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探索二者之间潜在的关系。方法:采用MTT法和Annexin V/Medically Underserved AreaPI双染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和凋亡率;自噬双标腺病毒法(mRFP-GFP-LC3)和透射电镜法检测细胞自噬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蛋白表达;运用自噬抑制剂(3-MA)和凋亡抑制剂(Z-VAD-FMK)Lorlatinib临床试验对上述相关指标进行干预。结果:苦参碱在未加入抑制剂干预的情况下可显著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提高凋亡率和自噬水平,可上调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和凋亡相关蛋白cleaveIpatasertib浓度d-Caspase-3、cleaved-Caspase9的表达(P<0.05或P<0.01)。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后,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加入凋亡抑制剂(Z-VAD-FMK)后,自噬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苦参碱可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互相调控的关系。
葡萄糖转运蛋白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根治性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同期45例癌旁正常肝组织中GLUT1的表达情况,并对GLUT1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复发时间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LUT1在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肝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和13.3%,有显著性差异(χ~2=21.878,P<0.01)。GLUT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Ki-67指数和病理分级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Regorafenib、肿瘤直径、脉管癌栓、包膜侵犯、AFP及HBV DNA水平无关(P>0.05)。获得长期随访的56例患者中,随访期内有41例肝癌术后复发,复发率为73.2%,GLUT1阴性组相对于阳性组患者的平均复发时间(月)明显延长[(22.7±17.2)vsAMG510说明书(13.3±10.6),t=2.162,P=0.036]。结论Transplant kidney biopsy 肝细胞癌组织中GLUT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在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GLUT1可作为肝癌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的指标。
埃克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目的:评价埃克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治疗以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准入提供循证依据,为临床实践与决策者提供循证证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与中国知网、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由2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快速卫生技术评估。结果:筛选纳入11篇SR/Meta分析和6篇经济学研究。结果显示埃克替尼Erdafitinib供应商治疗有效性不劣于其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万德塔尼、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另外,埃克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NSCHONDROCYTE AND CARTILAGE BIOLOGYCLC患者较野生型表现出更好的无进展生存期[PFS,(11.0±0.76)vs(1.97±0.82)个月]、更好的总有效率(ORR)[相对危险度(OR)=3.67, P<0.001;OR=7.03(5.09~9.71),P<0.000 01]、更好的疾病控制率(DCR)[OR=1.39,P=0.001;RP56976试剂OR=10.54(5.72~19.43),P<0.000 01]。在安全性方面,埃克替尼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腹泻、瘙痒和肝毒性,但其腹泻和皮疹发生率均低于其他治疗组(P值均<0.05)。另外药物经济学研究表明,埃克替尼可以延长患者质量调整生命年,并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结论:埃克替尼治疗晚期NSCLC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2017年河南省濮阳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2017年濮阳市居民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 利用《河南省肿瘤登记直报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7年濮阳市2个国家级肿瘤登记处的肿瘤登记资料,按性别和年龄分别计算恶性肿瘤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并分别利用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对率值标化获得中标率和世标率,获得恶性肿RP56976价格瘤发病和死亡顺位。结果 2017年濮阳市2个国家级肿瘤登记点覆盖人口1 587 27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1.76%。2017年濮阳市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269.02/10万(男性275.58/10万,bacterial microbiome女性262.44/10万),中标率291.13/10万,世标率229.28/10万,35~64岁截缩率、0~64岁和0~74岁累积率分别为335.41/10万、11.82%和27.22%;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甲状腺癌、Liproxstatin-1研究购买宫颈癌、直肠癌、结肠癌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是发病前10位恶性肿瘤,占82.09%;恶性肿瘤粗死亡率137.72/10万(男性177.13/10万,女性98.24/10万),中标率156.28/10万,世标率121.24/10万,35~64岁截缩率133.98/10万,0~64岁和0~74岁累积率分别为5.04%和14.25%;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胰腺癌、直肠癌、结肠癌、宫颈癌是死亡前10位恶性肿瘤,占84.29%。结论 濮阳市男性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和死亡趋势高于女性,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是需重点防控的癌种,同时需进一步提高肿瘤登记工作信息化水平。
不同分子分型女性乳腺癌常规超声特征分析
