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病理性血管重塑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和迁移介导的新内膜形成是血管重塑的病理特征之一,也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再狭窄的常见病理基础。据报道,红花及其活性成分杨梅素具有抗AS的作用。但红花及杨梅素对VSMCs增殖、迁genetic evaluation移及新内膜增生(Neointimalhyperplasia,NIH)的影响尚未明确。目的:我们研究了红花和杨梅素对NIH的影响,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TGFBR1)信号在其抗AS和再狭窄作用中的潜在作用。方法:采用C57小鼠左侧颈总动脉(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LCCA)结扎建立血管损伤诱导的NIH模型观察红花提取物对新生内膜的形态学改变及对TGFBR1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CCK8、EdU荧光标记法、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法、Western Blotting(WB)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杨梅素对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及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7R5)的增殖、迁移及对TGFBR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采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MD)、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SPRi)、TGFBR1 激酶活性测定技术评价杨梅素与TGFBR1受体的相互作用;进一R428浓度步将编码人TGFBR1基因的腺相关病毒转染至HASMC及A7R5中使其过表达TGFBR1。采用CCK8、EdU荧光标记法、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法、WB法检测杨梅素对过表达TGFBR1的VSMCs细胞Lorlatinib分子量增殖、迁移的影响,验证TGFBR1信号通路在杨梅素抑制VSMCs增殖及迁移中的作用;在体内,采用C57小鼠LCCA结扎模型观察杨梅素对新生内膜的形态学改变及对TGFBR1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红花提取物显著抑制NIH(P<0.01),降低磷酸化TGFBR1、Smad2和Smad3蛋白在LCCA中的表达(P<0.01)。杨梅素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VSMCs的迁移和增殖(P<0.05),抑制CDK4、cyclin D3、MMP2和MMP9蛋白表达(P<0.05)。分子对接发现杨梅素能与TGFBR1蛋白活性结构域结合,其结合能为-9.61 kcal/mol。MD模拟发现TGFBR1能与杨梅素稳定结合。此外,SPR表明杨梅素与TGFBR1的平衡解离常数为4.35 × 10-5 M。TGFBR1激酶活性测定表明杨梅素能直接抑制TGFBR1激酶活性(IC50=56.75μM)。此外,杨梅素剂量依赖性抑制TGFBR1、Smad2和Smad3的磷酸化水平(P<0.05),这种抑制作用被过表达TGFBR1后部分阻断(P<0.05)。TGFBR1过表达部分阻断了杨梅素对VSMCs迁移和增殖的抑制作用(P<0.05)。此外,杨梅素显著抑制NIH(P<0.01),降低磷酸化TGFBR1、Smad2和Smad3蛋白在LCCA中的表达(P<0.01)。结论:本研究首次证明了红花可通过抑制TGFBR1信号通路抑制NIH以及杨梅素通过抑制TGFBR1信号通路抑制NIH和VSMC增殖及迁移。红花及其活性成分杨梅素可作为治疗AS和血管再狭窄的潜在候选药物。
聚焦解决模式联合益生元对改善结直肠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效果研究
目的:调查左半、右半结直肠癌患者不同化疗阶段的不良反应、焦虑抑郁水平、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的状况、变化趋势及差异,分析各指标变化时间节点和特点,为临床构建有预见性的、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探究在常规肿瘤护理基础上,构建聚焦解决模式联合益生元的饮食营养护理干预,从生理和心理两个维度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改善化疗不良反应,达到“人菌双养”。方法:本研究分为观察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两部分。观察性研究:于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在江苏省无锡市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和肿瘤内科共招募128名确诊为原发性结直肠癌的首次化疗患者(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XELOX)或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联合化疗(FOLFOX))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发生位置分组,跟踪随访患者4个化疗疗程,以一般资料调查表、化疗毒性评定、肿瘤生活质量调查表、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为调查工具,并收集患者化疗前及四次化疗后的血液,观察患者骨髓抑制水平、营养水平以及炎症水平,总结结直肠癌患者化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以及焦虑抑郁水平的动态变化特点,并分析左半结直肠癌及右半结直肠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干预性研究:于2022年5月至2022年12月招募63名确诊为原发性结直肠癌的首次化疗患者(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XELOX),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测量工具同观察性研究。