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Casitas B细胞淋巴瘤(Casitas B-lineage lymphoma,Cbl)蛋白家族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4例CSCC中c-Cbl、Cbl-b和Cbl-c的表达情况,分析c-Cbl、Cbl-b和CblExperimental Analysis Software-c表达水平与CSCCMRTX849试剂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瘤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114例CSCC患者中,c-Cbl高表达87例,低表达27例;Cbl-b高表达69例,低表达45例;Cbl-c高表达55例,低表达59例。c-Cbl在癌组织和癌旁鳞状上皮组织化学评分(histochemistry score,H-score)分别为143.80±8.76、95.13±6.54,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鳞状上皮(P <0.001);Cbl-b在癌组织和癌旁鳞状上皮H-score分别为83.95±5.28、93.54±3.91,其在癌和癌旁鳞状上皮中的表达无差异(P=0.146);Cbl-c在癌组织和癌旁鳞状上皮H-score分别为83.62±6.34、36.54±4.64,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鳞状上皮(P <0.001)。c-Cbl在高~中分化以及最大径<4 cm肿瘤中表达较高(P均<0.05),但c-Cbl表达与患者年龄、脉管侵犯、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FIGO分期无关(P均> 0.05)。Cbl-b在浸润深度> 2/3纤维肌层患者中表达较高(P=0.045),但Cbl-b表达与患者年龄、脉管侵犯、肿瘤分化、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以及FIGO分期无关(P均> 0.05)。Cbl-c在低分化肿瘤中表达较高(P=0.012),但Cbl-c表达与患者年龄、脉管侵犯、浸润深度、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以及FIGO分期无关(P均> 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Cbl高表达患者比低表达患者的DFS和OS长(P均<0.05);Cbl-b以及Cbl-c表达与患者的DFS和OS均无关(P均> 0.05)。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c-Cbl表达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42);c-Cbl表达是影响OS的相关因素,但不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96)。结论:c-Cbl高表达CSCC患者比低表达患者的DFS和OS延长;c-Cbl表达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但不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Cbl-b以及Cbl-c表达与CSCC患者的DFS和OS均无关。检测c-Cbl的表达状态可为预测CSselleck IpatasertibCC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
血清外泌体中miR-642a-3p下调HK1抑制胰岛素分泌;加重儿童I型糖尿病进展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分析血清外泌体中miR-642a-3p靶向receptor mediated transcytosisHK1对I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患儿胰岛β细胞增殖、凋亡及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GEO数据库筛选T1DM患儿血清中的差异表达miRNAs,Targetscan预测miRNAs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靶向关系。收集68例I型糖尿病患儿外周血标本,分离并鉴GW-572016定血清外泌体。高糖培养基处理胰岛β细胞。将转染后的外泌体与胰岛β细胞共培养并分组。采用qRT-PCR分别检测miR-642a-3p在外周血、血清外泌体中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CCK-8试验检测胰岛β细胞的凋亡和增殖情况。ELISA检测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DS-3201体外agon-like peptide-1, GLP-1)和胰岛素分泌的浓度。结果:相对于健康志愿者,T1DM患儿血清及血清外泌体中miR-642a-3p表达明显上升(均P<0.05)。HK1被证实为miR-642a-3p的靶点。相对于NC组,抑制血清外泌体中miR-642a-3p的表达后胰岛β细胞的凋亡率下降,增殖活性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多,GLP-1浓度上调(均P<0.05)。过表达miR-642a-3p能够提高胰岛β细胞的凋亡率,减弱其增殖活性,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抑制GLP-1的表达(均P<0.05),从而进一步促进T1DM,但该作用被HK1部分挽救(均P<0.05)。结论:血清外泌体源性miR-642a-3p能够通过调控HK1抑制胰岛β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从而促进儿童T1DM的进展。血清外泌体源性miR-642a-3p有望在儿童T1DM的靶向治疗中发挥作用。
EphB1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EC-9706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并抑制其凋亡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产肝细胞受Purification体B1(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uman hepatocellular receptor B1,EphB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C-9706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qRT-PCR法分析40对食管鳞状细Liproxstatin-1体内胞癌手术患者的癌组织及邻近正常组织中EphB1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在EC-9706细胞中分别转染si-EphB1 RNA和oe-EphB1 RNA及其阴性对照。