目的 乳腺癌分子分型对临床诊疗及Laduviglusib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拟探讨女性乳腺癌常规超声特征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无创预测其生物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213例,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5型:Luminal A型、Luminal B HER-2(-)型、Luminal B HER-2(+)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型,分析总结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常规超声特征。结果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的比较以及超声特征中形态、边缘、后方回PR-171声、有无微钙化、血流分级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型结节以≤20 mm为主,发生淋巴结转移biosensing interface的几率较低,组织学分级较低;LB HER-2(+)及HER-2过表达型结节内多伴微钙化,且HER2过表达型血流分级较高;三阴性型超声多表现为边缘光整、形态规则、后方回声增强。结论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超声表现有其特征性,术前超声可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单周紫杉醇联合顺铂一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效果和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究单周紫杉醇联合顺铂(weekly paclitaxel+cisplatin,DP)作为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一线治疗方案,相比其他医师选择方案(treatment of physician’s choices,TP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MBC患者共117例,根据是否使用DP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分为DP组(55例)和TPC组(62例)。DP组接受紫杉醇80 mg/m~2联合顺铂25 mg/m~2,分别在第1、8、15日给药,每28 d为1个周期,共6个周期治疗。TPC组使用其他一线化疗方案,包括卡培他滨、吉西他滨、多西他赛等药物的单药或联合治疗。收集患者年龄、月经状态、原发灶病理和分子分型等临床特征;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 1.1版评估患者治疗反应,并分别计算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临床获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分级标准5.0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s critericlinical medicinea for common adverse effect 5.0,NCI CTC 5.0)评估不良反应,并将NCI Ⅲ/Ⅳ级不良反应作为严重不良反应;收集患者复发进展病灶数量和累及部位作为复发进展模式。使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效果、严重不良反应的差异;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2组患者一线无进展生存期(first-line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1)的差异,并分别分析临床特征、接受治疗情况等因素对PFS1的影响,对筛选出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中,除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这一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外,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P组的ORR和CBR均显著高于TPC组(47.3%vs 22.6%,P=0.009;78.2%vs 41.9%, P=0.002); DP组的中位PFS1为LXH254半抑制浓度12.0个月(95%CI 10.0~15.0个月),TPC组的中位PFS1为6.0个月(95%CI 5.0~9.0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00)。仅接受DP方案一线治疗为MBC进展的保护因素(HR=0.419,95%CI 0.271~0.649,P=0.000)。2组患者复发进展模式除骨转移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6)外,其他部位转移情况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可耐受,组间严重不良反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一线DP方案较同期TPC方案具有更好的疗效,能延长PFS1,临床可根据MBC患者的病情选择使NSC 119875分子式用。
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组织P120ctn p53及CK5/6表达及意义分析
目的:探究浸润性乳腺癌(IBC)患者癌组织P120连环蛋白(catenin, P120ctn)、p53蛋白、细胞角蛋白5/6(CK5/6)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120例IBC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此网站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P120ctn、p53、CK5/6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术前新辅助化疗(NAC)疗效关系。结果:癌组织P120ctn、p53及CK5/6阳性表达率81.67%、75.83%、38.3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55.00%、15.00%、3.Biomimetic water-in-oil water25%(P均<0.05);P120ctn表达与分子分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53与肿瘤直径、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CK5/6与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此网站,癌组织P120ctn、p53及CK5/6表达互呈正相关(r=0.384、0.406、0.581,P均<0.05);120例患者术前经2个周期NAC后,有效率为63.33%(76/12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cm、组织学分级G3、淋巴结转移、P120ctn阳性表达、p53阳性表达、CK5/6阳性表达者有效率较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P120ctn阳性表达、p53表达阳性是影响患者NAC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BC患者癌组织P120ctn、p53、CK5/6表达明显升高,且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有关,其中P120ctn、p53阳性表达是患者术前NAC疗效的影响因素。