对照组(XEL_C)共37人,实施常规肿瘤护理,实验组(XEL_X)共26人,在常规肿瘤护理基础上实施聚焦解决模式联合益生元护理。干预时间:共3个月,在患者首次化疗住院确定方案的第二天进行首次干预,后续在患者第二、三、四次化疗住院的前一天实施干预,共干预4次,每次干预时间大约为30分钟。对两组患者首Ipatasertib试剂次干预前与末次干预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28例病人,入院化疗各阶段均发生化疗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胃肠道不良反应较为常见。骨髓抑制中白细胞水平下降发生率最高。化疗前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下降发生率较高,后期发生率较前期上升。血小板降低发病率较高,并且血小板水平显示T0>T4(P<0.05)。XELOX方案中,化疗后期左半结直肠癌组的血红蛋白显著高于右半结直肠癌组(P<0.05)。胃肠道不良反应中恶心、便秘发生率较高。化疗前期胃肠道症状处于较高水平,后续随着化疗疗程的推进有所缓解。对比左半、右半结直肠癌组,发现恶心在T1阶段形成明显差异(P<0.05),腹泻在T3阶段形成明显差异(P<0.05),胃肠胀气恶心在T2、T4阶段形成明显差异(P<0.05)。营养指标(白蛋白、球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水平)在化疗中期下降,炎症水平随着化疗进程进展升高。化疗期间焦虑水平普遍高于抑郁水平。焦虑抑郁水平化疗初期升高,中后期水平下降。左右半结直肠癌组无明显差异。化疗期间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随着化疗疗程的持续进行,睡眠障碍评分呈现下降趋势。右半结直肠癌组睡眠障碍水平高于左半结直肠癌组(P>0.05)。生活质量中胃肠道症状条目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在化疗初期达到峰值,便秘、腹泻则在化疗中后期达到峰值。其中恶Medullary carcinoma心呕吐、疲倦与T0形成明显差异(P<0.0001)。干预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63人。骨髓抑制中,XELCaptisol_X组的白细胞、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XEL_C组(P<0.05),淋巴细胞的水平也与XEL_C组有差异的趋势(P=0.088)。胃肠道症状中,XEL_C组的恶心发病率高于XEL_X组,两组之间有差异的趋势(P=0.054)。营养指标、炎症水平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干预之后,XEL_C焦虑评分为(1.70±2.22),抑郁评分(1.50±2.05),XEL_X组焦虑评分为(1.69±1.96),抑郁评分(1.39±1.75)。干预组焦虑抑郁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睡眠障碍发生率XEL_C组(35.14%)高于XEL_X组(11.54%),有显著差异(P<0.05)。生活质量中在化疗4个疗程后,XEL_X组失眠程度显著低于XEL_C组(P<0.05)。结论:(1)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均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化疗药物对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损害贯穿整个化疗周期,其中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最为常见。不同化疗阶段的不良反应水平、炎症水平、营养状态、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水平和生活质量呈动态变化的特点,提示护理人员需结合不同化疗时期的不良反应特点,进行整体评估,明确护理要点及重点,给予及时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2)化疗后期,左半结直肠癌患者的骨髓抑制情况优于右半结直肠癌组,左半结直肠癌的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更为严重。两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水平无明显差异。(3)聚焦解决模式联合益生元干预可以通过生理维度、心理维度二者的协同作用显著改善化疗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并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增加化疗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恶臭假单胞菌及葡萄球菌与普通小球藻互作的代谢组学研究
微藻在水产养殖、食品生产、医药、医疗保健和环境管理等各个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如何提高微藻在开放系统中的稳定性,增强对外界物种侵扰的免疫反应,以及进一步增加微藻生物量产量是微藻实现产业化的瓶颈。藻际细菌被称为藻类的―第二基因组‖,它存在于藻类的整个生命周期,参与藻类的生长、免疫以及适应性进化等生命过程,因此寻找对微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有益菌及进Medical cannabinoids (MC)一步探究菌-藻共生关系的发生机制对提高微藻生物能源的产率十分必要。本研究从陕西杨陵段的渭河中分离不同种类的微藻与细菌,使用抗生素处理获得3种微藻的无菌微藻后,分别与不同种类的细菌共培养构建菌—藻共培养体系,通过建立微藻的生长曲线和测定藻类叶绿素含量、油脂含量、溶氧值、电导率等指标,筛选对3种微藻的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的细菌,基于比较代谢组学探究促生菌与微藻之间的共生机制。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本研究通过平板涂布法先后分离单株的细菌和微藻,通过16S r RNA测序比对,鉴定获得根瘤菌(Rhizobium sp.)、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sp.)、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s sp.)等12种菌株,结合形态学鉴定和18S r RNA测序鉴定技术,获得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近头状尖胞藻(Raphidocelis subcapitata)和布朗单针藻(Chlorolobion braunii)三种微藻。