通过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转染效率;CCK-8实验分析EphB1对细胞活力的影响;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学实验检测细胞凋亡;划痕愈合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明确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EphB1蛋白、增殖相关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凋亡相关蛋白[Bad、Bcl-2、Caspase 3及剪切型-Caspase 3Staurosporine浓度(cleaved-Caspase 3)]、侵袭转移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Snail、波形蛋白(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3K、AKT、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EphB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细胞系中高表达(P均<0.05),EphB1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通过细胞转染技术沉默EphB1和过表达EphB1使EC-9706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明显降低或增强,并诱导或抑制细胞凋亡(P均<0.05)。在蛋白水平上,si-EphB1和oe-EphB1处理EC-9706细胞48 h后,增殖相关蛋白PCNA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显著降低或增加(P均<0.05),并分别增加或降低促凋亡相关蛋白Bad、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水平(P均<0.05),下调或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Caspase 3的蛋白表达(P均<0.05),抑制或促进侵袭转移相关蛋白MMP-9、MMP-2、Snail、Vimentin、N-cadherin的蛋白活性,但却上调或下调E-cadherin的表达水平(P均<0.05)。同时,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还证实EphB1可诱导食管鳞状细胞癌EC-9706细胞中通路蛋白PI3K、p-AKT的活性增强(P均<0.05)。结论:EphB1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EC-9706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并抑制其凋亡。
益心附葶饮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肌纤维化及p38MAPK/NF-κB p65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研究益心附葶饮对腹主动脉缩窄致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构建心衰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中药组,另设bacterial co-infections15只穿线不结扎的假手术组。中药组给selleckchem Imidazole ketone erastin予益心附葶饮灌胃3.5 g/(kg·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喂养8周后取材,采用Masson染色法测定心肌组织胶原蛋白分布及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1型胶原蛋白(Collagen 1)、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3)、p38MAPK、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益心附葶饮可降低心衰大鼠心肌纤维组织表达面积。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组织Collagen 1、Collagen 3、p38MAPK、NF-κB p65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药组Collagen 1、Collagen 3、NF-κB p65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药组与模型组p38MAPK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心附葶饮通过下调Collagen 1、Collagen 3蛋白表达和抑制NF-κB p65信号通路介导的Laduviglusib体内实验剂量炎症反应,抑制压力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
ANLN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和免疫浸润相关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探讨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NLN)在GW-572016半抑制浓度ccRCC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及其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方法:从癌症基因thyroid cytopathology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ccRCC的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数据。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评估ANLN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估ANLN表达在ccRCC中的诊断价值。Kaplan-Meier和cox回归分析用于研究ANLN表达对总生存期的影响。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用于识别ccRCC中与ANLN相关的信号通路。使用ESTIMATE算法、肿瘤免疫估计资源(TIMER)数据库和CIBERSORT算法分析ANLN表达和免疫浸润之间的关系。使用CellMiner数据库计算ANLN与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ANLN在ccR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ccRCC中ANLN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ROC分析显示,ANLN在ccRCC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NLN高表达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ANLN高表达是ccRC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GSEA显示ANLN与多种信号通路有关。在免疫方面,ANLN与ccRCC的肿瘤微环境、免疫浸润和免疫检查点分子密切相关。ANLN的表达与大多数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呈负相关。结论:ANLN是ccRCC潜在的诊断和STM2457使用方法预后生物标志物和免疫治疗靶点。
