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参苓白术散改善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E-616452采购胍(200 mg/kg)阳性对照组及参苓白术散高(24 mg/kg)、低(12 mg/kg)剂量组,高脂饲养加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肥胖型T2DM小鼠模型,各组小鼠给予对应药物6 w,记录每组小鼠治疗期间体质量及空腹血糖,取材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ALT、AST、TC、TG、HDL-C、LDL-C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TNF-α、IL-6表达水平;RT-PCR检测小鼠肝组织LKB1、AMPKα1、ACC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肝组织p-LKB1、p-AMPKα1、ACC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可使高脂饲养加STZ诱导的Next Gen Sequencing糖尿病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和血清TC、TG、LDL-C、AST、ALT及肝组织中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血清HDL-C水平和肝组织中LKB1、AMPKα1 mRN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肝组织中ACC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以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改善肥胖型T2DM并促进脂质及葡萄糖确认细节代谢,从而缓解高脂饲养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糖脂代谢紊乱症状。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BAFF、PD-L1、IL-10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究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宫颈癌(CCA)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C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3-Methyladenine细胞培养3年内CCA有无进展将患者分为无进展组(n=79)与有进展组(n=19)。比较两组外周血BAFF、PD-L1、IL-10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CCA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有进展组低分化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无进展组(P<0.05)。有进展组的外周血BAFF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进展组,PD-L1阳性表达率及IL-10表达高于无进展组(P<0.05)。相较于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CCA患者,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CCA患者的外周血BA购买CP-690550FF阳性表达率降低,PD-L1阳性表达率及IL-10表达均升高(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BAFF低表达、PD-L1高表达、IL-10高表达是影响CCA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Best medical therapy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外周血BAFF、PD-L1及IL-10预测CCA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3、0.803、0.787,三者联合检测对CCA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AUC为0.837,灵敏度为94.74%,特异度为65.82%。结论 外周血BAFF、PD-L1、IL-10异常表达是影响CCA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早期进行三者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苦参碱调控Sirt1/AMPK自噬通路减少白癜风小鼠黑素细胞丢失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白癜风小鼠黑素细胞丢失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苦参碱(60 mg/kg)低剂量组、苦参碱高剂量组(120 mg/kg)、苦参碱(120 mg/kg)+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抑制剂EX527(2 mg/kg)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采用2.5%氢醌乳膏涂抹小鼠背部皮肤构建白癜风模型,给予相应干预后,评估小鼠皮肤毛发脱色情况;HE染色和Masson-Fontana染色观察皮肤受试区含黑色素的毛囊数和基底层黑素细胞数;检测血清TYR及皮肤SOD、GSH-Px、MD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皮肤组织Sirt1/AMPK通路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Bacterial bioaerosol型组小鼠皮毛脱色明显,毛发脱色评分、皮肤组织MDA含量、P62蛋白表达和p-mTOR/mTOR水平显著升高,含黑色素的毛囊比例和基底层黑素细胞数、血清TYR活性、皮肤组织SOD和GSH-Px活性、LC3Ⅱ/LC3ⅠCH-223191比值、Sirt1蛋白表达和p-AMPK/AMPK比值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苦参碱低、高剂量组小鼠毛发脱色情况显著改善,毛发脱色评分、皮肤组织MDA含量、P62蛋白表达和p-mTOR/mTOR水平显著降低,含黑色素的毛囊比例和基底层黑素细胞数、血清TYR活性、皮肤组织SOD和GSH-Px活性、LC3Ⅱ/LC3Ⅰ比值、Sirt1蛋白表达和PCI-32765供应商p-AMPK/AMPK比值显著升高(P<0.05);Sirt1抑制剂EX527可显著阻断MAT对自噬的激活作用,减弱MAT对白癜风病变的改善作用。结论:MAT可抑制氧化应激,减少白癜风小鼠黑素细胞的丢失,改善白癜风病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1/AMPK通路,促进自噬有关。
