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相关基因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B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B(MAP1LC3B)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提供的临床和RNA-seq数据,以预测MAP1LC3B水平与结肠癌的关系。再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Western印迹等技术对人群样本(结肠癌组织40例,癌旁组织20例)中MAP1LC3B表达情况进行检测,验证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包括肝转移与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组织分化等的关系。结果:MAP1LC3B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2.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MAP1LC3B阳性组中,21例(72.41%)合并肝转移(P=0.001),且患者的TNM分期多为Ⅴ期患者,占79.31%,与MAP1LC3B阴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MAP1LC3B的表达与结肠癌组织的分化程度(P=0.056)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5)。与TCGA数据库等分析结果有所差异,但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MAP1LC3B高Tezacaftor分子量表达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GSK1349572 molecular weight学意义(P<0.01Technological mediation),且MAP1LC3B表达水平与CD8+T细胞的功能最为密切。结论:自噬相关基因MAP1LC3B在结肠癌组织中异常表达,并参与介导了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患者预后。

跨膜蛋白16A——气道炎症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是气道黏液高分泌,病理表现为杯状细胞增生、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近年来发现钙激活氯离子通道的分子结构——跨膜蛋白16A(transmenbrane protein 16A,TMEM16A)与气道黏液高分泌密切相关。TMEM16A除了介导离子跨上皮转运及水合作用外,还参与黏液蛋白的分泌调节。TMEM16A在上下气道多种炎症性疾病的气道上皮高表达,如哮喘、肺囊性纤维化、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AMG510浓度等。了解TMEM16A在不selleck化学同气道疾病中的表达immune effect水平和调控机制,揭示其生理功能、病理机制,对寻求疾病治疗靶点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首先概述TMEM16A的发现过程、结构特征和调控机制的研究现况,然后分述TMEM16A在哮喘、肺囊性纤维化、变应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4种气道炎症性疾病中的表达及相关病理机制,阐明TMEM16A作为上述4种疾病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以期为气道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动态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在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动态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在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东莞台心医院呼吸专科门诊在2022年8月~2023年8月间诊治的10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进行分析,在治疗前检测患者的动态FeNO水平,将其分为两组,≥50 ppbteaching of forensic medicine,为高FeNO水平组;<50 ppb为低FeNO水平组;分析两组肺功能、简易咳嗽程度评分表(CET)评分、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selleck Pidnarulex水平、复发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用力呼出气体50%时的最大呼气流量(MEF50)、用力呼出气体75%,剩余25%时的最大呼气流量(MEF25)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个月、点击此处3个月后高FeNO水平组FEV1、PEF、MMEF、MEF50、MEF25指标均高于低FeNO水平组(P <0.05);两组治疗后Fe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治疗后高FeNO水平组FeNO水平仍高于低FeNO水平组(P <0.05);高FeNO水平组治疗后CET评分低于低FeNO水平组(P <0.05);高FeNO水平组治疗后复发率为24.00%(12/50),低FeNO水平组为6.00%(3/50),高FeNO水平组治疗后复发率高于低FeNO水平组(P<0.05)。结论 在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动态FeNO测定可以作为一个有价值的评估工具,用于指导治疗和预测复发风险。通过监测FeNO水平的变化,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气道炎症程度和疾病控制情况,从而优化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血乳酸及相关调节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全球范围内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当前,由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逐年上升,心血管疾病治疗成本和医疗负担日益加重,是我国当前必须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亟待采取相应措施防治心血管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危急的一种。早期干预,迅速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濒临坏死心肌,对于改善AMI预后意义重大。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管理中,患者的危险分层与预后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准确的风险评估对于尽早识别高危患者,指导合理的诊疗决策,告知患者病情和改善预后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临床研究中,乳酸水平被认为是评估炎症性疾病严重程度和评估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值得注意的是,乳酸水平并非静态恒定,而是随病情波动而变化的。这一特性促使研究者提出假设:动态监测乳酸变化趋势或能进一步提升诊断的精确度,并据此提出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实时指导临床策略制定的有力工具。近年来,心肌组织能量代谢重构在心脏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研究表明心梗后心肌组织因缺氧发生能量代谢重塑,心肌组织产生大量乳酸堆积,然而其具体作用存在争议,且深层机制尚不明确。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能量供给从主要依赖脂肪酸氧化转变为葡萄糖无氧糖酵解,在此过程中细胞内乳酸堆积,刺激单羧酸转运蛋白4(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4,MCT4)表达量升高以转运乳酸出细胞。我们新近发现乳酸升高可能是心梗后急性期机体进行内源性调节保护的重要表现,特异性敲除心肌细胞表面乳酸转运蛋白MCT4,可以抑制乳酸外排来改善急性期心脏功能障碍。基于预实验结果我们首次提出乳酸可能独立于代谢之外,以组蛋白乳酸化修饰方式调控线粒体复合体稳态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善线粒体功能。