429),P<0.05]和较低的e GFR[OR:0.969,95%CI(0.957,0.982),P<0.001;OR:0.859 95%CI(0.788-0.937),P<0.01]是中度和重度肾间质纤维化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也是重度肾间质纤维化的危险因素[OR:7.694,95%CI(1.268-46.701),P<0.05]。结论:1.随着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加重,CKD患者血清FT3水平逐渐减少,提示FT3可以用来评估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2.CKD患者血清FT3水平与肾间质纤维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提示FT3可能对肾脏有保护作用。3.肾小球节段硬化、肾小球系膜增生和较低的e GFR是肾间质纤维化的危险因素。
术前NLR对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癌胚抗原(CEA)对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河北北方学Mirdametinib院附属第一医院行同期肝切除的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diABZI STING agonist料,使用X-TILE软件来计算NLR的最佳截止点;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来绘制和比较生存曲线,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分析独立预后因素;采用时间依赖性曲线下面积(t-AUC)来绘制和比较不同指标联合使用时的预后价值。结果 共有122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被纳入此研究,NLR进行预后分层时的最佳截止点为2.1,术前较高的NLR和更高的病理T分期相关(P=0.037),但与低NLR组相比在其他指标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术前NLR水平、最大肝转移直径、结直肠癌p T分期、是否淋巴结转移和术前CEA水平与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P均<0.05);多因素生存分析肝转移数目(HR=1.644,95%CI=1.063~2.542,P=0.025)、有淋巴结转移(HR=1.76,95%CI=1.045~2.965,P=0.034)、CEA≥3.4μg/L(HR=1.611,95%CI=1.054~2.460,P=0.028),以及NLR≥2.1(HR=1.625,95%CI=1.044~2.539,P=0.033)是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在预测患者预后时的t-Aendocrine autoimmune disordersUC为60.89%~66.41%,CEA为58.15%~66.41%,联合检测时的t-AUC为64.53%~68.36%,CEA在预测患者预后时的C-index为0.648(95%CI=0.543~0.752),NLR为0.688(95%CI=0.583~0.795),二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29),联合检测时C-index可提高到0.69(95%CI=0.586~0.795),但对比单独使用CEA(P=0.12)或NLR(P=0.52)时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前NLR或CEA升高与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联合应用术前NLR和CEA可提高对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临床研究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发生淋巴结转移时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旨在讨论单侧PTC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es,CLNM)及影像学怀疑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es,LLNM)时发生对侧LLNM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2月于江苏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同一治疗组行手术治疗的5LY2835219化学结构26例初治的行甲状腺全切及双侧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单侧PTC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对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526例患者中,295例为CLNM,其中272例存在同侧CLNM(含同侧和双侧),129例存在对侧CLNM(含对侧和双侧);165例存在LLNM,其中同侧129例,对侧和双侧转移均为18例。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CLND)的365例中65例(17.8%)出现对侧CLNM;治疗性CLND的161例中68例(42.2%)出现对侧CLNMCarcinoma hepatocellular。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2 cm、CLNM数量≥6枚、多灶、无桥本甲状腺炎及肿瘤外侵与对侧CLNM有关(P均<0.05);肿瘤最大径≥2 cm与对侧LLNM有关(P<0.05),而淋巴结外侵及癌灶侧淋巴结转移是发生对侧CLNM与对侧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随访显示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97.9%,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为97.5%。结论:单侧PTC患者存在多灶、无桥本Canagliflozin使用方法甲状腺炎、肿瘤及淋巴结外侵、癌灶侧CLNM、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2 cm、CLNM数量≥6枚等高危因素时更易出现对侧CLNM,临床上对出现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考虑行双侧CLND以降低肿瘤的残留复发。
滋阴益气汤联合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miR-423-5p、D-二聚体的影响
目Bemcentinib试剂的:观察滋阴益气汤联合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微小RNA-423-5p(miR-423-5p)、D-二聚体(D-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所有病人均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Vorinostat溶解度制剂(ACEI)及利尿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滋阴益气汤治疗。评定两组中医证候积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测量病人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Immunisation coverageβ)、D-D水平;采用荧光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miR-423-5p相对表达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LVEDD、BNP、TNF-α、IL-6、IL-1β水平、miR-423-5p相对表达量及D-D水平均降低,LVEF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48%与69.05%,P=0.015)。结论:滋阴益气汤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降低病人中医证候评分,改善心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下调miR-423-5p相对表达量,改善D-D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