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SB203580作用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72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根据BMI不同将患者分为正常组(18.5kg/m~2≤BMI<24.0kg/m~2,38例)、超重组(24.0kg/m~2≤BMI<30.0kg/m~2,26例)和肥胖组(BMI≥30.0kg/m~2,8例),比较分析不同BMI组患者的总生存期。结果 本研究中男女比例为1:1.4,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变率为19.4%,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6-methyi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启动子甲基化比例为59.7%,36.1%的患者超重,11.1%的患者肥胖,70.8%(51/72)的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BMI、IDH、MGMT和手术切除方式均与患者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KPS评分<60分、BMI≥24.0kg/m~2、IDH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完全切除为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MI≥24.0kg/m~impor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对数秩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均显著长于正常组(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BMI≥24.0kg/m~2是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不良selleckchem的独立保护因素,且超重或肥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长于正常体重患者。
白头翁皂苷A3通过调控STAT6信号通路抑制巨噬细胞M2型极化从而增强人结肠癌SW480细胞对5-FU的化疗敏感性
目的:观察白头翁皂苷A3(A3)通过干预巨噬细胞极化增强人结肠癌Adezmapimod NMRSW480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化疗的敏感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A3对人单核THP-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确定A3的安全作用浓度;采用佛波酯(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M0型巨噬细胞,将M0型巨噬细胞分为M0对照组、M2模型组、A3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其中M2模型组给予20 μg·L~(-1 )IL-4与20 μg·L~(-1 )IL-13进行造模,A3干预组在造模的同时给予低、中、高剂量(50,75,100 mg·L~(-1))A3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2型巨噬细胞表面抗原CD206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M2型巨噬细胞极化因子CD206、IL-10、CCL22、CCL18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p-STAT6、CD206、IL-10、CCL22蛋白的表达。A3干预巨噬细胞M2型极化后的细胞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基用于考察SW480细胞对5-FU的化疗敏感性,采用CCK8法检测SW480细胞的存活率;采用Annexin-FITC/PI双染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W480细胞凋亡水平及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A3在(50,75,100 mg·L~(-1))浓度时对THP-1细胞存活率没有显著影Fer-1小鼠响。A3呈剂量依赖性减少了CD206阳性细胞表达比例,下调了p-STAT6、CD206、IL-10、CCL22、CCL18基因与蛋白的表达(P<0.05,P<0.01)。A3干预巨噬细胞M2型极化后的条件培养基显著提高了SW480细胞对5-FU的敏感性,表现为SW480细胞的存活率下降、凋亡率升高及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P<0Medical countermeasures.05)。结论:A3能够减弱M2型巨噬细胞对SW480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SW480细胞对5-FU的化疗敏感性,作用机制可能与A3调控STAT6信号通路抑制巨噬细胞M2型极化有关。
肝细胞癌潜在血清标志物GRO-1和Thrombin的蛋白鉴定及其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寻找有效的早期诊断及判断肝细胞癌(HCC)预后的血清标志物。方法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确定HCC患者血清蛋白表达谱。对HCC 81例、肝炎82例和健康志愿者80例血清标本蛋白表达谱进行比较,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质谱鉴定蛋白质序列。另取48例HCC、54例肝硬化、62例大寻找更多肠癌、55例鼻咽癌、36例肺癌和42例健康志愿者血清,利用PS20免疫芯片和SELDI技术对候选标志物进行验证。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5例HCC患者癌和癌旁组织,13例正常肝组织中候选标志物基因的表达情Humoral innate immunity况,探讨它们与HCC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etabolism抑制剂检出两个HCC候选标志物凝血酶轻链(Thrombin light chain)和生长相关性癌基因编码蛋白(GRO-1)。以这两个因子建立的HCC诊断模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89.6%,显著高于甲胎蛋白(AFP)单独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69%,83%)。它们与AFP联合使用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91.7%,92.7%),而对大肠癌、鼻咽癌、肺癌的敏感性均不超过50%。HCC患者癌组织的GRO-1与Thrombin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0.73,P<0.01),GRO-1表达与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显著相关(P<0.05),Thrombin的表达量与术后复发及AFP升高相关(P<0.05)。GRO-1和Thrombin高表达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GRO-1低表达的患者。GRO-1表达量是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hrombin light chain和GRO-1是HCC的潜在血清标志物,并有希望成为HC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指标。
疾病自我效能感在老年高血压病人电子健康素养及其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目的:探讨疾病自我效能感在老年高血压病人电子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方法: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电子健康素养量表、高血压病人自我效能量表和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对辽宁省immune phenotype锦州市355名老年高血压病人开展问卷调查。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在Stata 16.0统计学软件中采用逐步回归检验中介关系,运用Bootstrselleck抑制剂ap法验证自我效能在老年高血压病人电子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老年高血压病人电子健康素养得分为(18.07±10.22)分,自我效能得分为(31.00±5.79)分,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115.21±17.75)分,三者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自我效能在电子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为0.065 8[95%CI(0.041 1,0.090 8)],电子健康素养对自我管理行为的总效应为0.164 1,Fer-1抑制剂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0.10%。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自我效能在电子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以电子化途径改善老年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行为中,需重视病人自我效能的积极作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生脉散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生脉散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制。