本课题组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揭示乳酸介导的表观遗传修饰在线粒体功能稳态中的关键作用,并进一步揭示其在心梗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病中的调节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构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模型,利用乳酸清除率为患者的临床策略提供指导。同时,本课题计划通过动物实验,探究乳酸及乳酸化修饰在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认识乳酸及乳酸盐在临床方向应用于急性心梗患者提供新见解和参考。研究目的:1.探究动脉血乳酸水平及清除率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建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模型,为临床利用乳酸清除率为患者的临床策略提供指导。2.以心梗小鼠为动物模型开展基础研究,揭示乳酸及乳酸调节蛋白在心梗后心肌损伤修复中的关键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与心梗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并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治疗后的患者。测定入院首次和24 h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并计算清除率。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患者出院后90天内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根据患者随访结果对每例患者予以分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共31例,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共1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第二部分:乳酸及调节蛋白对心梗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构建小鼠心梗模型(手术结扎冠脉左前降支),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心梗前后差异基因,利用Western blot和RT-PCR探究MCT4蛋白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乳酸在心肌组织和血清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探究MCT4心肌敲低对心梗后心功能的影响,构建含有心肌特异性启动子的AAV9-MCT4病毒载体,在AAV9注射3周后构建心梗模型,并在术后1天、7天和14天检测心功能。同时在心梗术后14天,Masson染色和qPCR分别检测心梗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标志物和纤维化标志物水平。在术后1天检测心肌组织和血清乳酸水平。为探究MCT4心肌敲低对心梗后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对MCT4敲低小鼠及其对照小鼠构建心梗模型后,取梗死区心肌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每组3只小鼠,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筛选出差异基因,分别进行热图、火山图分析。然后对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以探究潜在的信www.selleck.cn/products/Docetaxel(Taxotere)号通路,包括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和Reactome通路分析。Western blot检测组蛋白乳酸化水平和组蛋白位点乳酸化水平,并进行心梗组织的组蛋白H3K18乳酸化CUT-TAG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组蛋白H3K18乳酸化发挥心梗后保护作用的下游基因,并对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究。研究结果:第一部分: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与心梗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研究对191名心梗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随访3个月,共有31名患者发生心梗后主要心血管不良购买Puromycin事件,其中在舒张压、吸烟史、肾小球滤过率、D-二聚体、总胆固醇、pro-BNP、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植入支架个数、肌钙蛋白、入院首次乳酸、24h乳酸清除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心梗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为结局变量,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总胆固醇、肾小球滤过率、pro-BNP、入院首次乳酸、入院首次PH、入院24h乳酸、24h乳酸清除率、吸烟史在两组之间有差异,并对这些自变量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总胆固醇、肾小球滤过率、24h乳酸清除率有显著意义。利用SPSS软件绘制心梗患者危险因素总胆固醇(P<0.05)、肾小球滤过率(P<0.05)、24h乳酸清除率(P<0.05)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ROC曲线。结果提示24h乳酸清除率(LC)的AUC值为0.823。第二部分:乳酸及调节蛋白对心梗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在心梗后小鼠心肌组织MCT4表达显著升高,qPCR和Western blot也证实心梗后MCT4在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心梗后1天和3天升高最显著。乳酸水平在心梗后显著升高。在使用AAV9病毒敲低MCT4后进行心梗造模,TTC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CT4心肌敲低组心梗后1天心肌梗死区显著减小。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心梗后对照组小鼠心功能显著下降,而MCT4心肌敲低组显著改善心功能。Masson染色和qPCR显示MCT4心肌敲低有效减少了小鼠心肌梗死面积,降低了心梗引起的心衰和纤维化标志物水平。乳酸测量表明MCT4心肌敲低组乳酸水平显著高于心梗对照组。在腹腔注射乳酸5天后,进行心梗造模,发现注射乳酸和MCT4心肌敲低有相似的心梗改善结果。对心梗后的MCT4心肌敲低小鼠和对照小鼠进行了心肌转录组测序。KEGG分析以及GO富集分析表明发生变化的基因主要集中在氧化磷酸化,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以及ATP产Spine infection生等方面。Western blot发现蛋白泛乳酸化水平和组蛋白H3K18位点乳酸化水平显著升高,为了探究组蛋白乳酸化在MCT4心肌敲低组和腹腔注射乳酸组在心梗后发挥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对MCT4心肌敲低组和对照组进行H3K18Lac的CUT-TAG测序,发现1138个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发生H3K18的乳酸化修饰。对这些基因和转录组测序发生改变的基因进行联合分析,最终选择PGAM1、PRKAA2、PFKM、IRE3、ENO1等一簇糖酵解代谢相关基因作为H3K18乳酸化修饰发挥心梗后保护作用可能影响的下游基因。研究结论:1.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全身动脉血乳酸清除速率与出院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密切相关,为心梗患者提供潜在的预后评价指标。2.乳酸转运蛋白MCT4在小鼠心梗后显著升高,并伴有心肌组织和血清乳酸水平的升高。3.通过心肌敲低MCT4增加细胞内乳酸显著改善小鼠心梗后心功能和梗死面积。4.心肌敲低MCT4通过增加组蛋白乳酸化和组蛋白H3K18位点乳酸化修饰水平改善心梗后心功能障碍。5.组蛋白H3K18位点乳酸化通过增加PGAM1、PRKAA2、PFKM、IRE3、ENO1等糖酵解代谢相关基因改善心梗后的心功能障碍。