将微藻无菌化处理后与不同种的细菌构建共培养体系,通过构建微藻生长曲线、测定藻类叶绿素含量、油脂含量、溶氧值、电导率等指标,发现根瘤菌、恶臭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对不同种类的微藻均具有促进作用,恶臭假单胞菌与普通小球藻共培养后微藻生物量在22天时达到1.483×10~7cells/m L,是无菌普通小球藻处理组藻细胞生物量(3.51×10~6cells/m L)的4.2倍,葡萄球菌与普通小球藻共培养组藻细胞生物量在23天时达到1.083×10~7cells/m L,是无菌普通小球藻生物量(3.821×10~6cells/m L)的2.8倍,根瘤菌与尖胞藻共培养后微藻生物量在26天时达到1.831×10~6cells/m L,是无菌尖胞藻处理组藻细胞生物量(3.175×10~5cells/m L)的5.7倍。2.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比较无菌普通小球藻、无菌普通小球藻与葡萄球菌共培养、无菌普通小球藻与假单胞菌的共培养、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的单培养条件下代谢物质的组成与含量差异,发现菌藻共培养中参与菌藻相互作用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有:(1)类黄酮合成代谢通路中的柚皮苷二氢查尔酮;(2)植物激素合成代谢通路中的玉米素、油菜素内酯和吲哚-3-乙酸等;(3)维生素合成代谢通路中的钴胺素(维生素B_(Baricitinib研究购买12))、核黄素(维生素B_2)和生物素(维生素B_7)等;(4)群体信号感应通路中的N-辛酰基-L-高丝氨酸内酯。吲GSKJ4体内实验剂量哚-3-乙酸、N6-(Delta2异戊烯基)-腺嘌呤、核黄素、吡哆醛、生物素、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等是促进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分子,其中一部分是由恶臭假单胞菌或葡萄球菌产生的直接促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分子,另外一部分是由恶臭假单胞菌或葡萄球菌产生的促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前体分子。柚皮苷二氢查尔酮是一种重要的防御性抗氧化物,它仅由细菌合成而普通小球藻不能合成,藻菌共培养时,其含量较单培养细菌显著降低,表明普通小球藻可利用细菌产生的柚皮苷二氢查尔酮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反应,促进自身的生长。比较葡萄球菌-普通小球藻共培养组与假单胞菌-普通小球藻共培养组中的差异代谢产物,结果表明由细菌合成的柚皮苷二氢查尔酮、N-辛酰基-L-高丝氨酸内酯和生物素表达量高低可能是影响是藻菌共培养体系中藻类生长快慢和生物量大小的关键因素。
血小板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背景乳腺癌(BreaExtrapulmonary infectionst carcinoma,B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女性所有癌症类别中均居首位,严重威害女性的健康。其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乳腺癌占所有类型乳腺癌的70%以上。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在血管生成、机体免疫、信号调节、肿瘤转移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能够影响肿瘤微环境,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转移。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含有大量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成分,用于造血干细胞的培养,起到降低异种免疫和动物源性污染物传播风险的作用。但是PRP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探索血小板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的使用含有不同血小板浓度的血浆替代胎牛血清(FBS),建立PRP-乳腺癌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血小板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临床防治乳腺癌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建立PPP、PRP与ER阳性乳腺癌细胞共培养模型:制备乏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PPP)及不同血小板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PRP1和PRP2);配制含10%PPP或PRP成分的DMEGDC-0068半抑制浓度M培养基;使用含10%PPP或PRP成分的DMEM培养基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和T47D进行培养。2.检测不同浓度血小板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使用含10%PPP或PRP成分的培养基培养ER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和T47D,利用CCK-8技术、流式细胞术、Transwell试验进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等检测,以评价血小板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和T47D)生物学行为的影响。3.评价血小板对乳腺癌肿瘤微环境的影响:通过qRT-PCR方法检测ER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和T47D)中炎症细胞因子(如IL-1β、IL-6、IL-8、i NOS、TNF-α)、趋化因子(如CCL2、CCL5)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分子(如E-cadherin、β-catenin、Fibranectin、N-cadherin、Snail、Vimentin、ZEB1)的m RNA,研究血小板对乳腺癌肿瘤微环境的影响。