利用TCMSPselleck激酶抑制剂、BATMAN-TCM、S wissTargetPrediction和Pubchem等数据库,结合文献检索筛选生脉散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名称进行统www.selleck.cn/products/gsk-2894631a一规范并找到靶点对应的基因;通过OMIM、Genecards和Drugbank数据库检索糖尿病疾病相关靶点。采用韦恩图得到生脉散和糖尿病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再应用Cytoscape3.7.2软件建立“生脉散成分-靶点”网络筛选得到生脉散活性成分治疗糖尿病的核心靶点,并对其进行拓扑学数据分析;再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AutoDockTools1.5.6、Autodock vina 1.1.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验证。筛选出生脉散48个有效成分和352个预测靶点,糖尿病靶点1 269个,韦恩图得到生脉散和糖尿病交集靶点97个,关键靶点4个,潜在作用通路3条。生脉散中治疗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糖尿病的核心活性成分为豆甾醇、β-谷甾醇、尿苷和山柰酚,关键靶点是AKT1、TNF、CASP3和PTGS2。生脉散治疗糖尿病的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生脉散中的核心成分豆甾醇、β-谷甾醇、尿苷和山柰酚等与主要靶点(AKT1、JUN、TNF和CASP3)的结合活性较强。生脉散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治疗糖尿病,系统性印证了生脉散治疗糖尿病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探究生脉散治疗糖尿病的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研究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氧化应激指标、肿瘤相关因子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电切组和钬激光组,各43例。电切组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钬激光组采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进行治疗,两组术后均观察至患者出院并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及复发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d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及术后3个月肿瘤相关因子水平。结果 钬激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毕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购买CH-223191短于电切组(均P<0.05)。术后3d,两组患者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低于术前,但钬激光组高于电切组(均P<0.05);术后3d,两组患者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均高于术前,但钬激光组低于电切组(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TK1)、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Roxadustat核磁-1(IGPopulation-based genetic testin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低于术前,且钬激光组血清TK1、NMP22、VEGF水平低于电切组(均P<0.05)。术后住院期间,钬激光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电切组(P<0.05);术后1年,钬激光组患者复发率低于电切组(P<0.05)。结论 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相比,采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缓解机体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肿瘤相关因子水平,较为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双氢青蒿素对前列腺癌PC-3细胞自噬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双氢青蒿素(DHA)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自噬诱导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0、12.5、25、50、100μmol/LDHA处理PC-3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取PC-3细胞,设置对照组(不做处理)、DHA组(50μmol/LDHA处理48h)、自噬抑制剂3-MA组(5mmol/L3-MA处理48h)、DHA+3-MA组(50μmol/LDHA+5mmol/L3-MA处理48h),采用Westernblotting和RT-qPCR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酵母Atg6同源物(Beclin-1)]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形成情况,使用自噬双标慢病毒mCherry-GFP-LC3B转染PC-3细胞检测自噬流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设置对照组(不做处理)、DHA组(50μmol/LDHA处理48h)、活性氧抑制剂NAC组(5mmol/LNAC处理48h)、DHA+NAC组(50μmol/LDHA+5mmol/LNAC处理48GSI-IX分子量h),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ROS/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用50μmol/LDHA处理PC-3细胞48h后提取总蛋白,分成Input组(全蛋白裂解液)、IP组(加入Beclin-1抗体)、IgG组(加入同等质量的IgG),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检测Beclin-1与Vps34、Bcl-2及HMGB1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PC-3细胞存活率随着DHA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DHA作用24、48、72h的IC_(50)(半数抑制浓度)为97.12、57.10、29.35μmol/L,据此选择50μmol/LDHA48h进行后续实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PC-3细胞克隆形成率随着DHA浓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P<0.01)。Westernblotting和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HA组PC-3细胞中Beclin-1、LC3BmBerzosertib小鼠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DHA组比较,DHA+3-MInnate immuneA组PC-3细胞中Beclin-1、LC3B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透射电镜观察可见DHA组PC-3细胞中出现明显的自噬小体,且自噬小体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mCherry-GFP-LC3B慢病毒转染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HA组每细胞红黄斑点比增高(P<0.01),DHA+3-MA组每细胞红黄斑点比降低(P<0.01)。与DHA组比较,DHA+3-MA组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DHA组PC-3细胞中p-mTO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p-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DHA组比较,DHA+NAC组p-mTO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0.01),p-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1)。Co-IP实验结果显示,DHA处理后Beclin-1与Bcl-2的作用减弱,与Vps34、HMGB1的结合增强。结论 DHA可诱导前列腺癌PC-3细胞发生自噬,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自噬相关基因LC3、Beclin-1及ROS/AMPK/mTOR信号通路有关,但其深入的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活性维生素D通过STAT-1-TREM-1途径调控M1/M2巨噬细胞表型激活失衡缓解糖尿病肾病中的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