肺楔形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及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肺功能水平与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应用肺楔形切除术、肺段切除术、肺叶切除术治疗的疗效,以期为临床选择合理术式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2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A组(40获悉更多例,肺叶切除术)、B组(40例,肺段切除术)、C组(40例,肺楔形切除术)。3组患者均术后随访2年。比较3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1、3、5 d血气指标水平,术前和术后3、6、9个月肺功能指标,以及随访期间复发、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与A组比,B、C组患者引流时间均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更少,且C组均优于B组;与术前比,3组患者术后1~5 d动脉血氧分压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二氧化碳分压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同时间点B、C组变化幅度均大于A组,C组均大于B组;与术前比,3组患者术后3、6、9个月呼气峰值流速、用力肺Medical geology活量均呈升高趋势,且同时间点B、C组均高于A组,C组均高于B组(均P<0.05);3组患者手术时间、复CL 318952分子式发率、远处转移率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肺叶切除术、肺楔形切除术、肺段切除术的远期疗效均较好,但与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相比,应用肺楔形切除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可改善患者术后早期血气指标,有助于术后早期恢复,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促进肺功能恢复。

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病人认知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病人认知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5例急性脑梗死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高压氧组,对照组按照相关指南给予常规治疗,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MK-4827体外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别在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6个月不同时间点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同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结果:高压氧组经过10次高压氧治疗,与对照组比较,MMSE及MoC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高压氧组的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升高趋势,而MoCA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高压氧组病人血清IL-2、IL-6、TNF-α、IFN-γ、IL-17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4、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病人在发病早期反复多次给予高压氧治疗,能够提高病人远期的MoCA评分。其机制可能是高压氧下New genetic variant调促炎因子IL-2、IL-6、IL-17A、TNF-α、IFN-γ的表达,减轻炎症损伤,上调抗炎因子IL-4、IL-10的表达,保护神经元,减少了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提高了病人远Emricasan使用方法期的MoCA评分。

微脉冲激光不同治疗量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评估微脉冲激光不同治疗量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这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3年01月至2024年01月来我院就诊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共纳入了34名患者,根据接受微脉冲激光治疗量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12例(12眼)、B组12例(12眼)、C组10例(10眼),A组给予的微脉冲治疗量为50%滴定量、B组给予的微脉冲治疗量为60%滴定量和C组给予的微脉冲治疗量为70%滴定量;所有患者均为两次抗VEGF(康柏西普注射液)治疗后仍发生黄斑水肿的患者,再selleck合成次抗VEGF治疗一周后给予患眼微脉冲激光治疗。6个月后通过观察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改善,及抗VEGF注药次数的变化评估疗效,同时评估微脉冲激光不同治疗量的安全性。结果 在6个月的随访期内,所有治疗组患者的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有显著减少,BCVA在各组微脉冲激光治疗后基本维持不变,抗VEGF治疗可显著提高视力,微脉冲激光治疗后未见视力提高,视力可维持在最佳水平,而高治疗量组的视力改善与低治疗量组相似;患者微脉冲激光治疗后可减少玻璃体腔注药次数,与既往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抗Vbiographical disruptionEGF次PLX5622体内实验剂量数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分析表明,高治疗量组也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 本研究支持了微脉冲激光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但也提示了治疗量对疗效没有明显差异即各治疗量都是安全。同时也看到康柏西普注射液抗VEGF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肯定,可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及明显减轻黄斑水肿,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增加微脉冲激光治疗次数是否可带来更好的疗效,并探索个体化治疗策略。

