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67(Ki-67)、抑癌基因p16蛋白表达,分析EC组织中Ki-67、p16蛋白表达对手LGX818细胞培养术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137例实施手术治疗的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EC组织,检测Ki-67、p16在EC组织中的表达,随访2年,评估患者预后(复发、转移发生)情况,比较不同预后EC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重点分析EC患者组织中Ki-history of oncology67、p16蛋白表达对手术治疗预后的预测。结果 随访GSK13495722年,137例EC患者中17例复发,4例转移,预后不良发生率为15.33%(21/137)。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高、Ki-67表达高可能是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子(OR>1,P<0.05),p16表达高可能是EC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保护因子(OR<1,P<0.05)。绘制ROC曲线图,结果显示,Ki-67、p16蛋白表达预测EC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33、0.827,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绘制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在阈值0.2~1.0范围内,联合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Ki-67、p16蛋白表达预测EC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净受益率优于单独某一指标,且在高风险阈值0.0~1.0内的净受益率始终大于0,始终有临床意义,净受益率最大值为0.153。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Ki-67、p16蛋白表达与手术治疗预后有关,用于预测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价值,且联合预测获得的净受益率更高。
依维莫司联合吉西他滨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协同抗肿瘤作用
目的:探讨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与吉西他滨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U2932细胞株的增殖、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分子机制,为DLBCL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依维莫司、吉西他滨对U2932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两药的IC50,利用Compu Syn软件计算两药的联合指数Wnt-C59溶解度(CI)。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依维莫司和吉西他滨对U2932细胞凋亡的影响。碘化丙啶(PI)单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依维莫司和吉西他滨对U2932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依维莫司和吉西他滨对通道蛋白p-m TOR、p-4EBP1,抗凋亡蛋白MCL-1、Survivin,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影响。结果:依维莫司和吉西他滨对U293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剂量效应(r=0.465,0.848;0.555,0.796)。根据genetic linkage mapCompu Syn软件计算,依维莫司联合吉西他滨抑制U2932细胞增殖在24 h、48 h和72 h的CI<1,具有协同作用。10 nmol/L依维莫司、250 nmol/L吉西他滨单药及联合处理U2932细胞48 h后,依维莫司和吉西他滨均可诱导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维莫司联合吉西他滨作用细胞后凋亡率较单药明显增强(P<0.05)。依维莫司、吉西他滨单药及联合用药与对照组比较均使处于G1期NSC 119875体内的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联合用药时,处于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更高(P<0.05)。依维莫司联合吉西他滨组可以显著下调p-m TOR及效应蛋白p-4EBP1的表达,同时下调抗凋亡蛋白MCL-1、Survivin及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P<0.05)。结论:依维莫司和吉西他滨可协同抑制U2932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MCL-1、Survivin蛋白表达协同诱导细胞凋亡,通过下调Cyclin D1蛋白表达协同阻滞细胞周期进展。
经导管胃左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治疗全身化疗失败的不可切除贲门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观察经导管胃左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治疗全身化疗失败的不可切除贲门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沂市肿瘤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经全身化疗失败的不可切除贲门癌患者24例,均合并不同程度进食梗阻症状,所有患者均接受FOLFOX方案经导管胃左动脉(必要时选择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右动脉,左膈下动脉和胃后、短动脉等优势动脉)持续灌GNE-140 IC50注化疗,应用Stooler标准评估患者进食梗阻症状变化情况;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随访截至2022年3月,24例患者行介入治疗2~6次,平均(3.79±1.16)次,首次治疗后1周,梗阻症状缓解率10Biomass reaction kinetics0%,中位持续缓解时间143 d。治疗2个周期后,患者客观缓解率为45.83%(11/24),疾病控制率为95.83%(23/24);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在术后7、30 d均较术前下降,术后30 d基本降至正常范围。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1.7%、53.2%、8.3%,中位生存时间13.0个月。治疗2个周期后,患者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症状均有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后不良反应主要为腹痛、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均≤2级,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经导管胃左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治疗全身化疗失败的不可切除贲门癌的近期疗效显著且安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selleck抑制剂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阿克替苷通过调控JNK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实验研究