结果1.血小板能够促进ER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和T47D的增殖,并且随着血小板浓度的升高,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2.血小板能够显著抑制ER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和T47D的凋亡。尤其是早期凋亡率,PPP组显著高于PRP组。3.血小板能够增强ER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和T47D的侵袭,并与血小板浓度成正相关。4.血小板能够提升ER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和T47D间质细胞标志物(β-catenin、Fibranselleck抑制剂ectin、N-cadherin、Snail、Vimentin、ZEB1)的表达水平,明显促进乳腺癌细胞的EMT转化。5.血小板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MCF-7细胞和T47D细胞表达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8、i NOS、TNF-α)和趋化因子(CCL2、CCL5),促进乳腺癌炎性微环境的形成。结论血小板能够促进ER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EMT,抑制乳腺癌细胞凋亡,同时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趋化因子以及炎症因子的表达。
我国七个主栽茶树品种特征代谢物的鉴定与转录调控研究
茶树品种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鲜叶化学成分是其茶类适制性与茶叶品质优劣的物质基础。本研究以我国主栽品种铁观音、金萱、福建水仙、福鼎大白茶、白毫早、龙井43和舒茶早为供试材料,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和挥发性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不同茶树品种中的特征代谢物;通过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出不同茶树品种中的差异基因;并通过WGCNA分析,鉴定与特征代谢物相关的关键结构基因及调控转录因子。本研究揭示了我国七个主栽品种的特征代谢物及其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初步阐明了我国主栽茶树品种的特征代谢物及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七个主栽茶树品种的非挥发性特征代谢物分析通过靶向代谢组学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铁观音芽叶中酯型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最高,酚酸类和有机酸类占比最大,其中绿原酸和绿原酸甲酯显著积累;金萱芽叶中游离氨基酸、黄酮醇葡萄糖苷、萜类、鞣质和没食子酸等物质显著积累,尤其是EGCG”3Me含量达到22.07 mg/g,属于高EGCG”3Me茶树资源;福建水仙芽叶中总儿茶素和L-抗坏血酸含量较高;福鼎大白茶和白毫早芽叶中脂质类占比最大;此外,福鼎大白茶芽叶中甜味氨基酸、糖类、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含量较高,黄酮类含量最低;龙井43和舒茶早芽叶中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占比最大,并鉴定到亚油酸和棕榈油酸分别在龙井43和舒茶早中显著积累。结果表明7个茶树品种芽叶中代谢物组成及含量影响了其茶叶品质形成及茶类适制性。2.我国七个主栽茶树品种的特征香气成分分析通过挥发性代谢组学分析,铁观音和金萱芽叶中萜类化合物约占总含量的72%,其中α-石竹烯和β-石竹烯均含量较高;此外铁观音芽叶中酚类和酸类占比最大,其中庚醛和丁香酚显著积累,金萱芽叶中香叶醇、反-β-罗勒烯和水杨酸甲酯等香气成分显著积累;福建水仙芽叶中富含酯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茉莉内酯和二氢茉莉内酯等,其中反-3-己烯-1-醇乙酸酯在福建水仙和龙井43中含量最高;福鼎大白茶芽叶中醇类占比最大,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含量显著积累;顺-3-己烯醇、苯乙醇、苯乙醛在福鼎大白茶等绿茶品种中含量最高,反-橙花叔醇、β-紫罗兰酮、茉莉酮在绿茶品种中含量最高。结果表明茶树品种芽叶中芳香物质不仅与茶叶香气品质密切相关,还影响了其茶类适制性。3.我国七个主栽茶树品种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通过转录组学鉴定特征代谢物合成通路中的差异基因。在类黄酮途径中鉴定到CsPAL、Cs4CL、CsCHI、CsF3’5’H、CsDFR等基因在铁观音中上调表达,叶绿素途径中的CsMPEC基因在铁观音中显著下调11.12倍,推测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花青素积累和抑制叶绿素合成从而导致铁观音芽叶呈绿紫色。此外,鉴定到2个CsF3’5’H在铁观音和金萱中显著上调,咖啡碱途径上的CsAPRT和CsIMPDH在铁观音中上调表达,推测这可能影响其芽叶中儿茶素和咖啡碱的生物合成;抗坏血酸途径中的CsGal LDH和CsMIOX在福建水仙中显著上调,Talazoparib试剂CsFAD8、CsHAD、CsSAD、CsFATB在福鼎大白茶、白毫早、龙井43和舒茶早中显著上调,这些基因可能影响了其芽叶中特征代谢物的积累。在香气成分合成相关通路中,鉴定到CsCOMTPanobinostat半抑制浓度、CsCCo COMT和CsCAD在铁观音芽叶中显著上调,这可能影响了苯丙烷下游途径中丁香酚的生物合成;CsLIS/NES在福鼎大白茶中显著上调从而影响其芽叶芳樟醇的积累。4.基于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构建品种特征代谢物的转录调控网络通过WGCNA分析,筛选与特征代谢物相关的关键结构基因及调控转录因子。在非挥发性代谢物中,鉴定到Csb HLH和CsMYB可能通过调控CsF3’5’H从而影响茶树芽叶中儿茶素的合成;NAC、C2H2、b HLH等转录因子通过调控CsIMPDH来诱导芽叶中咖啡碱的积累;CsMYB可能是调控CsHAD和CsKAS表达和亚油酸合成的关键基因;LBD和NLP转录因子可能通过调控CsMIOX影响芽叶中L-抗坏血酸的生物合成。