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26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28例、子宫良性病变98例,比较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糖尿病发生率、反复阴道流血发生率、雌激素受体(ER)阳性表达率、孕激素受体(PR)阳性表达率、子宫inappropriate antibiotic therapy内膜异常回声发生率均高于子宫良性病变患者,阴道流血程度重于子宫良性病变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子宫良性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重度阴道流血、子宫内膜厚度≥10.3 mm、反复阴道流JNJ-42756493血均是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重度阴道流血、子宫Laduviglusib化学结构内膜厚度≥10.3 mm、反复阴道流血均是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可能会改善患者的预后。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趋化因子样受体1、血清25-羟胆骨化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趋化因子样受体1(CMKLR1)、血清25-羟胆骨化醇[25(OH)VD]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邢台市第五医院160例2型糖尿病(T2DM)伴DR病人、80例无DR的T2DM病人及5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DR病人根据病变程度分为非增生期98例与增生期6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MKLR1、25(OH)VD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及肌酐酶法计算UACR值,分析其与DR发生及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价值。结果 三组T2DM病人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系数为3.97(P<0.001)。四组研究对象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UACR、CMKLR1及25(OH)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增生期组FPG(7.65±1.87)mmol/L、HbA1c(9.86±1.43)%、TG(2.41±0.32)mmol/L、LDL-C(3.42±0.51)mmol/L、UACR(345.55±40.65)mg/g及CMKLR1(69.63±6.54)μg/L均高于对照组(4.31±1.19)mmol/L、(4.53±0.95)%、(1.59±0.53)mmol/L、(1Epigenetics抑制剂.73±0.61)mmol/L、(9.33±3.38)mg/g、(69.63±6.54)μg/L及T2DM非DR组(6.26±1.85)mmol/L、(6.47±1.66)%、(1.79±0.47)mmol/L、(2.44±0.66)mmol/L、(25.96±6.73)mg/g、(44.11±6.51)μg/L(P<0.05),HbA1c、UACR及CMKLR1均高于非增生期组(P<0.0Liproxstatin-1生产商5),而25(OH)VD低于对照组、T2DM非DR组及非增生期组(P<0.05);非增生期组FPG、HbA1c、TG、LDL-C、UACR及CMKLR1均高于对照组(P<0.05),FPG、HbA1c、TG、LDL-C、UACR高于T2DM非DR组(P<0.05),而25(OH)VD低于对照组(P<0.05);T2DM非DR组FPG、HbA1c、LDL-C、UACR、CMKLR1均高于对照组(P<0.05),25(OH)VD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长、HbA1c高、UACR高、CMKLR1高及25(OH)VD低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病程长、UACR高、CMKLR1高及25(OH)VD低是增生期DR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UACR、CMKLR1及25(OH)VD预测DR的AUC面积分别为0.77、0.70、0.76;病程、UACR、CMKLR1及25(OH)VD预测增生期DR的AUC面积分别为0.77、0.72、0.73、0.74。结论 immune modulating activity糖尿病病程、UACR、CMKLR1、25(OH)VD与DR发生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且对DR发生及病变程度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临床口服降糖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本地糖尿病患者应用口服降糖药物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口服降糖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12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观察患者降糖药物的应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者用药IDN-6556浓度依从性,分析糖尿病患者用药方案和用药行为的合理性。