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究白及非多糖成分治疗胃溃疡的作用及机制

使用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的方法研究白及非多糖成分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及机制。首先采用UPLC-Q-TOF-MS/MS对白及非多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获取白及与胃溃疡的交集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随后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采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ene Ontology(GO)及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预测白及治疗的作用机制。最后构建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模型,验证白及非多糖成分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从白及非多糖部selleckchem MLN4924位鉴定出47个化学成分,其中gymnoside I(手参苷I)、gymnoside II(手参苷II)、militarine(白及苷)、bletilloside A、shancigusin I(山慈菇素I)等可能为治疗胃溃疡的主要活性成分;PPI网络分析得到白蛋白(ALB)、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核心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白及非多糖成分主要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等多种通路发挥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白及非多糖成分可显著改善酒精所致小鼠胃组织的溃疡状况,提高溃疡抑制率;能够显著降低血清肿瘤GW-572016体内坏死因子-α(TNF-α)、白Rumen microbiome composition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血管活性肠肽(VIP)和血栓素B2(TXB2)水平,显著升高IL-10、前列腺素(PGE2)、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同时能够显著降低胃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磷酸化(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水平。该研究表明白及在胃溃疡的治疗方面凸显出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特点,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的部分预测结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新生儿病房不同抗生素应用策略对新生儿治疗结局的影响

目的 分析新生儿病房不同抗生素应用策略对新生儿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 90例新生儿,根据随机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Aggregated media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新生儿采用风险评估方案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分析,观察组新生儿采用风险评估联合感染筛查、监测等综合策略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新生儿抗生素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再入院率。结果 观察组抗生素使用率66.67%、不良反应发生率NSC125066核磁6.67%低于对照组的88.89%、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风险评估策略联合感染筛查、监测等综合策略等对新C59采购生儿抗生素的使用进行分析,其得出的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可以让医生在对新生儿进行治疗时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这也就避免抗生素在新生儿治疗中的滥用,保持很好的治疗效果,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辛伐他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大鼠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究辛伐他汀(simvastatin)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脑损伤(EBI)大鼠NLRP3的表达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10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SAH组、Simvastatin组、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PJ34)组,每组25只。视交叉前池注血法构建SAH模型,建模后2h给药,Simvastatin组、PJ34组腹腔注射辛伐他汀和PLGX818作用J34,另外两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1),连续14 d。给药结束24 h后,采用Garcia评分评估造模后大鼠的神经功能;Sugawara出血量评分评价脑组织出血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与超微结构损伤;测定脑组织含水量dental pathology;TUNEL染色、ELISA、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与NLRP3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NLRP3、Caspase-1、核因子-κB (NF-κB-p65)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AH组相比,Simvastatin组SAH、炎性浸润明显减轻,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NLRP3、Caspase-1、NF-κB-p65、TNF-α、IL-1 β、IL-6、IL-18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够降低SAH后发生EBI的大鼠Nselleck激酶抑制剂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脑水肿和细胞凋亡,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食源性栀子方保护CCl_4诱导小鼠急性和亚急性肝损伤的机制

目的:探讨食源性栀子方(ZZP)对四氯化碳(CCl_4)所致急性和亚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急性和亚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奥贝胆酸组、食源性栀子方(简称复方)高、低剂量组(0.5、0.25 g·kg~(-1)),根据急性、亚急性实验设计,末次给药后,分别收集各组小鼠的血清和肝脏组织。苏木素-伊红(HE)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试剂盒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肝匀浆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肝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CHIR-99021配制(IL-6)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胶原1a1(Col1a1)、胶原3a1(Col3a1)、纤维连接蛋白(FN)、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gfbr2)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表达。结果:急性肝损伤: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ALT、AST、TBIL、MDA、水平均显著升高(PBLZ945核磁<0.01),肝SOD酶活性显著性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高、低剂量组复方可明显降低肝细胞损伤程度,均能保护CCl_4所诱hepato-pancreatic biliary surgery导的急性肝损伤,复方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亚急性肝损伤:模型组小鼠的ALT、AST、MDA、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SOD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小鼠比较,复方高、低剂量组肝脏Hyp含量显著降低(P<0.01),两组肝组织胶原沉积程度明显减轻,复方高剂量组亦可明显下调小鼠肝脏α-SMA、Col1a1、Col3a1、FN和Tgfbr2 mRNA表达(P<0.05,P<0.01)。结论:复方可有效保护CCl_4诱导的急性和亚急性肝损伤,保护效应与浓度成正比,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肝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抑制炎性反应有关,从而减少胶原沉积,改善早期肝纤维化。