在香气成分中,鉴定到3个CsMYB通过调控CsADH从而影响芽叶中顺-3-己烯醇和反-3-己烯-1-醇乙酸酯的合成;Csb HLH可能通过调控CsTPS的表达直接影响芽叶中β-石竹烯的积累;此外,b HLH、WRKY、ERF、MYB等转录因子可能单独或通过相互作用调控CsLIS/NES参与芽叶中芳樟醇的生物合成。5.茶树TPS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从茶树铁观音基因组中鉴定出48条TPS基因,分别Sediment ecotoxicology命名为CsTPS1-CsTPS48,均含有N末端结构域和C端金属离子结合结构域。CsTPS基因家族分为5个亚家族,为TPS-a、TPS-b、TPS-g、TPS-c和TPS-e/f。相同亚家族的CsTPS基因外显子-内含子数目基本一致。上游启动子区域分析发现大量与植物发育、激素和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CsTPS基因在茶树特定发育时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CsTPS3、CsTPS23、CsTPS25、CsTPS29和CsTPS30在Me JA处理下显著上调,CsTPS3在GA处理下显著上调,CsTPS29和CsTPS30在低温和干旱处理下显著上调,CsTPS23、CsTPS25、CsTPS29分别金萱、白毫早和福鼎大白茶中显著上调。结果表明CsTPS基因在茶叶香气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茶树非生物胁迫响应紧密相关。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特应性皮炎免疫浸润机制及相关中药预测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分析特应性皮炎(AD)的免疫浸润机制,及分析预测相关作用中药。方法: 从GEO数据库获取GSE120721基因芯片,利用R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富集分析。利用GSEA对所有基因的表达量进行通路分析,运用WGCNA包构建加权共表达网络,筛选出相关性最高的模块。基于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关DS-3201 IC50键基因(Hub基因)。通过Cibersort算法分析AD免疫浸润情况,进一步分析关键基因和免疫细胞的相关性。最后基于Coremine Medical和TCMSP网站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筛选作用于AD皮损的相关中药靶点。结果: 筛选出2323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325个上调基因和998个下调基因。GO富集结果显示DEGs主要参与对细胞因子的反应、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KEGG富集的通路主要涉及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IL-17信号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通路。GSEA通路富集结果包括嘧啶代谢、T细胞信号受体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筛选出10个Hub基因,分别是ASPM、CDC20、CDK1、BUB1、BUB1B、CDCA8、CCNB1、TPX2、KIF2C、KIF20A。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10个Hub基因均与M2巨噬细胞、未活化的肥大细胞、未活化的CD4+记忆T细胞呈显著负相关,与未活化的树突状细胞、M0巨噬细胞呈显著正相关。筛选到香橼、枳实、枳壳三味中药,并得出PGH2、PGH1、DPP4、SCN5A在内的HubFUT-175生产商基因可能是AD治疗的潜在靶点。结论: 综上,细胞因子、IL-17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medically actionable diseases路与A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免疫浸润结果与AD的发病模型大致相符,香橼、枳实、枳壳可能是AD治疗的潜在分子药物来源。
STAT1、CXCL9及A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中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TAT1)、趋化因子配体9(CXCL9)及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水平、相关性、临床病理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已经确诊并经过改良根治手术切除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病例114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的方法,测定STAT1、CXCL9及AR它们三者在TNBC中的表达情况、相关性分析及其与临床相关资料的关系;通过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分析,分析STAT1、CXCL9medical anthropology及AR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STAT1、CXCL9及A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4%(103/114)、3.5%(4/114)及11.4%(13/114);STAT1、CXCL9及AR它们三者表达不相关(P>0.05);STAT1与年龄相关(P<0.05),CXCL9与肿块的直径相关(P<0.05),三者均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表达不相关(P>0.05);STAT1阳性及阴性的患者中,中位总体生存期分别为69.5、97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期分别为55.5、97个月,均无明确统计学差异(P=0.084;P=0.059);CXCL9阳性及阴性的患者中,中位总体生存期分别为94.5、78.5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期分别为94.5、71.5个月,均无明确统计学差异(P=0.473;P=0.502);AR阳性及阴性的患者中,中位总体生存期分别为93、11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期分别为93/15个月,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3;P=0.030)。结论:STAT1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显著表达,并且与年龄相关,有望成为TNBC治疗及预后评价的重要靶标;AR阳性的患者比AR阴性更多的患者似乎有着更更多高的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有望成为三阴性乳腺癌良好预后的指标。