目的 探究活性维生素D通过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EM-1)途径调控M1/M2巨噬细胞表型激活失衡缓解糖尿病肾病中的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4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DN模型组和VD治疗组,每组各15只。对照组为正常饲养大鼠,作为实验对照; DN模型组和VD治疗组均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 VD治疗组于糖尿病模型建立后,每日口服VD,剂量为0.1μg/kg。第18周处死大鼠。采集血样用于测量生化参数,并采集肾脏进行组织学检查和分子检测。通过蛋白印迹法检测STAT-1和p-STAT-1蛋白表达。通过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大鼠血糖、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进行分析。通过RT-PCR检测大鼠肾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和纤连蛋白的mRNA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大鼠肾小球和肾间质CD68巨噬细胞浸润AG-221供应商。通过蛋白印迹法分析大鼠肾组织CD163与CD68的蛋白表达。通过RT-PCR分析各组大鼠肾小球和间质内的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Arg-1和MR的浓度。结果 DN模型组STAT-1和p-STAT-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VD治疗组STAT-1和p-STAT-1蛋白表达较DN模型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DN模型组蛋白尿、血糖、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Crude oil biodegradation0.05Y-27632分子量); VD治疗组蛋白尿、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水平较DN模型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DN模型组Ⅰ型胶原蛋白和纤连蛋白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VD治疗组Ⅰ型胶原蛋白和纤连蛋白的mRNA表达较DN模型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DN模型组肾小球和肾间质巨噬细胞浸润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VD治疗组肾小球和肾间质巨噬细胞浸润较DN模型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DN模型组CD163蛋白表达和CD163/CD68比率较对照组均降低,CD68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VD治疗组CD163蛋白表达和CD163/CD68比率较DN模型组升高,CD68较DN模型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DN模型组TNF-α和iNOS mRNA表达较对照组均升高,Arg-1和MR 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VD治疗组TNF-α和iNOS mRNA表达较DN模型组降低升高,Arg-1和MR mRNA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VD通过STAT-1-TREM-1途径调控M1/M2巨噬细胞表型,改善链脲菌素诱导的DN大鼠肾间质纤维化。
高血压五项激素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五项激素水平变化特征,探讨其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1 73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05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T Ⅱ)、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水平,并计算醛固酮与肾素比值(ADRR)。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素、AT Ⅱ、醛固酮、ACTH、皮质醇和ADRR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13.58 ± 9.78)ng/L比(9.Etoposide溶解度20 ± 2.此网站12)ng/L、(181.06 ± 89.82)ng/L比(133.49 ± 5.47)ng/L、(174.96 ± 103.14)ng/L比(136.04 ± 15.48)ng/L、(76.39 ± 61.43)ng/L比(26.98 ± 5.10)ng/L、(176.4 ± 88.8)μg/L比(145.1 ± 18.9)μg/L和27.71 ± 18.37比15.18 ± 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4例)肾素和AT Ⅱ明显高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7例)[(16.04 ± 10.67)ng/L比(10.34 ± 8.59)ng/L、(194.28 ± 96.22)ng/L比(166.37 ± 83.42)ng/L],醛固酮明显低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6.31 ± 101.91)ng/L比(184.68 ± 104.3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ACTH、皮质醇和AD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60岁(610例)和60岁(57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素和Median paralyzing doseAT Ⅱ明显低于≤ 50岁患者(549例)[(12.67 ± 10.76)、(12.43 ± 8.29)ng/L比(16.05 ± 10.29)ng/L和(172.62 ± 81.63)、(166.04 ± 79.09)ng/L比(208.94 ± 108.7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三个年龄段间醛固酮、ACTH、皮质醇和AD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素、AT Ⅱ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P0.01或0.05),醛固酮、ACTH、皮质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 肾素、AT Ⅱ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醛固酮、ACTH、皮质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高血压五项激素水平能够反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功能状态,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因子。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高分子量脂联素比值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目的:探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高分子量脂联素(A-FABP/HMWA)比值与24h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新诊断T2DM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单纯T2DM组91例和T2DM合并高血压组59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A-FABP、HMWA水平,并计算24h收缩压变异性(SBPV)、24h舒张压变异性(local immunotherapyDBPV)和A-FABP/HMWA比值。比较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A-FABP/HMWA比值、24h SBPV及24h DBPV,并分析新诊断T2DM患者A-FABP/HMWA比值Navitoclax核磁与24h SBPV、24h DBPV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间HOMAIR、eGFR、TG、LDL-C、HDL-C、A-FABP/HMWA比值、24hSBPV、24hDBPV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A-FABP/HMWA比值水平升高,新诊断T2DM患者的24hSBPV、24hDBPV水平依次升高(P <0.05)。新诊断T2DM患者的A-FABP/HMWA比值分别与24hSBPV、24hDBPV呈正相关(r分别为0.617、0.536,P <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其他相关因素后,A-FABP/HMWA比值分别与新诊断T2DM患者的24hSBPV、24hDBPV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425、0.315,P<0.05)。结论:Hydrotropic Agents抑制剂新诊断T2DM患者A-FABP/HMWA比值与24h动态血压变异性呈正相关,A-FABP/HMWA比值升高是这类人群BPV升高的危险因素。