AngⅡ诱导主动脉瘤形成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噬观察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HPV infection立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AAA小鼠模型,观察MMP-2/MMP-9、CD147、Cy PA表达变化及凋亡、自噬的变化,研究Ang Ⅱ诱导主动脉瘤形成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噬的作用。方法:采用35-48日龄SPF级成年雄性健康AP OE~(-/-)小鼠,适应性饲养至10周龄后为实验分组为对照组(A组):APOE组;实验组(B组):Ang Ⅱ诱导APOE组;每组6只,共12只。B组采用皮下埋植Ang Ⅱ缓释泵[1,00selleck0 ng/min/kg]建立动物AAA模型,A组皮下埋植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泵。28 d后取腹主动脉,于4%多聚甲醛中及4%戊二醛中保存。免疫荧光测定α-SMA和Beclin-1和Bcl-2检测斑块内血管平滑肌自噬凋亡情况,QPCR检测MM P-2/MMP-9的水平;WB检测CD147、Cy PA蛋白表达,透射电镜检测观察血管斑块内细胞自噬。结果:肉眼观察到Ang Ⅱ干预的APOE缺陷小鼠腹主动脉瘤体形成,造模成功;Ang Ⅱ诱导的apo E缺陷小鼠的腹主动脉瘤模型与对照组相比,Be clin-1表达水平减少,Bcl-2表达水平增加,血管斑块内细胞自噬体的形成减少,主动脉MMP-2PARP抑制剂和MMP-9 m RNA水平增加,CD147和Cy PA蛋白表达升高。结论:Ang Ⅱ诱导的AAA形成过程中血管平滑肌自噬减少,凋亡增多。Ang Ⅱ诱导的apo E缺陷小鼠的VSMC的凋亡、自噬抑制可导致腹主动脉瘤的形成。MMP-2/MMP-9 m RNA水平增加及Cy PA、CD147高表达可能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自噬抑制而导致的腹主动脉瘤形成有关。
黑骨藤靶向TNF-α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分析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分析黑骨藤靶向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selleck HPLC础。方法: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黑骨藤醇提组分(CDLF,CQAF)具有显著抗类风湿关节炎(RA)活性,并鉴定出10个具有抗RA的活性单体。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以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AZD1152-HQPA采购(NO),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前列腺素E2(PGE2)为指标比较活性单体,CDLF和CQAF组分抗RA活性;网络药理学分析黑骨藤抗RA可能的分子机制;TNF-α分子对接、表面等离子分子互作(SPR)技术和TNF-α诱导L929损伤模型验证黑骨藤化学单体靶向TNF-α能力。结果:ELISA发现,CDLF和CQAF组分抗RA活性明显高于鉴定出的10个活性单体;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黑骨藤抗RA的核心靶点为信号传导及转录因子3(STAT3),肿瘤坏死因子(TNF)和IL-6,基因本体(GO)富集有胶原分解代谢、炎症反应,核转录因子(NF)-κB转录因子活性的正调控,B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等,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EKGG)富集有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等;TNF-α分子对接,SPR技术和TNF-α诱导L929损伤模型实验发现,CDLF和CQAF组分具有较好的结合并拮抗TNF-α的活性,但从两组分中分离鉴定的活性成分,并没有表现出与CDLF和CQAF组分一致的抗TNF-α活性。结论:黑骨藤的CDLF和CQAF组分可能通过靶向TNF-α治疗RA,实验发现已分离的化学成分与TNF-α结合活性低于CDLF和CQAFHereditary PAH组分,同时课题组在黑骨藤药材中分离到最低质量分数为0.25 ng·g-1的化学成分,说明与TNF-α结合而产生抗RA活性成分可能为痕量成分。
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中致血小板严重减少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
目的 研究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中致血小板严重减少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浙江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行根治性放化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疗的食管癌患者359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放化疗过程中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的37例纳入观察组,没有发生血小板减少的202例纳入对照组。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放疗前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VX-765.html果食管癌患者行根治性放化疗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0.3%(37/359)。观察组患者表现出低年龄段、高糖尿病发病率、化疗疗程长的特点。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清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诱导化疗周期、血小板计数、清蛋白是血小板严重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低血小板计数、低清蛋白、长诱导化疗周期均为血小板严重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ROC分析,血小板计数、清蛋白、年龄、诱导化疗周期、糖尿病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8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RepSox临床试验83.8%和79.7%。结论 放化疗致血小板减少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而通过危险因素联合判断,能够实现对疾病的早期预测,对指导临床血小板减少预防和控制均有较高应用价值。