枸杞糖肽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高血糖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 探讨枸杞糖肽(Lycium barbarum glycopeptide, LbGp)是否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高血糖大鼠脑缺血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CIRI)。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高血糖假手术组、高血糖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tMCAO/R)组、高血糖LbGp预处理tMCAO/R组及高血糖去铁酮阳性对照tMCAO/R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组。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磁共振T2加权成像测量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试剂盒检测脑组织铁含量、GSH/GSSG比值、SOD活性、T-AOC及MD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或Western blot检测TFR1、DMT1、FPN1、ACSL4、GPX4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高血糖tMCAO/R组相比,LbGp组mNSS、脑梗死体积、核固缩神经元数量,以及脑组织铁含量、MDA含量、TFR1、DMT1、ACSL4蛋白表达量均降低,GSH/MCC950抑制剂GSSG比值、SOD活性、T-AOC、FPN1及GPX4蛋白表达均增加。结论 LbGp可减轻高血糖大鼠脑CIRI,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铁死亡的发生有关。
ATG5通过影响p53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癌发展
目的 探讨自噬相关基因5(autophagy-related gene 5, ATG5)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Zn biofortificationarcinoma, HCC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影响的下游信号通路。方法 通过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查找ATG5在HCC患者的组织表达及其亚组的差异分析。采用免疫印迹法明确ATG5在HCC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通过CCK8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观察敲减Atg5基因后对HCC细胞系(HCCLM3和MHCC97-H)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的变化。在HCC细胞系MHCC97-H敲减Atg5基因后,使用有参转录组测序分析下游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在m RNA水平,ATG5在HCC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00 1),HCC 3期患者的ATG5水平高于1期患者的水平(P=0.013),p53变异组患者癌组织的ATG5水平高于非变异组(P<0.00此网站0 1)。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正常肝细胞L02相比,ATG5蛋白水平在检测的HCC细胞株中均明显高表达。将Atg5基因敲减后发现,HC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的能力下降,有参测序发现其明显影响p53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富集分析发现与细胞周期有关,同时影响了自噬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结论 ATG5下调PD0325901说明书可抑制H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同时可通过影响p53信号通路促进HCC发展。
碳离子辐射藜麦多酚含量变化的多组学分析
live biotherapeutics为探究碳离子辐射诱变提高藜麦籽粒中多酚含量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液相色Dibutyryl-cAMP细胞培养谱质谱联用(LC-MS)非靶向代谢组对碳离子辐射后M_(1)代籽粒多酚含量增加的30 Gy和60 Gy辐射组与对照组进行两组学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与多酚合成相关的3个通路中筛选到4个关键差异基因和2个关键差异代谢物,推测4个高表达差异基因(LOC110716920, LOC110729561, LOC110704458, LOC110723744)和2个低表达差异代谢物(酪氨酸, 香豆酸)是响应碳离子辐射致多酚含量升高的关键调控因素,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参与多酚合成途径基因的过表达与多酚含量增加呈正相关。本研究讨论了藜麦籽粒中响应碳离子辐射致多酚含量升高的分子selleckchem Galunisertib机制,为辐射诱变提高藜麦籽粒多酚含量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培育多酚含量高的藜麦新种质提供了育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