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核素示踪技术优化研究

背景与目的: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病中心前期研发新型核素示踪技术,显著提高了内乳前哨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IMSLN)显像率,但该技术获得的IMSLN显像率相较于腋窝前哨淋巴结(axillary sentinel lymph node,ASLN)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旨在通过优化新型核素示踪技术,进一步提高IMSLN显像率,推动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IM-SLNB)广泛应用。方法:前瞻性入组159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分为优化核素示踪技术组(n=81,A组)和新型核素示踪技术组(n=78,B组)。A组在超声引导下将99mTc-硫胶体平均注射在腺体最丰富的3个区域腺体实质内(总放射强度1.0~1.3mCi;0.8~1.0mL/点)。B组在超声引导下将99mTc-硫胶体S63845小鼠平均注射在乳腺6点和12点腺体实质内(总放射强度1.0~1.3mCi;0.8~1.0mL/点)。术前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淋巴显像,术中γ探测仪探测前哨淋巴结。比较两组患者IMSLN及ASLN显像率的差异,同时分析可能影响IMSLN显像率的selleck BMS-907351因素。结果:术前SPECT/CT IMSLN显像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medical birth registry意义(P=0.806)。术中IMSLN显像率A组显著高于B组(87.65%vs 70.51%,P=0.008)。亚组分析显示,A组年龄≤50岁和>50岁患者术中IMSLN显像率分别为92.31%和83.33%(P=0.315),B组年龄≤50岁患者术中IMSLN显像率显著高于>50岁患者(81.58%vs 60.00%,P=0.037)。A组IMSLN的中位体外放射性计数显著高于B组(160.50vs59.00,P=0.005)。结论:优化核素示踪技术能有效地增加核素内乳区淋巴引流及摄取,可在不影响ASLN显像率的同时显著提高IMSLN显像率,有利于IM-SLNB推广应用。

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对原发性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对原发性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07例肝癌患者,术前均接MRTX849受超声检查,依据病理检查结果(原发性肝癌或转移性肝癌)分为原发组(n=59)和转移组(n=48),比较两组患者瘤内和瘤周血流Brazilian biomes信号检出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流参数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原发组患者瘤周和肿瘤内部血流信号检出率分别为93.22%、86.44%,均高于转移组患者的77.08%、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组患者肝动脉峰值流速、肝动脉血管内径、肝动脉阻力指数均明显高于转移组,门静脉血流流速明显低于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动脉峰值流速、肝动脉血管内径、肝动脉阻力指数及门静脉血流流速联合检测诊断转移性肝癌的AUC为0.939(95%CI:0.875~0.976),均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P﹤0.05),各指标诊断转移性点击此处肝癌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94.900 cm/s、5.190 mm、0.730、14.860 cm/s。结论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准确反映肝癌的血供分布情况,其血流参数变化对临床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具有较高的价值。

蜂毒肽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蜂毒肽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分别用0 ng/acute otitis mediaul、2.5 ng/ul、5 ng/ul、10 ng/ul、20 ng/ul的蜂毒肽处理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蜂毒肽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并计算IC50;(2)以0 ng/ul(对照组)和3 ng/ul(MEL组)的蜂毒肽分别处理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观测蜂毒肽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3)构建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瘤内注射100 ul蜂毒肽溶液(剂量5 mg/kg/只)的裸鼠为实验组,瘤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的裸鼠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变化;(4)以0 ng/ul(对照组)和3 ng/ul(MEL组)的蜂毒肽分别处理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转录组测序,分析蜂毒肽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蜂毒肽能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在0~1寻找更多0 ng/ul浓度区间内呈剂量依赖关系,在10~20 ng/ul浓度区间抑制作用显著,当浓度达到20 ng/ul时,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基本全部死亡;(2)3 ng/ul蜂毒肽能明显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克隆形成(P<0.05);(3)瘤内注射100 ulGSK1349572蜂毒肽溶液(剂量5 mg/kg/只)能明显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给药后14天抑制率为41.4%(P<0.001);(4)转录组测序后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1217个,基因功能差异主要富集在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和血管生成的生物过程中,磷脂酰肌激酶3/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中差异基因表达显著。结论:蜂毒肽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