基于痰瘀相关理论探讨冠心病脂质浸润机制及痰瘀同治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CHD)的关键病理学基础,脂质浸润则是阐释AS病理机制的经典学说,强调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本质是脂质从血浆侵入动脉内膜所引发的病理反应。痰瘀生理同源、病理同病,痰瘀相关是诠释INCB018424体外CHD病机特点的基础理论Nirogacestat分子式,对揭示CHD脂质浸润机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痰是体内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形成的病理产Symbiotic organisms search algorithm物,是一系列异常表达的脂质物质的总概括,痰浊侵袭心脉,逐渐积蓄而聚集凝结,达到“无形之邪”发展至“有形之邪”的质变,与脂质迁移并沉积于血管内膜的机制相对应,为疾病的启动因素。瘀是痰的延续发展,是血液的流动性下降、凝聚性增高、流变性异常等病理状态的总结,因痰致瘀符合“脂质异常-循环障碍”的病理过程,为疾病的中心环节。痰与瘀互为加剧,胶结不解,既成痰瘀互结之邪,共同致病,为疾病的必然结局。立足痰瘀相关理论,确立痰瘀同治法,研究发现该治法可同步调节血脂、降低血黏度与改善血液循环等,双向兼顾,从根本上截断痰瘀之间互化转归的生物学物质基础,从而发挥显著疗效。
高龄胃癌患者微创胃癌根治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高龄胃癌患者行微创胃癌根治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的关联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微创胃癌根治术的126例高龄胃癌患者,记录其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收集所cholesterol biosynthesis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肿瘤直径、肿瘤部位等一般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高龄胃癌患者行微创胃癌根治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的因素。结果 126例行微创胃癌根治术的高龄胃癌患者,术后1个月内,共有3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7.78%(35/126)。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BMI、肿瘤直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浸润深度与高龄胃癌患者行微创胃癌根治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无关(P>0.05);年龄、术前合并症、术中出血量、脉管侵犯与高龄胃癌患者行微创胃癌根治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有关(P<0PUN30119使用方法.05);多因素确认细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术前有合并症、术中出血量≥200 ml、有脉管侵犯为近期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关联因素(P<0.05)。结论 高龄胃癌患者行微创胃癌根治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关联因素较多,如年龄≥80岁、术前有合并症、术中出血量≥200 ml、有脉管侵犯等。因此,临床需对上述关联因素予以高度重视,术前充分进行评估,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TNFAIP1对RhoA的泛素化调节在黑色素瘤进展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1(TNFAIP1)介导的RhoA泛素化在黑色素瘤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 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检测黑色素瘤中TNFAIP1和RNeurosurgical infectionhoA的表达,然后测定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组织的表达。分别通过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测定评估基因或蛋Erdafitinib作用白质的表达。体外构建TNFAIP1和或RhoA过表达的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系WM2664和A2058模型。细胞增殖和侵袭分别通过集落形成、CCK-8和Transwell测定进行研究。将表达TNFAIP1和Ub-K48的质粒共转染到处理过的黑色素瘤细胞中,同时进行免疫沉淀测PF-02341066使用方法定以确定TNFAIP1和RhoA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体内模型以确认TNFAIP1和RhoA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结果 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TNFAIP1表达显著降低(P<0.01)和RhoA表达显著升高(P<0.01)。TNFAIP1高表达的黑色素瘤患者预后良好,而具有RhoA高表达的黑色素瘤患者预后不良。在体外,TNFAIP1的过表达显著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TNFAIP1介导K48连接的RhoA泛素化以促进其降解。进一步的救援实验发现,RhoA过表达在体内和体外显著抑制了TNFAIP1过度表达在黑色素瘤增殖和侵袭中的调节作用。结论 TNFAIP1在黑色素瘤中发挥肿瘤抑制作用,其通过诱导RhoA泛素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碳钢CO_(2)腐蚀的缓蚀剂策略及缓蚀行为研究进展
本文从新型CO_(2)缓蚀剂合成制备、绿色动植物成分作为CO_(2)缓蚀剂开发、CO_(2)缓蚀剂协同效应研究、苛刻环境下的缓蚀剂性能探究、缓蚀剂构效分析及影响因素评价等五个部分对CO_(2)缓蚀剂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针对现有部分缓蚀剂存在性能不足、污染大等问题,CO_(2)缓蚀剂的增效思路主要包括新型缓蚀剂分selleckchem子合成、绿色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uromycin-2HCl.html缓蚀剂提取和缓蚀剂复配研究。新型缓蚀剂合成是通过有机化学反应,以杂环分子为原料进行结构设计、官能团接枝或修饰得到新型缓蚀剂分子,该部分同时介绍了纳米缓蚀剂的前沿发展及面临的瓶颈问题。绿色缓蚀剂提取是以天然动植物为原料,改善缓蚀剂的生态安全性,本文针对绿色缓蚀剂的快速发展提出“全流程”绿色控制理念,建议确立绿色定义标准。缓蚀剂协同deep genetic divergences效应研究旨在阐明不同缓蚀剂间复配增效的本质机理,当前需要建立快速评价体系,健全探寻最佳复配比的指导理论。另外,缓蚀剂在复杂或极端工况下的结构稳定性、缓蚀性能持久性和缓蚀机理变化对其实际应用至关重要,油气田开发苛刻环境下“防腐+”一体化试剂的需求增大。除上述制备与应用外,缓蚀剂的科学体系也得到一定完善,例如温度、CO_(2)分压、流速等工况条件改变对缓蚀剂界面吸附规律的影响机制,腐蚀产物膜的生成时间及状态、缓蚀剂链长引起的临界胶束浓度变化等对缓蚀性能的影响方式皆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对CO_(2)缓蚀剂当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