基于关联规则和隐结构模型分析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用药规律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筛选出建库至2024年10月支气管哮喘缓解期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iproxstatin-1.html的中医药治疗相关文献,并建立数据库。采用Lantern 5.0、SPSS等软件对Immune Tolerance频率>4%的中药进行隐结构模型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以总结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167篇,中药249味,总频次1 900。其中频率>4%的中药类别多属于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包括黄芪、白术、甘草、茯苓、陈皮等;隐结构分析共得到8个隐变量,将其聚类分析组FUT-175半抑制浓度合成6类,得到核心处方12个,包括金水六君煎、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等,以方测证推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证型包括肺脾气虚、痰湿郁肺等;关联规则得到29个强关联规则,支持度最高的是白术-黄芪。结论 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以虚损为主,兼有痰浊、血瘀的表现,治疗应首选补益之品,根据证候配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之药。

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NSCLC的成本-效用分析

目的 从我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评价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过含铂双药方案化疗后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LXH254半抑制浓度期或转移性鳞状或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经济性。方法 根据Rationale-3maternally-acquired immunity03研究数据构建分区生存模型,设定模型周期为21 d,模拟时间为120个月。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为健康产出指标,采用5%的贴现率对成本和健康产出进行贴现,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并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验证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成本-效用分析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组方案相对于多西他赛组方案的ICER为65 653.5购买RP569762元/QALY,即当意愿支付阈值(WTP)为3倍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8 200元/QALY)时,替雷利珠单抗组方案比多西他赛组方案更具有经济性。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对ICER影响程度较大的3个参数分别是替雷利珠单抗成本、多西他赛成本、培美曲塞成本。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当WTP阈值约为65 000元/QALY时,上述两组治疗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均为50%;当WTP阈值≥134 000元/QALY时,替雷利珠单抗组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100%。结论 从我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以3倍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WTP阈值时,与多西他赛相比,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过含铂双药方案化疗后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或非鳞状NSCLC患者具有经济性。

莪术醇通过SREBP-1/FASN/EGFR轴延缓非小细胞肺癌进程

目的 探究莪术醇调控脂质代谢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给药14 d,记录皮下瘤体体积及质量;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肿瘤组织、脏器病理形态学和Ki67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生化试剂盒检测肿瘤组织中脂质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脂肪酸合成酶(FASN)、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表达水平;qmetal biosensorPCR和免疫荧光检测肿瘤组织中SREBP-1的表达情况。莪术醇处理NSCLC细胞株A549及过表达SREBP-1的A549细胞,EdU实验检测肺癌细胞增殖能力;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肿瘤细胞迁移与侵袭;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生化试剂盒检测细胞中脂质水平;Western blot检测SREBP-1、FASN、EGF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体内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莪术醇显著抑制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增殖(P<0.05,P<0.01),降低肿瘤组织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和游离脂肪酸(FFA)水平(P<0.05,P<0.01),下调SREBP-1、FASN、p-EGFR蛋白表达(P<0.01),并抑制3-MA供应商肿瘤组织中SREBP-1 mRNA的表达(P<0.05,P<0.01)。在体外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莪术醇干预后A54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能力显著抑制,A549细胞活力降低(P<0.05,P<0.01),肿瘤细胞凋亡增加(P<0.01),A549细胞中FFA、T-CHO、TG水平下降(P<0.05,P<0.01),SREBP-1、FASN、p-EGselleck KPT-330FR蛋白表达减少(P<0.05,P<0.01)。同时,过表达SREBP-1可拮抗莪术醇对脂质合成过程、EGFR活化的抑制作用,削弱莪术醇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论 莪术醇通过抑制SREBP-1、FASN表达水平,减少脂质合成,阻碍EGFR信号转导,减缓NSCLC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