养胃颗粒联合吉法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养胃颗粒联合吉法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科门诊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CL13900体内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吉法酯片,2片/low- and medium-energy ion scatterin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养胃颗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粒,1袋/次,3次/d。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效果。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症状好转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功能指标、血清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经治疗,治疗组出现胃痛、胃脘胀满、嗳气反酸、乏力等症状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Ⅰ(PGⅠ)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内皮素(ET)、胃动素(MTL)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功能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P<0.05)。结论 养胃颗粒联合吉法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并能改善胃功能状态和胃黏膜炎症,值得临床推广。

乳腺癌患者术后因可疑内膜病变行宫腔镜诊治291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因可疑子宫内膜病变行宫腔镜诊治的病理类型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妇科收治的因异常子宫出血或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等原因行宫腔镜诊治,且同时合并乳腺癌手术病史的29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不同分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子宫内膜病变中以子宫内膜息肉最常见(63.23%),恶性病变(EIN/ECa)占比9.62%。(2)异常子宫出血对于预测内膜病变的良恶性比子宫内膜厚度更具有临床意义(P=0.017);恶性病变的宫腔深度较良性病变更深(P=0.014)。(3)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治疗组(包括他莫昔芬和托瑞米芬)内膜恶性病变率(7.51%)显著低于未用药组(19.23%)[OR(95%CI)=0.34(0.14,0.80),P=0.014];就单药而言,托瑞米芬具有保护效应[OR(95%CI)=0.28(0.10,0.70),P=0.011]。芳香化酶抑制剂组的恶变率(9.52%)也低于未用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ORgenetic divergence(95%CI)=0.44(0.0MRTX849溶解度8,2.21),P=0.489]。(4)23.73%(42/177)保留子宫的患者在宫腔镜手术后接受口服或宫腔释放孕激素预防子宫内膜病变复发,与无用药组相比复发率显著降低(11.90%vs. 26.67%)[OR(95%CI)=0.37(0.14,1.02),P=0.048]。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因医学指征行宫腔镜检查,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子宫内膜息肉,恶性病变率约10%;异常子宫出血、宫腔深度对于预测良恶性具有较明确的临床意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似乎不是导致子宫内膜癌的显著危险因素,托瑞米芬反selleck而显示有保护性效应,值得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良性病变者采用孕激素制剂预防复发是有效的。

一例犬疑似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疗

selleck合成1只3岁雌性贵宾犬因皮肤瘀斑、粪便颜色偏黑就诊。体格检查发现全身皮肤有明显瘀斑、双眼结膜及耳廓多处有瘀血点,初步怀疑有出血性疾病。血biomarker panel常规检查结果提示再生性贫血早期、血小板总数为1×10~9/L,且油镜下每个视野未见或仅见1个血小板,提示患犬血小板减少。患犬血清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犬心丝虫抗原、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片状边虫抗体、犬埃里希体/伊文氏埃里希体抗体、莱姆病抗体检查结果均为阴性,B型超声波扫查腹部未见明显异常。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各项检查结果,怀疑为原发性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mediated thrombocytopenia, ITP)。经对症治疗及免疫抑制治疗第13天,患犬皮肤瘀斑完全消退,血小板总数恢复至参考值范围内,逐步降低免疫抑制药物用量,第112天停药,犬血小板总数均处于参考值范围内。更多停药81 d后电话回访,该犬精神、饮食欲良好,未见ITP复发。说明正确掌握ITP的诊断方法和及时开展免疫抑制治疗将提高患犬的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