探讨阿克替selleck抑制剂苷(acteoside)通过JNK信号通路抑制H22荷瘤小鼠瘤体的分子机制。50只BALB/c雄性小鼠经H22肝癌细胞皮下造模后,分为模型组、顺铂组以及阿克替苷低、中、高剂量组5组,每组均给药2周,每周连续给药5 d。观察各组小鼠精神、饮食、饮水、活动度、皮毛等一般状况。比较给药前后小鼠体质量变化及各组小鼠瘤体体积、瘤重和抑瘤率。HE染色观察肝癌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各肿瘤组织中p-JNK/JNK、Bcl-2、Beclin-1和LC3的表达,qRT-PCR检测JNK、Bcl-2、Beclin-1和LC3核酸的表达。模型组和阿克替苷低剂量组小鼠一般状况较差,其余3组小鼠的一般状况均改善。阿克替苷中、高剂量组和顺铂组小鼠体质量小于模型组和阿克替苷低剂量组(P<0.01)。Liraglutide说明书模型组瘤体体积与阿克替苷低剂量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顺铂组瘤体体积与阿克替苷高剂量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克替苷中、高剂量组和顺铂组瘤体体积和瘤重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小(P<0.001)。阿克替苷低、中、高剂量组和顺铂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0.72%、40.32%、53.79%、56.44%。HE染色显示,阿克替苷组和顺铂组肝癌细胞数逐渐减少,细胞坏死征象不断增多,阿克替苷高剂量组和顺铂组坏死区域较多。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阿克替苷组和顺铂组可上调Beclin-1、LC3、p-JNK/JNK的表达(P<0.05)。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qRT-PCR结果显示,阿克替苷中、高剂量组和顺铂组可下调Bcl-2的表达(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阿克替苷组和顺铂组可上调Beclin-1、LC3和p-JNK的表达(P<0.05),各组JNK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RT-PCR结果显示,阿克替苷组和顺铂组可上调Beclgenetic codein-1、LC3 mRNA的水平(P<0.05),阿克替苷中、高剂量组和顺铂组可上调JNK mRNA的水平(P<0.01)。阿克替苷可上调JNK信号通路促进H22荷瘤小鼠肝癌细胞的凋亡和自噬进而发挥抑制瘤体生长的作用。
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9月本院就诊的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60例与研究组60例。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联合组给予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错开时间口服治疗,对比两组血压达标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在血压达标情况下,对照组的24h平均收缩压为(136.58±4.05)mmHg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mpagliflozin-bi10773.html高于联合组的(130.27±4.28)mmHg(t=8.295,P<0.05);对照组的24h平均收缩压为(86.59±2.93)mmHg高于联合组的(82.46±3.69)mmHg(t=6.790,P<0.05);对照组的醒后2h平均收缩压为(149.69±6.59)mmHg高于联合组的(145.56±5.42)mmHg(t=3.749,P<0.05);对照组的醒后2h平均收缩压为(92.46±4.20)mmHg高于联合组的(89.04±3.62)mmHg(t=4.778,P<0.05);对照组的夜间睡眠收缩压最低为(123.53±3.24)mmHg高于联合组的(119.43±4.08)mmHg(t=6.096,P<0.05);对照组的夜间睡眠舒张压最低为(74.39±4.58)mmHg高于联合组的(70.34±6.29)mmHg(t=4.032,P<0.05)。在血压达标率上,对照组为76.67%低于联合组的96.67%(χ~2=10.385,P<0.05Torin 1临床试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对照组为1.67%,联合组为3.33%,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错开时间用药可长时间维持相对较低的immediate recall血压水平,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晨起血压升高情况,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达标率,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与单药使用相当。
盐酸拉贝洛尔片联合硝酸甘油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盐酸拉贝洛尔片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对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期间在安康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确诊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拉贝洛尔片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硝酸甘油联合盐酸拉贝洛尔片治疗,7 d为一个疗程,均治疗两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血压指标[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过氧化脂(L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炎症因子指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6 (IL-6)、C反应蛋白(CRP)]和血管内皮指标[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对两组患者孕期期间进行随访并比较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BP、SBP、MAP、LPO、MDA、SOD、TNF-α、IL-6、CRP、ET、N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BP、SBP、MAP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分别为(98.49±12.68) mm Hg、(130.41±15.52) mm Hg、(95.12±10.32) 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9.99±11.78) mm Hg、(152.88±15.32) mmHg、(110.15±10.2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OD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为(133.59±20.02) 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98±18.69) 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PO、MDA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分别为(6.33±1.76) mmol/L、(6.04±1.02)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97±1.89) mmol/L、(7.65±1.12)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medical protection组患者的TNF-α、IL-6、CRP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分别为(10.68±1.07)μg/L、(21.56±3.02) ng/L、(8.08±1.09Colforsin使用方法) 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2±1.17)μg/L、(29.14±3.22) ng/L、(13.59±1.02)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BI 10773 molecular weight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T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为(51.41±5.61)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51±9.5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O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为(924.71±122.89) 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61±129.91)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期间研究组胎儿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拉贝洛尔片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妊娠期高血压,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降压效果好,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苏拉明对脓毒症小鼠肺组织和循环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苏拉明对脓毒症小鼠肺组织和循环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①体内实验:将24只雄性C57BL/6小鼠按数字表法分为苏拉明组和生理盐水组,苏拉明组给予静脉注射5 mg/kg苏拉明预处理,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30 min后采用静脉注射5 mg/kg脂多糖(LPS)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检测不同时间点肺组织和外周血TNF-α和IL-5水平。②体外实验:苏拉明或生理盐水预处理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30 min后,用100 ng/mL LPS刺激建立脓毒症细胞模型,于不同时间点收集THP-1细胞,提取RNA,定量PCR检测TNF-仪和IL-6表达水平,并分离细胞浆和细胞核蛋白,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活性。结果:LPS干预后小鼠肺和外周血TNF-α和IL-5水平增加,提示成功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苏拉明干预脓毒症小鼠模型作用24 h时小鼠肺组织及外周血TNF-α和IL-5的水平降低(均P<0.01);而苏拉明作用72 h时各组小鼠肺组织及selleck SCH772984外周血TNF-α和IL-5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苏拉明预处理减少LPS刺激THP-1细胞后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均P<0.01),苏拉明预处理还减少LPS刺激30 min、60 min和90 min后THP-1细胞NF-κB的活化水平(均P<0.01)。结论:苏拉明可减轻小鼠全身及肺组织炎症反应,在对脓毒症肺损伤模型中NSC 127716分子量具有保护作用,其炎症反应的调控可能与抑制脓毒Lab Equipment症单核细胞的过度活化有关。
慢性应激对肠道屏障及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性应激对肠道屏障的影响及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32只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CON)、慢性应激组(CS)、结直肠癌肝转移组(CRCLM)、慢性应激+结直肠癌肝转移组(CS+CRCLM),各8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CS、CS+CRCLM组小鼠持续28 d每日束缚于有孔离心管内6 h建立应激模型。在应激第11天,CRCLM、CS+CRCLM组小鼠经脾注射MC38细胞建立肝转移模型。观察慢性应激对结直肠癌细胞向肝脏转移的影响;光镜下观察小鼠肠道组织形态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肠道屏障相关蛋白ZO-1、claudin-1的表达和小鼠肝脏枯否细胞(kupffer cell, KC)数量及分布;16S rDNA测序技术测定小鼠cutaneous immunotherapy肠道菌群的表达;ELISA法测定小鼠肝脏IL-6、TGF-β和VEGF水平。结果 CS+CRCLM组的肝转移瘤数目为(155.00±31.96)个,明显多于CRCLM组的(36.20±4.15)个,t=12.850,P=0.006。