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元自噬、迟发性神经元损伤及NOTCH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元自噬、迟发性神经元损伤及NOTCH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清洁级(Specific pathogen free, Sairway infectionPF)级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组、模型(M)组、丁苯酞(B)组、U50488H(U)组,每组各10只,对M,B,U组采用线栓法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模型,N组不建立该模型,建模成功后对B组给予灌胃4.5 mg/kg的丁苯酞,对U组给予脑内注射1.5 mg/kg的U50488H,N,M组同期给予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大鼠脑血流动力学,Zea longa评分及神经症状评分(Neurosymptom score, NSS)评分检测大鼠迟发性神经损伤,HE染色法检测脑组织病理形态,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NOTCH表达水平。结果 与N组比较,M组心率(Heart rate, 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均显著升高(P<0.05);与M组比较,B,U组大鼠HR,SBP,DBP均显著降低(P<0S63845抑制剂.05),且U组比B组降低显著(P<0.05)。与N组比较,M组Zea longa评分、NS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M组比较,B,U组大鼠Zea longa评分、N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U组比B组降低显著(P<0.05)。N组大鼠脑组织及皮质结构完整且致密均匀,神经细胞核形态正常完整,核仁清晰,神经细胞排列整齐,未见细胞周围间隙水肿;M组脑组织结构遭到破坏,细胞排列紊乱且着色变浅,核仁及结构消selleck Belnacasan失,出现蹄网状结构,并可见大量空泡;与M组比较,B,U组病理状态明显,细胞体积明显缩小,细胞排列少且散乱。与N组比较,M组脑组织中LC3,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M组比较,B,U组脑组织中LC3,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U组比B组降低显著(P<0.05)。与N组比较,M组脑组织NOTCH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M组比较,B,U组脑组织NOTCH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U组比B组降低显著(P<0.05)。结论 κ阿片受体激动剂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元自噬及NOTCH表达水平,并有效改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
USP49/YAP1正反馈环路促进胃癌细胞恶性进展的机制研究
背景:Hippo-Yes相关蛋白1(Hippo-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通路在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发生和转移中的重要性引起了相当多的研究和关注;然而,YAP1在胃癌中的调控网络尚不完全清楚。泛素-蛋白酶体体系是YAP1最重要的转录后调控途径之一,迄今为止,仅有少数去泛素化酶,如OTUB2、USP10和USP47被报道可通过去泛素化稳定YAP1蛋白参与肿瘤调控。然而,在胃癌中尚未有调控YAP1的去泛素化酶被报道。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8×GTI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RT-q 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等分子实验,鉴定泛素特异性肽酶49(Ubiquitin-specific peptidase49,USP49)为胃癌中YAP1蛋白的新去泛素化酶。通过CCK8细胞增殖、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克隆形成等体外细胞表型实验和化疗敏感性实验,以及细胞系来源的或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瘤裸鼠模型,阐明USP49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利用蛋白免疫共沉淀实验、GST-Pull down实验研究USP49与YAP1的相互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共沉淀等实验探究YAP1/TEAD4对USP49基因启动子的调控作用。最后,我们收集了selleck Wnt-C59482名胃癌患者的组织样本和临床随访信息,通过进一步的免疫组化实验鉴定USP49蛋白与YAP1及其靶基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和富半胱氨酸血管生成诱导物61(cysteine-rich angiogenic inducer 61,CYR61)蛋白在胃癌组织和邻近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预后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USP49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性。结果:在这项研究中,USP49被鉴定为YAP1的一种新型去泛素化酶,下调USP49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转移、耐药和腹膜转移。USP49的过度表达显示出相反的生物学效应。此外,USP49被YAP1/TEAD4复合物转录激活,从而与YAP1通路形成正反馈环路,促进胃癌细胞的恶性进展。最后,临床验证发现USP49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adult medulloblastoma,并与YAP1及其靶基因、CTGF和CYR61的表达呈正相关。Kaplan-Meier plott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显示USP49高表达selleck产品与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是胃癌的一个独立预后因子。此外,USP49和YAP1均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期更短。结论:本研究证明,USP49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结合并去泛素化YAP1蛋白促进YAP1/TEAD4复合物在胃癌细胞中的促癌活性,还能作为YAP1直接调控的新靶基因,形成USP49/YAP1正反馈环路,从而促进胃癌细胞恶性进展。因此,USP49/YAP1正反馈环的异常激活在胃癌的恶性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结果有望为胃癌提供新的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
女性乳腺癌患者淋巴水肿风险感知评估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目的 编制女性乳腺癌患者淋巴水肿风险感知评估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基于双过程模型,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函询法和预调查形成问卷初稿,并对377GSK2118436作用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检验其信效度。结果 形成的女性乳腺癌患者chronobiological changes淋巴水肿风险感知问卷共包括3个维度22个条目。全体一致性内容效度指数(S-CVI/UA)为0.864,各条目Emricasan说明书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30~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58.511%。测评问卷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45,折半信度为0.885;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0~0.893,折半信度为0.870~0.880。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适配良好。结论 女性乳腺癌患者淋巴水肿风险感知评估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乳腺癌女性患者淋巴水肿的风险感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