结果 112例糖尿病患者中用药方案以双药联合方案为主71例,占63.39%(71/112),单药方案41例,占36.61%(41/112);双药联合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4%,明显PLX-4720供应商低于单药方案的4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方案不合理原因中以药物疾病-异常状态相互作用、药物的经济性为主,分别占47.37%、31.58%;用药依从性好43例,依从性中等38例,依从性差31例,用药依从性不佳者占比61.61%;用药依从性差的原因中以忘记用药、不良反应和症状不明显占比较高,分别为20.29%、31.88%、18.84%。结论 口服降糖药单药方案和联合用药并存于临床,以双药方案Medicare savings program为主流趋势,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用药方案和用药行为的不合理性,应健全疾病管理体系和规范患者的用药行为,以确保合理用药。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妇产科妊娠期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设为观察组,50例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设为对照组。采用自制调查表对2组产妇妊娠结局进行现状调查,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婴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剖宫产、胎盘早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selleck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胎儿窘迫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次、产次、有无高血压家族史、负性情绪及孕前体www.selleck.cn/products/VX-765质量均为影响妊娠期高血压产妇母婴结局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7岁、孕次≥2次、有高血压家族Medical sciences史、有负性情绪及体质量≥28 kg/m~2均为影响妊娠期高血压产妇母婴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母婴结局的因素较多,临床重视和关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缓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症状,改善母婴结局。
灰色链霉菌胰蛋白酶分子改造和表达优化
胰蛋白酶(Trypsin,EC 3.4.21.4)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能够特异性的水解精氨酸或者赖氨酸的羧基末端,通过参与酶消化级联反应激活其他蛋白酶原,属肽链内切酶。灰色链霉菌胰蛋白酶(Strptomyces griseus trypsin,SGT)是一种细菌来源的胰蛋白酶,因为其三级结构和催化机制与牛(猪)源胰蛋白酶有较高的相似度,且本实验室前期已经实现了SGT成熟酶在毕赤酵母GS115中的可溶表达,故被认为是有望通过基因工程相关策略使其成为目前商品化胰蛋白酶的替代品。本论文围绕SGT的底物特异性改造以及提高SGT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水平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SGT的表达优化。首先基于Pichia pastoris GS115在甲醇诱导条件下的分泌组学数据改造α信号肽pre区,选取了七个高分泌水平的蛋白酶:FLO10、SCW11、GAS1、MSB2、DAN4、PHO5和EXG1,并对其pre-sequences进行预测,加上本实验室前期验证过的两条pre-sequences(SP1和SP4),将α信号肽的pre-sequence置换为上述蛋白酶信号肽的pre-sequences,筛选结果显示FLO10效果最好,酶活由37.8 U·m L~(-1)提高至59.8U·m L~(-1);随后又通过截短α信号肽pro区第57-70位氨基酸,以及C端融合HL28短肽,酶活进一步提高至62.9 U·m L~(-1);最后通过共表达信号肽加工蛋白Kex2和Ste13,进一步提高了SGT分泌效率,摇瓶酶活达到68 U·m L~(-1),酶活水平相较野生型α信号肽提高了1.8倍。(2)共进化策略提高SGT底物特异性及催化效率。选取60条不同来源的胰SCH772984半抑制浓度蛋白酶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各个位置的氨基酸进行出现频次,选择SCo-infection risk assessmentGT序列中潜在的“热点”,将其定点突变为出现频次大于40的氨基酸。其中单点突变体A45S、V177I和E180M的酶活分别提高至75.3 U·m L~(-1)、74.8 U·m L~(-1)和77.2 U·m L~(-1);突变体T190S将底物催化比例(R/K)由4.1提高至7.5。接着我们对T190位点进行了饱和突变筛选和分子对接,饱和突变结果表明T190S为效果最好的突变体;分子对接结果显示S189与底物的作用力增强,S190与底物的作用力变弱,从而使得侧链较长的精氨酸底物更容易和突变体蛋白结合,造成了T190S对精氨酸底物的偏好性增加。(3)基于共进化策略迭代改造SGT及放大培养。我们对上述性能优良的单点突变体进行组合迭代突变,其中组合突变体A45S/V177I/E180M酶活提高最为明显,达到98 U·m L~(-1)。引入T190S的组合突变体酶活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底物催化比例(R/K)均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其中组合突变体V177I/E180M/T190S底物催化比例最高为4.6,是对照菌株的1.1倍。同时我们还对组合突变体的比酶活和底物动力学相关参数进行了表征,整体比酶活的变化趋势基本与酰胺酶酶活变化趋势一致;组合突变体A45S/V177I/E180M催化效率最高,k_(cat)/K_m为1.21×106 s~(-1)·m M~(-1),是对照菌株的13.7倍;底物催化比例(R/K)最高的组合突变体V177I/E180M/T190S比酶活为1698 U·mg~(-1),其K_m值有所增加,即与底物的亲和力下降,但底物催化效率升高,整体催化能力略高于对照菌株FLO10。在对组合突变体A4selleck化学5S/V177I/E180M的结构分析中,我们发现其催化三联体中H57和D102之间的距离由7.0(?)缩短至6.4(?),加快其催化过程中质子传递的速率,可能是性能提高的原因之一;在分析其Ca~(2+)结合相互作用力时,V177I和E180M这两个单点突变的引入,加强了该突变体与Ca~(2+)的结合作用力,可能是性能提高的原因之二。最后我们在3-L罐水平上对这两株组合突变株进行分批补料发酵,其中组合突变体V177I/E180M/T190胞外酰胺酶酶活最终达到460 U·m L~(-1);另一株组合突变体A45S/V177I/E180M胞外酰胺酶酶活进一步提升至2506 U·m L~(-1),为目前报道最高水平。综上的研究为SGT的工业化生产和胰岛素的制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