相较于CON组,CS组小鼠肠绒毛变短并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CS+CRCLM组小鼠肠道黏膜形态学改变最显著。CON组、CS组、CRCLM组和CS+CRCLM组小鼠肠黏膜评分分别为0.12±0.13、1.24±0.26、1.50±0.27和2.38±0.43,F=96.759,P<0.001。而4组小鼠肠道组织中ZO-1及claudin-1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962和0.723,P值分别为0.427和0.549。CS组拟杆菌属(0.070±0.038)、理研菌科RC9肠道群(0.028±0.016)及Odoribacter(0.022±0.007)的丰度均高于CON组(0.046±0.003、0.003±0.001和0.005±0.003),均P<0.05;与CRCLM组(0.018±0.012、0.007±0.006和0.013±0.011)相比,CS+CRCLM组拟杆菌属(0.059±0.005)、理研菌科RC9肠道群(0.032±0.026)及Odoribacter(0.034±0.021)的丰度也明显升高,均P<0.05。肝内KC主要分布于肝血窦及肝小叶汇管区,CS+CRCLM组肝内KC分布明显多于CON组、CS组和CRCLM组,均P<0.01。4组小鼠肝脏组织中IL-6(F=8.128,P=0.001)、TGF-β浓度(F=3.670,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CS+CRCLM组IL-6浓度均低于其余各组,TGF-β浓度GSI-IX纯度均高于其余各组,均P<0.05。4组小鼠肝脏组织中VEG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32,P=0.321。结论 慢性应激可能通过介导肠道selleck合成菌群紊乱及肠道屏障破坏,诱导肝内免疫微环境的改变,从而导致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
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对比呋喹替尼单药后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背景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已进入靶免治疗新时代,目前关于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对比单用呋喹替尼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罕见报道。目的 观察呋喹替尼与PD-1抑制剂联用后线治疗三线及以上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了自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75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呋喹替尼组(n=28)和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组(n=47)。主要研究指标为两组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不良反应。结果 截至末次随访,单药组和联合组的ORR分别为7.1%和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DCR分别为67.9%ICI 46474浓度和89.4%,两组患者DCR间差异Immune mediated inflammatory diseases有统计学意义(P=0.021)。单药治疗组的中位PFS时间为4.5个月(95%CI:3.0~6.0)、联合治疗组的中位PFS时间为6.4个月(95%CI:5.3~7.5),两组间PFS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9),此外,分析了不同类别PD-1抑制剂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提示呋喹替尼联合不同类型PD-1抑制剂之间Talazoparib生产商的PFS无显著差异(P=0.361)。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与单药组相比,在联合治疗组的患者中观察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43),除此之外,两组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与呋喹替尼单药治疗相比,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一种疗效好、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案。
西瓜食酸菌Ⅲ型分泌效应物基因aopW功能初步分析
【背景】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葫芦科植物上一种严重的检疫性病害,其病原菌为西瓜食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目前已知Ⅲ型分泌效应物(type Ⅲ secreted effectors,T3SEs)是该病菌的关键致病因子,但对Baricitinib IC50其效应物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认识非常有限。【目的】鉴定西瓜食酸菌Ⅲ型分泌效应物基因aopW、分析其编码蛋白质影响植物免疫的方式,为更深入认识该基因在菌的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序列特征;借助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aopW的表达调控及其表达与抗病相关基因表达间的关系;利用基因突变及基因功能互补手段,通过分析致病性、寄主活性氧积累量等解析基因功能;使用瞬时表达技术了解AopW诱导非寄主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能力及其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aopW基因启动子区存在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核心peanut oral immunotherapy基因结合位点,其编码的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和跨膜螺旋区,与Ⅲ型分泌效应物Harpin蛋白同源;T3SS核心基因hrpG/hrpX突变体中aopW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缺失aopW基因后突变体对寄主的致病力降低,但其互作的寄主活性氧积累量增加;AopW定位于烟草细胞质和细胞质膜,可以诱导本氏烟草发生HR,影响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selleckchem BI 10773cular pattern,PAMP)触发的免疫(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信号通路及激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西瓜食酸菌AopW为Ⅲ型分泌效应物Harpin蛋白,其在与寄主黄瓜互作中发挥毒性因子功能,与烟草互作中可能以PAMP触发植物PTI和激素抗病信号通路并引发细胞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